大明小学生 第677章

作者:随轻风去

张璧和张邦奇这两个新人,如果想加大学士名号,就没单独多余的了,只能与张潮或者秦德威共享。

而武英殿大学士名号对严首辅而言,又十分不匹配,按惯例也应该往上调整。

那前面严首辅往上调整了,后面又一下子来了两个新人,张潮和秦德威的名号要不要也往上调整,以便给新人腾地方?

如果都大批量的往上调整,那中高端的大学士名号岂不显得很不值钱了?

所以严嵩特意提出一个内阁礼制问题,真不是闲的没事干,确实是一个年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按照正常惯例,大学士名号如何调整,全听皇帝旨意就是了,但现在是特殊时期,皇上暂时失了智。

严嵩又开口道:“关于此事也曾奏报过太后,圣母娘娘谕示,让群臣推荐大学士也不合适,故而让阁臣照惯例自行拟定后报圣母准许,另外全部加代字,以候陛下苏醒。”

王廷相下意识的说:“那不就跟我一样了?”

代主持军机处,也是加了代字的!

别人没有王廷相这种悠闲游戏的心态,他们都算的上利益相关人,听到严嵩的话后,心里都在盘算着什么。

虽说大学士名号和实权是两回事,只能稍微表现出一点上下等级顺序,除此之外没有多大意义。

但谁又能完全不在意,平白让自己屈居同僚之下?哪怕名号高一点点,那也是高,官场所追求的不就是比别人更高吗?

严嵩见别人一时间没说话的,就继续说:“殿阁大学士五个名号,最高的华盖殿可以先空着,我晋位谨身殿,张潮晋位武英殿。

剩下的文渊阁给张璧,东阁虽然重复了,但也让张邦奇再加一个东阁大学士也无妨。”

猛地听起来,这个安排很很合理。

严嵩本来就是名义首辅了,晋位高端的谨身殿大学士很正常,张潮作为老人跟着往上加到武英殿也正常。

张璧和张邦奇两个新人,按照资历分一分文渊阁和东阁,也很合理。

别人都在琢磨其中利益得失的时候,冷眼旁观的王廷相却发现了一个华点。

然后王廷相就开口道:“严阁老是不是太仓促了?先不要忙着拟定殿阁名号,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没做!”

严嵩问道:“什么事情?”

王廷相直接的说:“应该先排定阁臣次序,厘清尊卑之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拟定殿阁名号!”

王廷相说的也不算错,从理论上来说,内阁确实是先有次序,然后定下首辅、次辅、群辅的名位。

而且内阁的次序排名,如果没有皇帝之类的意外因素干扰,严格按照入阁先后顺序排名字。

严嵩笑道:“就这几个人,情况一目了然,还用排次序?第一是我,第二是张潮,第三是张碧,第四是张邦奇!

刚才我所拟定的名号,也是按照这个次序来拟定的,没什么差错!”

说到这里,严阁老忽然有点心酸,如今内阁这帮人的资历,除了他严嵩没有一个能打的!

张潮是在半年前,秦德威去浙江前夕才送进内阁的;张璧和张邦奇都是俩月前撞大运,翟銮被驱逐了后,被连带着入阁的。

就这样一群内阁菜鸡,却拥有跟他严嵩一样的票数,这一点都不公平!

就在这时,王廷相突然再次发问道:“严阁老是不是故意忘了人?难道秦德威不算阁臣?”

听到这个人名,严嵩就感到头疼,下意识的说:“就算把他算到这里面去,又能怎样?”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难道还想越过所有人?

王廷相就只说了一句:“如果我没记错,秦德威是嘉靖十八年时加了入直文渊阁,只比严阁老晚一年。”

众人:“……”

细细回想起来,严嵩是在嘉靖十七年,在称宗入庙问题上支持了皇帝,所以得以入阁。

而秦德威则是在第二年,嘉靖皇帝南巡回来后,给秦德威加了“入直文渊阁”,当然还有不预机务。

也就是说,单纯只从“入阁”角度来看,秦中堂确实只比严嵩晚一年。

这份资历,秒杀分别在半年前、两个月前才能入阁的“三张”,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传统排次序,最年轻的秦德威才是第二名?阁臣的第二名,其实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次辅!

王廷相便对众人说:“我听说内阁大臣排序,只看入阁时间前后,不看年纪大小!

所以除了严阁老之外,秦德威才是资历最深的那个!

但却被诸位视而不见,只继续给一个敬陪末座的东阁大学士就打发了,我王廷相是看不下去的!”

王廷相的打岔,立刻就让文渊阁中堂里陷入了沉寂,但内心活跃的像是一万匹马奔腾而过。

卧槽啊!争了半天,秦德威才是“天下第二”?

不但敌方的人不愿意承认现实,就连己方的张潮也沉默了,难得没有帮腔。

严首辅此时心念急转,忽然他也发现了一个机会!

于是严首辅立刻对王廷相反问说:“原本拟定,词臣里资历最深的张潮为内阁第二人,如今你又将秦德威推到前面!

那我就不明白了,到底谁应该排第二?张潮还是秦德威?”

虽然没有明说,但都知道,第二就是次辅。万一首辅下台或者挂了,一般就是次辅接任。

想到这里,严首辅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面!秦德威不会为了当首辅,疯狂的用尽办法干掉自己吧?

而其他众人只觉得,严首辅这招有点二桃杀三士的味道了。

如今严阁老抛出了桃子,但秦德威远在浙江反应不过来,所以众人齐刷刷的将目光看向在场的张潮。

换成别人与秦德威抢第二,那就不用看了,结果都是注定的。

但张潮作为秦德威的大座师,面对秦德威时,还是是很有一战之力的!

第八百九十八章 后浪拍前浪

此时王廷相开始后悔了,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也许不该多嘴!

刚才严嵩拟定殿阁大学士名单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忽视秦德威,所以王廷相对此感到不忿,忍不住把话挑明了说。

但是王廷相只顾得站在秦德威立场上考虑问题,一时间忽略了秦德威和张潮的特殊关系。

结果被严嵩所利用,反手制造出一个“师徒争位”的噱头。

如果秦德威在场还好说,或许师徒可以当场凭借互信形成默契。

可如今秦德威在三千里外,万一因为沟通不畅出了问题,造成师徒离心就不好了。

见一时间没人说话,严嵩又再次主动提议说:“那我就先表个态,我认为向圣母进奏的阁臣名单里,秦德威班序应该位列第二。”

大明从来没有内阁自行拟定大学士名单的前例,法理上也绝对不可能有。

但如今情势实在特殊,如果事事还是请皇上下旨,那朝廷就要瘫痪,什么也干不成。

然后严嵩又对张潮说:“你以为如何?”

张潮忍不住苦笑几声,他还能怎么说?难道还能毛遂自荐说“秦德威不行,我来当第二”?

大明官场从上到下,没有自己举荐自己上位的机制,道德上也不允许。

可是真要让秦德威当了第二,“抢了”老师的位置,只怕也要引起外人的道德指责。

所以对“秦德威第二”这个提议,张潮既无法赞同也无法否定,只能哑口无言。

严嵩看向新入阁的张璧,很有技巧的问道:“你觉得秦德威如何?”

张璧也是个老资格词臣了,对礼法问题也有自己见解,便答话说:“今天在此议论阁臣名号和班序,直接目的是为了应付新年各项大典!

而秦德威远在浙江,肯定无法参加朝廷的典礼,所以研究秦德威的班序毫无意义!

我看先将秦德威搁置了,把其他人的班序排好了就可以!秦德威的问题,等他回朝的时候再说!”

浙党大佬张邦奇还指望看到“师徒内战”的好戏,哪能轻易就放过去,便对张璧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班序怎么就没有意义了?难道秦德威还能跳出五行外?我觉得将秦德威明确排到阁臣第二,甚为合适。”

张璧对严嵩这个首辅可能还给点尊敬,但对排名比自己还低的张邦奇则毫不客气,喝道:“班序问题,对秦德威本就毫无意义,何必多此一举!

那秦德威只要愿意,穿出正一品袍服,班序就必定是所有文臣之首!

你张邦奇不过一个侥幸入阁的新人,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给秦德威拟定班序?”

张邦奇:“……”

秦德威身上的光还太多了,差点忘了这厮还是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

确实就像张璧所说,只要秦德威自己乐意,班位直接就是文臣之首,比最高从一品的首辅还靠前。

所以给秦德威拟定班序,排名第几第几的,又有什么礼制上的意义?

严首辅也想明白了这个,忽然感到索然无味。只要秦德威不翻车,在这些小伎俩上纠缠完全就是无用功。

张璧先喷完了比自己还菜的张邦奇,最后才说:“故而完全不用议论班序,只要敲定名号就行了!

首辅晋为谨身殿大学士,张潮和秦德威俱为武英殿,暂时不分先后,这样就可以。

本朝历代殿阁大学士,又不是没有过两人同用一个名号的前例。

而且师徒同为武英殿大学士,也算是本朝佳话盛典了!”

张潮感激的看了眼张璧,这个问题他确实不好出面说话,今天全靠张璧在这里顶住了。

而张璧这个提议,算是暂时缓解了张潮和秦德威师徒两人谁大谁小的问题。

让师徒两人都先挂个武英殿大学士名号,排名不分先后,将来的问题,等秦德威回朝时再说。

严首辅已经没多大兴趣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用礼制议题收拾秦德威的想法简直可笑,于是直接说:“就按张璧所说的奏报!”

然后这次内阁办公会就散了,王廷相离开文渊阁,回到西苑军机处值班。

到了下午的时候,王廷相早早离开军机处,在午门外等候大学士张潮。

“你有事要说?”张潮走出午门后,看到迎上来的王廷相,还有点奇怪。

王廷相拱手行了个礼,“我今日一时不察,说错了话,险些酿成师徒纷争的恶果,实在是罪过!”

张潮叹口气,摆了摆手说:“不瞒你说,我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的!

所以真不怪你,即便没有这次,也会有下次,问题一定会出现。”

王廷相很能理解张潮的心情,一是也不知说什么好。

张潮继续说:“归根结底,是因为我这个老师挡了秦德威的路,妨碍到了秦德威继续上升啊。

如果在不同道路上,或许还可以错开,偏偏我和秦德威走在了同一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