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76章

作者:随轻风去

年纪最大的杨美璜老先生抬起了手,表示有话要说,其他人也就暂停了发言。

“严大人是我请过来的。”杨美璜作保,别人也就不说什么了。

而后杨老先生开宗明义的表态说:“今年已经过去,但明年再开春后,总不能还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必须要有个应对章程。”

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能有什么章程,我等齐心协力去做就是。”

张时行就说了几句:“找人弹劾秦德威,就算没有用处,也要给秦德威压力,不能让他白白轻松。”

随即众人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提出了五六条意见。

“哈哈哈哈!”忽然有人仰天大笑,指了一圈说:“我真不知,你们就这点见识,究竟是怎么将家业做大的!”

张时行带着仆役站了起来,就要动手。

你严世蕃是严首辅儿子怎么了?他们张家不也刚出了一个阁老张邦奇?跟严首辅一样都是一票!

杨美璜赶紧拦了一下张时行,又劝道:“先让他说完!”

挨打危险已经完全不足以震撼严世蕃了,他很镇静的说:

“我有几点浅见,第一,与朝中高层沟通,让朝廷严厉重审禁海和备倭,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旗帜!

打着旗帜反旗帜,才是做事的最佳思路!

第二,尽快将乡兵重新组织起来,人数多多益善!这才是你们本土的实力体现!”

第一点还好,第二点让在座众人产生了些许错愕。

因为沿海地方的特殊性,乡兵一直是存在的,严世蕃特意强调重新组织乡兵,有什么特殊含义?

难不成,打算用武力进行全面对抗?这样做动静是不是太大了点?

严世蕃这个提议,别踏马的是想挖坑,将大家都陷进去吧?

严世蕃估计众人可能想岔了,连忙又补充说:“明年春夏时,倭寇肯定凭借信风复至!

我们沿海为了备倭,难道不应该把乡兵重新组织起来?朝廷为了防备倭寇,也允许地方组建乡兵!”

有人又不解的问道:“然后呢?怎么使用乡兵?”

严世蕃心有定计的说:“将乡兵散到所有进出宁波城的水陆关卡!用防止走私和通倭名义,清查所有从内地进入宁波的人物和货物!”

当即就有人叫道:“妙极!”

既然被秦中堂打击后,豪族无法继续操纵货物下海的渠道,但货物总是要从内地先运到宁波的!

只要把关卡从海洋方向,移换到另一面内地方向,货物想进宁波地面,还是要从他们豪族手里过一遍!

打着禁海防走私,以及防范通倭的名义,就能合情合理的把事办了!

这就是地头蛇的能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能想到办法攫取利益的。

众人想明白了后,轰然齐声叫好,议论了半天,总算有些可操作性了!

又有人对严世蕃问道:“你不是在秦中堂那边做事么,为何要帮我们出主意?”

严世蕃叹口气说:“就凭秦德威和家父的关系,你们不会以为我会真心帮秦中堂做事吧?

正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你们把我看成一个卧底就好!

而且关于我出的主意,你们自己掂量就是,觉得好就用,觉得不好就作罢!”

见各家族的人都统一了态度,杨美璜就对众人直接吩咐说:“关于乡兵数目,也不能少了,不然不足以让秦中堂投鼠忌器!

我暂定如下,杨、陆、张、屠四大家,每家各募集乡兵五百人!其余各家,可以各有个二三百人!

如此加起来便有三千人规模了,谁看到这个人数也得三思而后行。”

有人提问说:“秦中堂若一意孤行,以武力相待,又当如何?”

严世蕃判断说:“不会,秦中堂断然不敢!三千人乡兵岂是能轻易镇压的?那会造成多大的乱子?

明年更大规模的倭寇必至,秦中堂不可能冒着倭寇随时会到的状况,在宁波城这里还要掀起内乱。

如果宁波城先乱了,那还防什么倭寇?所以秦中堂纵然有通天的本事,此时也要投鼠忌器!”

杨美璜最后说:“如果别无异议,就照此行事!今年年内,各家将人手准备好,明年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做事!”

各家一起应下,今年积蓄力量,明年再见!

第八百九十七章 天下第二?

年终腊月,京城风雪喧嚣,大部分衙署都奔着停止营业去了,但有的地方不行,仍然要运转到最后。

严首辅的心像这天气一样冷,丝毫没有当了两个月首辅的兴奋和喜悦。

在长安右门外,遇到了同样去文渊阁上值的另一个大臣张邦奇。

此时距离上次内阁调整时间不久,由于官僚主义和严首辅的不积极不作为,新一代大学士名衔还没正式定下来,所以暂时只能称张邦奇为入阁的阁臣,还不能称为大学士。

明代中后期官场小知识:阁臣不一定是大学士,但大学士一定是阁臣,秦德威有时候例外。

张邦奇跟着严首辅一起往宫城里面走,边走边抱怨说:“秦德威在浙江当真是胡作非为,践踏一切律法和规矩!”

严嵩懒得听这种抱怨,反问道:“秦德威把事情办砸了吗?”

张邦奇愣了愣后,才答道:“什么办砸?现在还没有啊。”

严嵩毫不客气的训斥说:“你那些不成器的乡亲,有这精力找你抱怨,不如去琢磨琢磨,怎么才能让秦德威把事情办砸了!

只要秦德威的差事砸了锅,他们的一切困局自然迎刃而解!”

张邦奇点头称是,“他们也在想办法了,而且心气很齐,至少能给秦德威制造一些麻烦。”

严嵩忍不住哀叹道:“如果只是制造一些麻烦,那还远远不够!与秦德威这种人生在同一个时代,真是吾辈的大不幸!”

张邦奇:“……”

与秦德威一个时代是什么怪奇说法?你严首辅岁数和秦德威差着四十年吧?这都能算一个时代了?

那他张邦奇和隔壁县王阳明他爹王华都能算同一个时代了!

此后两人进了文渊阁,分别烤了火盆,让身体暖和过来。

如今文渊阁中堂里有严嵩、张潮、张璧、张邦奇四个阁臣办公,委实有点拥挤了,要是等秦德威回朝,那就更不敢想象了。

但几位新老阁臣都不愿意去别处,都表示要发扬风格挤在中堂里,朝廷也没办法。

今天内阁开会,有些大事要赶在年前“表决”一下,以免耽误了进度。

所以代班主持军机处的王廷相也溜达了过来,作为不在场大学士秦德威的代表,敬陪末座。

按照现在运行规则,关于重大事务的表决就是五个人投票,而秦德威的一票委托给了王廷相代替。

严首辅拿着折子,开口道:“有在京闽浙官员十三人,联名上书,请朝廷重申海禁,严防通倭通番,并为了备倭,加大沿海府县乡兵招募。”

王廷相诧异的说:“就这么随便十几个人联名,就能让严阁老如此郑重以待,专门拿出来表决?

你严阁老是有多闲,连这样的琐事都要刻意关注?”

严首辅拍案怒道:“不想开这个会就出去!让你王浚川坐在这里,是让你代替秦德威列席,而不是让你学秦德威说话来的!”

王廷相:“……”

虽然被呵斥了,但好有道理,他竟然无言以对。

刚才那番话,语气是有点像秦德威啊,罪过罪过,需要认真自省了。

再这样下去,只怕晚节不保,历史评价要出问题啊。

严首辅喷完了王廷相,直接说:“表决吧!我赞同这份奏疏!”

张邦奇也毫不犹豫的跟着说:“我亦赞同。”

另一个新人张璧拿不定主意,则看向张潮,等着张潮先表态。

消息比较灵通的都知道,最近俩月借着海禁捞钱最欢实的人就是秦德威,秦德威本人对海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实在不好说。

张潮想了一会儿也表态说:“赞同。”

这个是没法反对的,首先,秦德威没有指示过松弛海禁的意思;其次,禁海目前还是朝廷官方政策,重申禁海就是政治正确,没法反对。

于是到最后,这封联名奏疏在内阁表决里,算是全票赞同。

对这个结果,严首辅丝毫不感到意外,便又继续说:“关于加大沿海府县乡兵招募的条例,也需要尽快定下,让沿海府县早做准备!

我的意见是,为了防范倭寇,每县乡兵人数可以扩大至五百人,府城所在地可以扩大至三千人!

招募乡兵花费以本地募捐为主,另外由本地卫所军器局供给兵器,乡兵每五人可以给两柄锐器!”

严阁老说的都是正事,道理也是没什么问题,其他阁臣找不到反对意见,也都赞同了。

就算秦德威本人坐在这里,也不可能反对沿海府县招募乡兵抗倭。

此时严首辅放下了折子,“年前着急的军国大事就是这些了,其它也就是礼制问题了,尤其是阁臣的礼制。”

什么叫阁臣的礼制,无非就是次序和大学士名号了。

马上要过年了,过年期间无论是朝会还是郊祀,都涉及到礼制,阁臣名分总不能还像现在这样凑合着。

之所以说是“凑合”,是因为现在内阁礼制确实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时候。

大明内阁大学士原本就是个荣誉称号性质,可以说是随便加的。

后来内阁制度成熟后,内阁大学士也就制度化了,有了明显的官阶特征。

到了嘉靖朝中前期,能给阁臣用的殿阁大学士名号一共有五个。

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注意这里没有文华殿大学士。

其中东阁大学士算是低端入门款,给新人菜鸟阁臣,或者比较年轻的晚辈用的,比如秦中堂;

而文渊阁、武英殿算是中端名号,也有名望很强的老资历大臣入阁后,直接加文渊阁大学士,再晋位就是武英殿大学士。

目前张老师的名号是文渊阁,严首辅名号还是武英殿。

谨身殿、华盖殿这两个大学士算是高端名号,能加到谨身殿大学士的,基本差不多是首辅了,首辅再资深一点,就是华盖殿大学士。

例如前俩月被驱逐的翟銮,就是谨身殿大学士。

一般情况下,内阁基本就三个人左右,所以五个殿阁大学士名号足够用了,甚至还能富余。

知道了上面殿阁大学士礼制,就知道为什么说当前嘉靖二十年末尾的内阁礼制很乱,新年朝会都不知道该怎么排班。

首辅严嵩只是个武英殿大学士,下面名号只有文渊阁和东阁,被张潮张老师和秦中堂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