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26章

作者:随轻风去

如果陈洪这个当事人忽然开窍琢磨出真相了,又嚷嚷出来,那自己在方皇后面前就尴尬了,至少也会埋下一颗不利的种子。

所以陈洪必须死,而且尽快死,这样才能杜绝后患。

看着磨磨蹭蹭还不愿意去死的陈洪,秦太监终于不耐烦了。挥了挥手,就让几名长随上前按住陈洪,并强行灌下了毒药。

秦太监对失败者张佐客气,那并不是宫斗常态,对待陈洪的手法才是真正的宫斗。

处理完张佐和陈洪,就已经到深夜了,秦太监终于有了疲倦的感觉。

这仓促而又繁忙的一天终于结束了,秦太监就回了自己外宅去休息。

及到次日,秦太监一大早就起来,急急忙忙进了宫,继续接收。

昨天时间紧张,只是在最核心最要害的文书房进行了整顿,而今天则要在司礼监各处部门巡视,进一步的扩大、深化、巩固。

作为一个仓促上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局面,才能对得起上上下下的信任啊。

就是秦太监总感觉自己仿佛忘了一件什么事,但一时间想不起来。

大约在中午时候,秦太监路过左顺门附近,看到有大臣在那里呈递奏疏,还有人在慷慨激昂的发表演讲。

望着这群大臣,秦太监非常敏感的对左右长随问道:“这又是怎么了?”

左顺门是宫里收奏疏的枢纽,有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在这里常驻。当即就有个长随过去,喊了人过来说明情况。

那文书房太监倒是一点也不紧张,禀报说:“听说老娘娘明日要临朝听政,这些文臣都是来递交奏疏劝阻的。而且还要请求入见,当面去劝谏老娘娘。”

秦太监这才放了心,这是大臣和太后掰腕子,与他们太监关系不大,只管看热闹就行了。

细说起来,这麻烦还是秦德威惹出来的,只是为了尚方剑,故意忽悠太后罢了。

反正秦德威明天就走人了,就算闹得一地鸡毛也与他无关。

等等!秦太监想到这里,猛然拍了拍额头!他终于想起来了,自己到底忘了什么事情!

昨日张太后被秦德威忽悠完了后,当众答应赐予尚方剑,并说让自己去办!

毕竟宫中礼制问题都归司礼监管,赐尚方剑这项新制度更需要司礼监研究。

秦德威明天就要走了,而今天都已经到午后了,还没有把尚方剑发下去!

秦太监抬头看了看日头,已经没多少时间可以磨蹭了,迅速对周围人做出了一些列指示。

“你先去武功胡同丰州伯秦府,提前告知秦德威,尚方剑即将到来,准备受赐!”

“你去午门外面,组织仪仗和彩亭!”

“你去起草诰书,然后用宝!”

“你随我去取剑!”

还好宫中很多事物都是常年准备的,比如午门外常驻锦衣卫官校,专门负责传旨之类的差事,也有常用仪仗放在廊房中,只需要把资源调动起来即可。

众随从应声而去,各自去办各自的事了。

终于在日头偏西的时候,才准备的差不多了,然后将御用剑放在了彩亭中,由秦太监带领着,抬着赶往武功胡同。

时间有点紧,仪仗队伍的脚步也有点急。

到了武功胡同后,早做好准备的秦府大开中门,让彩亭一直抬到了前院正堂。

如今秦府接旨接的多了,各项礼仪也熟练了,不需要再专门提前一天教导了。

仪式举行完毕后,秦德威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尚方剑,也没来得及细看,便先礼节性的请秦太监落座喝茶。

这次秦太监没有拒绝,坐下后随口问道:“获赐尚方剑,感想如何?”

秦德威有点不满的答道:“从早等到晚,感想就是饥肠辘辘。”

秦太监反正不会承认自己也会出现错漏,回应说:“反正把尚方剑送过来了,时间早晚那不重要!”

秦德威继续很不满的说:“这赐剑仪式和颁诰仪式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彩亭里的诰书换成了御用剑而已。莫不是宫里人偷懒了?”

秦太监装傻的反问道:“偷什么懒?不是都辛苦一趟,把剑给你送来了吗?确确实实、如假包换的是御用尚方剑。”

秦德威吐槽说:“这可是赐予尚方剑!大明一百几十年来的第一次!礼制上不应该隆重对待么?

结果制度上完全没有创新,平平无奇的与普通颁诰没有区别,又如何激励大臣?又如何凸显出尚方剑的威严?”

秦太监差点脱口而出说一句“你爱要不要”,但还是强行忍住了,转移话题说:

“对你而言,此去东南肯定不比在京城安逸,你真的做好准备了?”

秦德威端详着镶金嵌玉的剑鞘,克制住了拔出来试剑的冲动,信口答道:

“我当然准备好了,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为此而准备。甚至还可以说,从十一年前开始,我就在为此而准备。”

秦太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句话,说是吹牛皮吧,偏偏一本正经的不像是胡咧咧;但要说是实话吧,谁信你秦德威十一年前就能预知到大倭寇?

又提醒说:“东南衣冠士族众多,其中利害复杂交错,海上走私猖獗,那些大族往往具有两面性,十分难以应付。”

秦德威举起了尚方剑,有点中二的说:“吾剑未尝不利!”

正在这时,忽然从后院传来一阵阵欢呼声,音浪一层层的传到了前堂。

还没等秦德威发问,就有个婢女跌跌撞撞的冲进前堂门内,口中叫道:“生了!夫人生了!是公子!”

难怪后院出来了如此巨大的欢呼声,这可是整个秦家的嫡长子,从上一辈算也是长房嫡长孙,还是未来的丰州伯。

已经是好几个孩子他爹的秦德威镇定的坐着没动,倒是秦太监下意识站了起来。

秦德威淡定的对秦太监说:“你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秦太监有点激动,莫非秦德威想让自己去看一眼这个注定天生贵胄的麒麟儿?

想着就迅速答话说:“你觉得我能做什么?”

秦德威提醒说:“我在嫡子麟儿诞生之际,却马上要骨肉分离,远赴三千里外,朝廷不应该给点表彰和封赏吗?

而你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恰逢此事,难道不应该向朝廷奏报,好让朝廷知道我为国家不顾小家的先进事迹吗?”

秦太监:“……”

这踏马的总算理解了,怎么才能用短短六年就爬到人臣巅峰。

他秦福从入宫做到近似于秦德威当前地位的东厂提督,也用了足足十三年!

这就是六年和十三年的差别,自愧不如!

第八百五十二章 没有秦德威的时候(上)

自从与秦德威接触多起来后,秦太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五行缺揍”,而且是不分敌友的。

此时秦太监克制住了想打人的心情,又问道:“突然麟儿诞生,那你明天还要离去吗?还是再缓一两天?”

遇上这样的家族大事,又没有皇帝诏书限定日期,推迟行程也是人之常情。

但秦德威却答道:“古人治水,尚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我岂能不如古人?说了明日启程,就是明日启程。”

秦太监还能看不出秦德威的想法?但也只能暗叹一声“此子肖我”了。

嫡长子继承人出生第二天,就要放下嫡子,出发前往三千里外平乱,这是何等高风亮节。

如果政敌想在后方搞小动作,那天然就面临更多的道德压力。还会给人以趁着正主不在家,欺负别人家小婴儿的感觉。

所以秦德威这个举动,真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能给自己增加筹码的机会,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利用上了。

秦太监该说的都说了,该问的也都问了,想打的也没理由动手,想看的又不便去看,干脆就起身告辞,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

秦德威按照礼节将秦太监送到大门,然后对长随张三吩咐说:“速速将喜报送至各家!”

转身他就往后院正房而去,此时屋里屋外站满了人。

从母亲周氏到其他各房女人,全都过来了,毕竟嫡长子诞生可能是一个家族最大的事情之一了。

人群自动让出通道,秦德威又进了相对清静的里屋,就看到徐妙璇躺在炕上,神情正处在一种既疲倦无力又亢奋的奇怪状态。

对此所有人都很理解,以这个时代的观念,作为正房几年生不出嫡子,尤其还是秦德威这么大一份家业,那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秦德威这个来自五百年后穿越者对此并不介意,内心深处也没有什么传宗接代嫡子庶子的观念,但同时代的人可没有秦德威这样“豁达”。

直到今天,这个嫡子的诞生,才算是将徐贤妻的精神内耗暂时治愈了。

秦德威没有自大到居高临下的要改变所有人的习俗观念,入乡随俗有时候也是一种尊重。

他走到炕边,用力握了握徐妙璇的手,很感激的道了一声“辛苦”。

徐妙璇仿佛等的就是丈夫的“认可”,如此才彻底放松下来,随即就合上眼沉沉睡去。

秦德威又看着新生儿,与其他人说着话,等到天黑时,又从院中出去了。

别人看着秦老爷是朝着祠堂方向去了,明白事的知道,秦老爷大概是去祠堂里告祭一番。无论因为喜获嫡子还是出远门,都是应该的。

不明白事的,还以为秦老爷去祠堂旁边院里,找女修士谈心去了。

秦老爷坐在蒲团上,对陶仙姑说:“方才贱内诞下男丁,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特来感谢仙姑援手之恩。”

陶修玄淡淡的说:“谢是不必谢了,反正我对你也有所求,各取所需罢了。你好好筑基,也不枉我一番苦心。”

秦老爷就愁眉苦脸的说:“我答应过的筑基百日,然后辅助你双修之事,只怕又要爽约了。”

当初为了从陶仙姑这里弄医方维持皇帝性命,秦老爷不得不卖身,承诺了百日筑基。实际也就是百日不近女色进行修养,然后共参双修大道。

到现在还没够时间,结果又要离开京城南下了。

陶修玄与秦德威面对面坐着,静静的不说话。

秦德威感觉真过意不去,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不是我没有诚意,也不是我不够诚心,实在是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国家需要我去东南扫荡贼寇。”

陶修玄反问道:“你真的有诚意?真的诚心求道?”

秦德威毫不犹豫的答道:“当然有诚意了!”然后又问道:“是不是如果有诚意,今晚就可以提前结束筑基?”

陶修玄先下意识远离了秦德威一些距离,才继续开口说:“让你筑基目的只是为了修补元阳,百日只是最短要求而已。

筑基的时间长了,那当然更好。假若你去东南一两年,真有诚意的话,也可以同时筑基一两年!

然后等你再回来,与我同参大道,效果比百日筑基更好。所以你不必因为爽约而内疚什么,你完全可以更好的履行约定。”

秦老爷听到陶仙姑的嘱咐,顿时就面露难色。

陶修玄轻哼一声说:“怎么?你不是非常有诚意吗?”

秦德威叹道:“东南那地方都是富裕的花花世界,暖风熏得游人醉,就怕把持不住啊。”

陶修玄盯着秦老爷,冷冷的说:“是你怕自己把持不住,还是怕我把持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