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25章

作者:随轻风去

反正就算要反对太后临朝,也至于当面撕破脸反对,下去后另外找几个炮灰御史上疏反对就行了。

如此这般,今天的慈庆宫会议在一片诡异的沉默中,就此结束了。

大臣们往外走,走到慈庆宫门时,严嵩严阁老冷不丁的对秦德威秦中堂问道:“你还启程不启程了?自从领命以来,已经过去数日了!”

秦德威漫不经心的答道:“快了快了!”

严嵩指责说:“你到底有没有具体日程?难不成你走之前,还想再换一个首辅?”

虽然大部分看热闹的人都认为,这次宫中“政变”是方皇后联手秦太监,干掉了另一个大山头张佐。

但严嵩严阁老坚定的认为,秦德威一定是幕后黑手,哪怕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幕后黑手也一定是秦德威!

秦德威斜视严阁老,回应说:“到底是谁心里想换首辅?我看是严阁老你想换吧?”

走在前面的翟銮翟首辅忽然回头,对后面的两人怒目而视,你们两个能不能对首辅稍微尊重一下?

严嵩完全不在意翟銮的反应,继续对秦德威催问道:“你就直说了吧,你究竟哪天离京?”

秦德威答道:“今天点选完标营亲兵,明日去兵部搜集地图海图,大概后日出发!”

如今准备的差不多,应该可以走了。

一方面拿到了所能得到的最大权威,尚方剑此时还没有泛滥,是个很有威慑力的新鲜东西。

另一方面,在宫中朝中都做好了布置,秦太监以司礼监掌印兼提督东厂,老师张潮也成了内阁大学士,还有王廷相坐镇军机处。

这样后方应该可以维持安稳了,不至于自己离开中枢就被清算,真成了天日昭昭。

而问话的严阁老能忍到今天的最大信念,就是熬到秦德威离京,然后一切才可能出现转机。

今天从秦德威这里直接得到了明确消息,便暂时放下心来。

其余人听到这个一手消息,不知为何忽然也感到轻松起来,没有秦中堂的京城,似乎很值得期待啊。

不得不说,秦中堂那种莫名其妙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太强了,即便是同级人物,与秦中堂同朝为官也完全轻松不起来。

当众人一边想着秦德威的事,一边迈出了慈庆宫门时,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刚才秦德威为了尚方剑出卖节操,似乎忽悠了张太后后日临朝听政,而秦德威本人也定在了后日离京!

也就是说,万一太后没有被拦住,真的临朝垂帘听政,秦德威也不会在场,所以与秦德威无关?

到了那时,苦逼去朝参老太后的都是他们其他大臣,传到后世被人嘲笑的也是他们其他大臣!

而秦德威已经离开朝廷,远走高飞了,太后临朝也好垂帘听政也好,已经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了!耻辱也是其他大臣耻辱!

你秦德威为了骗尚方剑,给别人留下这么一个烂摊子!

难怪秦德威刚才答应的那么痛快,敢情已经预料到了后日的事情!

而大家刚才居然万马齐喑,面对不良现象一言不发!回想起来,这又是何等的可耻!简直不能更糟心!

这会儿天色真不早了,离开宫后,严阁老就直接回了家。

说起私人生活,严阁老的德行似乎并不算差,就守着一个妻子忠贞不二,下班后也不会出去浪,基本都是老老实实回家。

这一切,与某中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常让旁人恍恍惚惚,不知到底谁更像是奸臣。

今天宫里格局剧变,准盟友张佐又莫名其妙的栽了,严阁老心情再次变差。

他只感觉自己的路似乎越做越窄,那秦德威快把自己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严嵩进了家门后,又直接去了书房,然后让仆役去喊儿子严世蕃。

他已经习惯了,每当遇到事情或者问题时,就把儿子严世蕃喊过来一起议论。

但这次仆役却没有领命而去,反而对严嵩答道:“大爷已经不再府里了!”

严嵩浑然没太在意的说:“又去花街柳巷了?那也速速叫回来!”

那仆役又继续答道:“大爷今日已经离开京城了!说是奉了钦差命令,南下去南京军器局办事了!”

严嵩愕然不已,真是感到意外,特别的意外。

意外之处有两点,第一点,严世蕃居然如此老老实实的去办差事。

按照严世蕃以往的习性,对于不愿意接受的苦差事,肯定是能躲就躲,能拖就拖,阳奉阴违,既不出工也不出力。

比如被调往广东那次,就是顺路直接逃回了老家混日子。

“真去南京军器局办差了?”严嵩极度怀疑的追问道,不是他不相信儿子,主要是实在太了解所以才不相信。

那仆役又答道:“反正大爷临走前,在家里是这样说的,与大爷同行的还有几位京城军器局的资深工匠,看起来不假。”

严嵩再次陷入了惊愕,难道自家儿子转性了?转性就转性吧,但为什么不告诉自己?

而且这也是严嵩的第二点意外之处,严世蕃做事居然不对自己打招呼了!

儿子离家南下,自己这个父亲居然没有提前知道,直到回了家问起来才知道!

严世蕃为什么不对自己提前说?难道是对自己这个当父亲的有意见了?

因为自己没有阻止秦德威,放任秦德威调用他而心生不满?

第八百五十一章 六年和十三年的差别

其实今日慈庆宫碰头会散场后,最忙碌的人不是什么严阁老秦中堂,而是收获满满的秦太监。

有大量战利品需要他接收,自然比别人忙的多。从慈庆宫离开后,秦太监立刻去了司礼监文书房。

司礼监是一个很大的衙门,下面有不少附属部门,甚至理论上东厂也是司礼监下属,和经厂什么的是平级。

但文书房是司礼监核心的地方,第一,内外奏疏流程上都要经过文书房,司礼监秉笔太监看奏本和代为批红都在这里。

第二,在文书房当差写字的小太监,地位类似于文臣里的翰林,将来成为大太监的概率很大。

所以秦太监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后,第一时间就直奔文书房这个最要害之处,并召集了所有秉笔太监。

秦太监在司礼监文书房拿出了花名册,并没有动其余秉笔太监,连差点与他竞争掌印大位的鲍忠都没有动。

但将张佐门下的徒子徒孙全部点了出来,然后从司礼监文书房剔除了出去。

作为前掌印张佐的最大政治对头,又掌握东厂多年,秦太监对张佐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

很多大太监都有个习惯,热衷于在宫里认干儿子干孙子,张佐也是这样。

秦太监将张佐的徒子徒孙赶出去司礼监文书房,一是为了立威,二是从政治上断绝了这些人的前途,消除了潜在的后患。

新掌印即便是用最快速度在司礼监文书房整顿,等初步结束时,天色也已经到了黄昏时候。

秦太监叹口气,今天真是空前繁忙的一天,而且节奏变化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上午还在东厂门外与张佐武力对峙,中午就在慈庆宫斗智斗勇,下午又在整顿司礼监文书房。

但秦太监没有时间感慨了,因为他不能停下来,晚上还有事情。

于是趁着皇城门尚未落锁,秦太监又从西安门出了皇城,径自来到原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的外宅。

今天在慈庆宫议事时,张佐在突然陷入了内外交困处境时,在秦德威的友好劝说下,选择了主动辞职,然后就回到了外宅,等待最终结果。

家大业大,跑是跑不掉的,又这么大一把年纪了,过不了逃亡江湖的生活。

所以作为政治斗争失败的一方,张佐所能做的,也就是安安静静等待胜利者的宣判。

当秦太监迈进来的时候,就看到张佐坐在前堂,穿着家居常服,宛如富家翁。

寒暄客套都没有意义,秦太监也不拖泥带水,直接上前开始宣布“处理意见”。

“第一,今后你不适合继续住在这里,若想养老,还是移居到西山寺庙,或者城外的道观里。”秦太监说。

张佐这处宅邸位于西安门外,距离皇城和西苑太近,所以秦太监才会说张佐不适合继续住在这里。

而且当时大太监还有个习惯,往往是京师寺庙道观之类场所的大金主,很多寺庙干脆就是太监出钱修的,等年老退休后就去寺庙道观里隐居养老。

虽然被赶出了宅邸,但张佐却暗暗松了口气。看来不会要自己的命了。

也不会把自己发配到南京或者凤阳去种菜,他这把老骨头真经不起那样折腾了。

秦太监继续宣布第二条,“你将所有贪占的田土地契交出来,不得保留任何田产。

但是身边积存的金银财宝,你都可以带走,供你今后养老使用。”

这条让张佐很意外,他还以为自己会被彻底抄家,以秦太监的阴狠绝对干得出来。

却没想到,秦太监居然还肯给自己留下金银财宝,让自己不至于穷困潦倒而死。

“你这是想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张佐忍不住问道。

秦太监避而不答,敷衍着说:“你说是就是吧。”

如今唯一的变数,大概就是嘉靖皇帝了。张佐能做十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当然也是嘉靖皇帝信重的人。

万一张佐挂了,而后皇帝又醒了,听说老伙计张佐被弄死,谁知道皇帝会不会为此发怒?

此后秦太监还有第三条,“把陈洪交出来,这是娘娘特别要求的。”

对这条张佐更没想法,如今自己彻底败了,连最看重的干儿子周义都保不住了,一个陈洪又算什么?

最后张佐说:“虽然我不该有非分之想,但也有一条,烦请秦太监你奏报与娘娘。

有个侄儿荫封为锦衣卫世官,如果有可能,还请保住他,以便以后给我供奉香火。”

秦太监点了点头,答应说:“可以。”

一个普通武官真掀不起多大风浪,秦太监并不介意多做一件好事,换取张佐安心养老和司礼监平稳过渡。

除此之外,张佐别无所求,当即就收拾了金银细软,然后离开外宅,将这里的剩余一切都留给了秦太监,包括被软禁的陈洪。

前晚张佐接纳了陈洪之后,就将陈洪单独软禁在跨院。

如此内外消息不通,陈洪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直到秦太监出现在他面前。这时候,陈洪才意识到,真要完了。

“这是为什么?”陈洪愤然问道。

如果旁人听到这句话,肯定只会觉得没头没尾的,听不明白到底是问的哪个“为什么”。

但秦太监肯定明白了,问的就是“为什么他忠心耿耿的陈洪会被皇后抛弃”。

不过秦太监不想对将死之人浪费口舌,只说了句:“都到这时候了,你还在问为什么,活该你落到如此下场。”

然后又说:“你自己选吧,是自行了断,还是我送你上路?”

对秦太监而言,死掉的陈洪才是最好的陈洪。一是因为陈洪知道方皇后的秘密;

二是因为陈洪与方皇后之间分裂,是他秦太监故意离间并一手促成的,甚至还利用了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