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15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太监:“……”

这一定是故意表现出疏远吧,感觉是自己被嫌弃了,心情有点复杂。

秦德威又低声说:“在别人看来,我秦德威没有本事干涉宫务,所以只能付出巨大利益,换取你来做!

如果皇上醒来,越公开的东西,越能说得清楚,越不容易引发猜疑。”

缓了缓心情后,秦太监又道:“我们东厂向来是对外不对内,负责的是监控宫外,对宫内事务一般不会插手。

正常情况下,对内监的惩罚都是司礼监来管理,东厂很少涉入。”

秦德威再次低声说:“这次插手的机会不就来了?如果你不积极去夺权,又怎么有机会更进一步?”

秦太监便问道:“你就明说了吧,在宫里还有谁?能配合起来的人选真不多。”

秦德威这才揭穿了谜底:“方皇后主持宫务,你可以与方皇后联手,镇压几个虐待过张太后的人。”

“你与皇后议定好了?”秦太监诧异的问,他诧异的不是秦德威与方皇后有联系,而是联系效率如此之高。

秦德威摇了摇头:“我没有与皇后商议过任何事情,一切都要靠秦太监你。”

登秦太监门可以找到合理解释,登活寡妇门就难办了。

秦太监合计了一下,这件事利益链条清晰,传了出去也不至于让人产生不该有的怀疑,而且好处也巨大,风险却很低,可以尝试。

如今文臣在外朝的势力大肆扩张,而失去了天子撑腰的太监势力却处于收缩状态,最典型的就是东厂了。

没有天子的诏旨,东厂能干的事情真不多了。

所以秦太监如果想维持影响力,那就只能转换思路,开始内卷了,从外朝卷文臣,变成回宫卷同行。

就像一直身体力行的秦德威所说的,不积极向别人的地盘插手,又怎么进步?

如果这次有方皇后一起配合,秦太监帮忙处理宫里事务,肯定具有很特殊的意义。

宫里事情,尤其是内监的纪律问题,都是司礼监掌印张佐管理。而这次自己如果成功的完成惩罚,就算是在宫里又重新扎根了。

至于方皇后会不会配合,秦太监还是很有把握去说服她的。

秦德威都指出了一个方向,如果自己连细节都做不好,那也太搞笑了。

毕竟这对方皇后也没坏处,一是可以立威,方皇后主持宫务也没多久,正好可以借机杀鸡骇猴,树立起皇后的威严。

二是能彰显大度,让别人看到皇后心胸宽广,主动“孝敬”太后。

当然可能也有些负面后果,比如有些人会觉得不近人情,太监同行不知道互相庇护。但在宫里,“人情”又值几个钱?

各有利弊得失,反正全看个人怎么选择了。

秦太监又问道:“看在别人眼里,会不会误会我想投靠张太后,所以才会动手帮张太后出气?”

秦德威再次强调说:“我刚才说了,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

人人都能看得到,是我秦德威拿出了巨大的利益,换取了你这次出手!你是收了我秦德威的好处!

而我秦德威是为了换取张太后批准尚方剑,所以才会想法帮张太后出气!”

如果秦太监能借此机会与方皇后搭上,并建立起合作关系,自己也能更放心的南下了。

没办法,有严嵩这样人在中枢,南下之前必须尽可能做好万全准备。

第八百四十二章 永无宁日

大概在秦德威心目中,从来没有将张太后当成什么难关。

归根结底,宫廷朝堂这种地方非常看重实力,张太后只有名分没有实力,就算想搞事又能制造多大麻烦?

即便在张太后这里遇到点阻碍,以秦德威的机智和能力,随便想个办法就能应付过去。

如果与此同时,能打着帮张太后办事的旗号,搞点于己有利的小动作,那就更好不过了。

毕竟张太后名义上还是目前至高的摄政,虽然张太后本人没有能力把这个旗号打起来,但并不意味着别人比如秦中堂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秦中堂虽然可能有很多办法来完成任务,但仍然选择了大张旗鼓、光明正大的与秦太监进行利益交换,通过这个驱动秦太监去“抢地盘”。

传开后在别人眼里,约等于花钱买通秦太监去办事,并不影响秦中堂的清誉。

都是可以理解的,只为了拿到尚方剑施展变通之道而已,又没让秦太监去陷害正人朝臣。而且是花了钱的,怎么能算勾结权阉?

议定之后,秦太监心里忍不住连连感慨。

难怪秦德威都混成无论敌友人人喊打名头了,还能活蹦乱跳至今,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能在关键节点给自己人送一场“及时雨”,秦德威这份本事也是独一无二的,又有哪个人能拒绝“魔鬼的诱惑”?

比如这次给自己解决了动机问题,让自己有足够的逻辑可以插手宫中事务。

在东厂随着天子一起沉沦,自己事业陷入停滞的时候,这样的机会不是及时雨又是什么?

而且如果自己和方皇后趁机建立起信任感,那对重新立足宫中的目标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场心照不宣的“公开交易”谈完了后,秦太监忍不住又问道:“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东南?”

秦德威叹道:“怎么最近见到我的,人人都要问这句?我就是想做点事情,而东南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秦太监再次忍不住的劝了一句:“太想做事不一定是好事,你很少犯傻,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却有点糊涂?”

因为别人看不到一百年后,甚至几百年后的情景,而秦德威就能,而且他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面对秦太监这个可能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秦德威答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趁着嘉靖皇帝昏迷,才好大展拳脚,搞出点既成事实出来,让所有人都看到好处。

不然以嘉靖皇帝的偏执,想改变点什么就太难了。

而秦太监听到这两句诗后,唯一感想就是,眼前这位真不像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作为父亲,到底应该鼓励儿子正直无私不计得失,还是蝇营狗苟明哲保身?

想到这里,秦太监忽然感觉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干劲。

因天子昏迷而产生的迷茫,顿时一扫而空。

秦太监猜测,这可能是秦德威离京前的一次考验,看自己能不能帮他撑住京城宫廷大后方。

如果撑不起来,这个爹不认也罢。

送走了秦中堂,看看日头偏西,秦太监就离开了已经失去灵魂、宛如鸡肋的东厂,直奔西苑而去。

到了仁寿宫里的寝宫之一万春宫,秦太监先去探望了一下嘉靖皇帝,询问过值班太医,得知皇帝依然没有苏醒迹象,然后就求见方皇后。

正常情况下,秦太监是不怎么去见方皇后的,在业务上没有直接联系。见得太多又没有实际利益的话,只会平白引发别人的猜忌,对自己没有好处。

这种平常不怎么往来,却又突然求见的情况,一般称之为“不速之客”。

作为“不速之客”,秦中堂估摸着,自己可能要多等一会儿。皇后也有皇后的架子,不可能听到求见就马上接见。

所以秦太监就站在殿前,脑子开始抓紧时间琢磨起来。

方皇后这个人与秦德威都是江宁人,还有一点故旧关系,这大概就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但很可惜,自己现在明面上的老家是广东,隐藏了出自江宁县的身份。不然自己与方皇后之间,同样天然就具有拉近关系的基础。

秦太监想事情才想了一半,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他刚刚请女官传话求见,结果马上就有人出来,引着他往万春宫后殿而去。

到了殿外,秦太监又发现,原来殿里早有人先来了。等进了殿后,就看清了先到的这人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

对于张佐出现在这里,秦太监并不意外。

如果以普通人家的名分来打比方,方皇后现如今角色就是当家主母,而张佐的角色就类似于家奴里的大管家。

当家主母和大管家肯定会为了家务工作经常碰面,这再正常不过了。

但对于秦福秦太监出现在万春宫方皇后这里,张太监就十分警惕了。

或者说,对秦太监这个人,张太监一直都是非常警惕的。

在非兴藩从龙太监里,秦太监是上升势头最猛,权位最高的大太监,目前名义上是太监系统的第二号,连东厂都交给了他。

张佐这个跟着嘉靖皇帝从兴王府一直到紫禁城的老资格太监,面对秦太监都有点吃不住劲了。

一直到突然发生了宫变,皇帝被勒到昏迷不醒,让极度依赖于皇帝个人倾向的东厂陷入了停滞。

然后这才让张佐松了口气,不至于被继续步步紧逼。

可以说,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东厂与皇帝个人深度绑定这个情况也不例外。

东厂因为皇帝的个人授权,具有了特殊职能和地位,成为权力最大的内廷衙门,所有太监都想去任职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又会因为皇帝个人出现问题,导致东厂威势滑落,这就是之前秦太监非常焦虑的原因。

甚至让许多人以为秦太监因为皇帝出了问题,伤心过度而降智了。

等秦太监对皇后行过礼后,张佐就讽刺道:“秦爷莫不是走错了门吧?你们东厂应当去慈庆宫,向老娘娘汇报。”

东厂主要事务在宫外的,主要针对的是外朝、京师,业务范围一般不包括宫里。

从东厂衙署位置设在东安门外,而不是在宫城或者皇城里面就能看出来。

从汇报关系上来说,东厂只对皇帝汇报,或者说只对掌握了皇权的人汇报。

而目前名义上的摄政是张太后,方皇后只是分担了宫务,所以理论上东厂应该向张太后汇报,与方皇后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张佐讽刺秦太监出现在方皇后寝宫的缘故,但秦太监却回应说:

“如今情况特殊,皇后、太后两宫共同摄理内外事务,我东厂向皇后汇报,又有何不妥?”

张佐闻言忽然醒悟,自己看到秦太监后,可能一时情绪波动导致失言了!方皇后绝对不爱听自己刚才那句话!

方皇后可是个曾经与太后争夺摄政的人,还是个制造出了“移宫”事件的人。

她怎么可能愿意听别人说“你又不管朝政,东厂向你汇报毫无意义”这样的话?

不给张佐任何弥补的机会,秦太监回应完张佐的讽刺后,又迅速对方皇后说:

“我确实有事要向娘娘奏报,不过既然张太监先来,我还是先退下,等张太监奏报完毕再上殿。”

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手法了,虽然很简单但确实也很好用。

方皇后面无表情的瞥了张佐一眼后,便对秦太监开口道:“你先说你的事情。”

秦太监赶紧奏道:“秦德威为了从张太后手里获赐尚方剑,花了大价钱请我出手,要帮张太后杀几个奴婢出口气。

我想来想去,还是要从追查当日慈庆宫梃击案入手,故而来面见娘娘,请娘娘放心授权给我去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