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08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不过想想也情有可原,毕竟如果有倭人大规模作乱,屠总宪老家宁波首当其冲。

秦德威阻止了王廷相喷回去,心平气和的对屠侨说:“这次确实只能算是事故。

而且有事故也并不代表大方向错了,任何新政策执行期间,都有可能出现事故,总不能因噎废食,担心出事故就什么都不做。”

众人都有点不习惯,仿佛都是第一次看到秦中堂用这样平和的口气对屠总宪说话。

在往常时候,不知为什么,秦中堂看屠总宪很不顺眼,态度都是极其不耐烦的,动辄一句“你这新人闭嘴”就把屠总宪打发了。

屠侨又说:“即便是事故,也要有人来承担责任!”

秦德威答道:“第一责任,自然是倭人生性险恶。可以将此事通报倭国,让所有其余参与朝贡的使团拿出谢罪方案!

第二责任,就是浙江方面问题,我料定必定有应对失当之处,目前暂时不知责任在那一层级,接下来要追查惩罚!”

反正听在屠侨耳朵里,秦德威这些说法,等于是把责任全部撇开了。“那还有九艘船上千人的倭寇,正在祸害东南沿海!只说一个追查,就能平息祸患?”

秦德威呵斥道:“只是上千匪患,就让屠总宪你慌乱成这样?

临事全无静气,也无主意,只知道在此抱怨,入朝一年了还不如新人,你先闭嘴吧!”

其他人听到这里,感到这才是熟悉的味道。

在秦德威眼里,与原本历史上嘉靖朝中后期的倭寇之祸相比,这次并不算大。

但是别人并不知道原本的历史,在时人眼里,这次事故就已经算是很大的事件了。

所以说,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作为穿越者先知先觉并非只有得利,也很有一些弊端。

比如预知到未来有很大灾祸,并采取措施竭力避免时,别人往往就会很不理解,并产生非议。

故而众人对秦德威的思路没有真正明白的,只以为是为了倭国那传说中的银山。

他们不会明白秦德威借此逐步消解倭寇祸患、冲击海禁政策、打开时人视野眼界、扩张海外势力的一系列长远想法。

又有人站出来质疑说:“秦中堂你说的都是别人的责任,难道你秦德威自己就没有责任?

方略是你拟定的,勘合也是你发放出去的,你就一点也不用负责任?”

倍感孤独的秦中堂只能长叹一声道:“只能说改良进入了深水区,看来不能只寄希望于顶层设计,妄想安安稳稳做在朝中,发布几道新政策就能获得丰收了,也需要基层有力的执行!”

严阁老没有思考秦德威那些话里的意思,全身心都在琢磨,如何借用这次事情打击秦德威。

想到这里,严阁老暗暗感到可惜。如果嘉靖皇帝还清醒着,就能通过进谗言或者设法激怒皇帝,直接把秦德威罢官,或者逼着秦德威引咎辞职。

但皇帝他在这种关键时刻,偏偏正在昏迷!朝廷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能强行制裁秦德威!

所以让秦德威下台的难度就大了很多,但机不可失,总要试试看。

刚才屠侨旁敲侧击的与秦德威拉扯了几个回合后,严阁老就率先直接指责秦德威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你身上就没有责任么?”

被点名的秦德威从深思中醒过神来,反问道:“愿闻其详,严阁老不妨细说一二。”

严嵩就继续说:“若依照皇上先前绝贡的旨意,彻底断绝与倭国的往来,就没有这些事情了!

偏生你秦德威为了出新出奇,就引狼入室,招来灾祸!”

秦德威便反驳道:“对倭国恢复朝贡贸易,并发放一批勘合,也都是皇上的旨意!”

严嵩:“……”

皇上啊你还是早点醒过来啊!就这么昏迷着,简直太耽误事了!

左都御史屠侨又愤怒了,“你就没有愧疚之心吗?”

秦德威又深深叹了口气,作为一个政治家,即便是作为一个政客,又怎么可能有愧疚?或者说,怎么可能展示出来?

别说只是间接的次要责任,即便就是真直接做错了什么,也不可能公开在政敌面前表现出愧疚。

一旦出现了那样的情况,就等于是把自己最软弱的一面呈现给别人。而敌人们就会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扑过来。

所以冷酷和冷血常常是高层政客的标配,有的时候,这也是一种保护壳,避免自己被抓住弱点。

即便换成严阁老遇到了类似的处境,也绝对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有责任。

甚至不但不会表现出愧疚,还会反过来去指责别人!这就叫反客为主,外线作战!

如此众人就听到秦德威说:“我就不明白了,发生了如此重大的事故,不想着如何去迅速解决问题,却反而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是何道理?

灾祸当前,有的人只知道抱怨,有的人只知道借此攻讦别人,这种行为与内讧有何不同?

当前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尽快拿出应对方案?

加急公文已经传达一会儿了,但诸公却陷入了互相指责的怪圈,好像责怪同僚就能让倭寇之患消失,简直让我失望之极!”

严阁老心里也挺无奈的,按道理说,在这个问题上,秦德威是并不占理的!

而且严阁老敢肯定,殿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内心深处都会认为,这次“事故”与秦德威有一定连带关系,秦德威应该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但让严阁老最无奈的是,在秦中堂的积威之下,居然没有太多的人站出来,为了公道而发声!

不只是秦德威党羽,就是很多中立人士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对秦德威有半点公开质询!

这些人还有没有点客观精神了,不能因为秦德威功劳多功勋大,就这样不客观的对待他!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只凭他严嵩一个人吵吵,真的很难将秦德威“问责”。

想到这里,严阁老退而求其次,又开口道:“朝廷距离浙江三千里之遥,不知道具体状况如何,如何能精准无误的制定应对方案?

所以当务之急,是派遣有足够分量的朝廷重臣,作为钦差前往浙江,就近指挥和平乱!”

秦德威也难得赞同严阁老一次,开口道:“言之有理,确实应该派遣钦差。”

在这个时候,秦中堂已经产生了以平乱为借口,亲自往东南的念头了。

如今东南不仅仅有倭寇,还有规模惊人的海上走私问题,还有土地税赋问题,甚至还有近代外交问题。

很多问题都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新鲜问题,秦德威不相信别人能处理好。原本历史证明,也没人真正处理好。

而且去东南平乱,也是一个树立形象和威望的基础。

大明朝廷以内为贵,以京城为贵,对于秦中堂这样的中枢大佬而言,前往地方可以看作“贬谪”。

而在别人眼里,秦中堂就是为了弥补自己过失,甘愿接受“贬谪”,这就是一次坏事变成好事的宣传机会。

虽然有种种好处,但秦中堂又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目前已经坐稳了中枢,并且实权在握,从官场角度而言似乎没有必要做出改变。

只要他想,可以一直很舒服的做下去,享受着高高在上权臣的荣光。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离京后,所属的党羽和政治势力应该怎么办?

不是秦德威自大,他觉得自己这党羽完全不是严阁老的对手。只要自己不在,只怕不出俩月,就变天了。

所以向来果断的秦德威也举棋不定了,一时间不知到底应该怎么选。

于是朝堂上众人就发现了一个难得安静的秦德威,说了几段话以后,就站在那里若有所思,也不知到底在想什么。

而后严阁老继续说:“这次事情负责,钦差人选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其人必须年富力强,否则面对东南艰巨局面时,精力不够。

第二,其人必须有过地方督抚的资历,否则难以精通地方事务。

第三,必须指挥过战斗,或者参与过平乱,有带兵用兵的经验,否则拿什么剿灭倭寇?

第四,其人必须要在朝廷有很大影响力,如此才能保证上下畅通,不至于被掣肘坏事!”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严阁老这几条要求基本就是为了秦德威而量体定做的。

年富力强、干过督抚、指挥过战斗或者平乱、在朝廷有巨大影响力,这除了秦德威还能有谁?

这时候,秦中堂突然也补充了几句说:“这次事体重大,钦差的选拔标准必须严格!

严阁老提出的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全部满足,否则不足以当钦差!”

众人不知道秦中堂又在卖什么药了……

严阁老挖了个很明显的坑,你秦中堂不可能看不见,按道理应该躲开才是,为什么就往下跳?

严嵩也有点迷惑不解,就赶紧对众人说:“请诸君开始推荐人选吧!”

他这次就是阳谋,阳谋的意思就是不怕你秦德威看出来!再说这事故就是你秦德威引发出来的,你秦德威从道义上来说,也有义务去平事!

既然你秦德威都说了就按这个四条标准推荐,那就别怪别人不客气了!

在严阁老充满了期待中,秦德威突然开口说:“所以我就荐贤不避亲了,若从这四个条件出发,我看辽东曾巡抚可以当这个钦差!”

严阁老:“……”

你秦德威什么时候能干点让别人觉得是人干事的事情?

第八百三十六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其实严阁老从一开始就看的很明白,当前如果想让秦德威立刻直接倒台,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就是有个绝对权威,能动怒并问罪秦德威,比如清醒状态下的嘉靖皇帝,但目前没有这样的人。

皇帝昏迷不醒,从摄政太后到监国太子,当前都不具备直接废掉秦德威的威权。

第二种可能就是秦德威自己脸皮薄,因为面子上挂不住,就主动谢罪辞职,君子欺之以方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目前看来也没多大希望,秦中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脸皮厚度完全在一名政客的合格范围内!

刚才左都御史屠侨对着秦德威指责了半天,秦德威都死撑着没松口,就是不肯认错谢罪!

而且说了半天,最终也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没有形成“公愤”和“公论”,大部分中立者都在观望,没有纷纷跳出来指责秦德威。

这一切终于也让严阁老认清了现实,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德威这些在朝廷积累的威望和势力也不是白积累的。

所以严阁老的思路就被迫清晰起来,若想利用这次倭寇事件做点什么,所能使用的也只有调虎离山之计了。

请秦德威离开京城,离开中枢,然后再设法抢班夺权。

一方面要搞舆论动员,给秦德威施加亲自收拾烂摊子的道德责任;

另一方面就是根据秦德威情况量体裁衣,提出了四个条件,仿佛钦差非秦德威不可!

他设想过秦德威可能会顾左右而言它的岔开话题,假想过秦德威会装糊涂,甚至也猜测过秦德威会暗示党羽出面反对。

但是严阁老真没想到过,秦德威竟会举荐自己的后爹!

其他人也是错愕不已,不熟悉的或者反应慢的,想了一圈才想到曾巡抚是谁。

全大明加起来有二三十个督抚,除了秦德威,又有谁能在第一时间把曾铣这个人扒拉出来?

然后再细想,大家又发现,曾铣这个人居然完美契合严阁老所提出的四大标准。

首先称得上年富力强,四十来岁正值壮年,在督抚里绝对算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