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83章

作者:随轻风去

从人生经验得知,但凡双标的人不知收敛,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你秦德威还能例外?

却又听秦德威叹道:“陛下虽有雄心壮志,奈何罪臣掣肘!上天屡屡警示,许多人仍执迷不悟!

风气所至,连臣这样赤子之心也被沾染,时有不良之行为,遑论其他人!

若不加以纠正,只怕积习生弊、颓靡不振,终有积重难反之日。”

然后他还指着御案上的那些奏疏:“还请陛下三思!就凭这些表面文章,如何有真心悔改?或可欺人,但能欺天乎?”

“欺天”两个字让嘉靖皇帝有些敏感,喝问道:“那你说如何是好!”

这种喝问,其实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出来的信任了。

换成别人在皇帝面前这样三番两次“扎心”,早被推出去打了。

但嘉靖皇帝相信秦德威能说出点真东西,所以才给说话的机会。

果然秦德威胸有成竹的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时之所宜者,制订出考成法!”

考成法?对所有人而言,这是一个新名词,就是不知道具体含义是什么。

也不用问,秦德威自行就解释说:“殿内诸公皆是各衙门堂官,请将当前衙门所有事项根据道里远近、轻重缓急,订立完成期限!

然后造册登记,并制作三份!一册送吏部都察院留底,一册送六科待勘,一册送中枢总核!

交上事项籍册的,便是真有谢罪悔改之心,辞官奏疏可以驳回并复官!

今后各衙门按照时限,完成一事便由六科注销一事!再由六科按月送中枢总核!”

怕众人还不理解,秦德威又指着王廷相说:“就以兵部事务举例!

譬如督促增修大同沿边墙垣,限五年完工;新建浑源右卫城堡,限三年完完工;修补广灵、威远等处,限二年合用。

这些事项全都登记造册,交由六科和中枢,到期不能完工,便按册追责!”

秦德威提出的考成法太突然,众人都没有心理准备,心里正在细品。

又听到秦德威对嘉靖皇帝奏道:“如此可以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功!第一可做到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升迁降黜,尽以功实为准。

第二,扭转苟且偷安、厮混度日、拖延的风气!可以令行禁止,以事责人!”

说到这里,秦德威终于停了下来,让殿内众人消化。

这个考成法其实是几十年后的张居正提出来的,是张居正改革的核心之一,古典版的目标责任制。

要说效果,确实也有效,能逼着官员去做事,跟秦德威一贯自吹的“实务”政治主张相吻合。

但凡有点见识,还有点良心的朝臣,都知道考成法的益处。

严阁老没去琢磨考成法能为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他就是很敏感的觉察到,考成法能带来“集权”效果。

六科拿考成法监控部院,而中枢又可以通过控制六科来加强对部院的集权!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来了,谁在中枢主持考成法?如果首辅手握考成法,那就近乎宰相了,但秦德威会同意吗?

如果考成法落到了什么军机处这种杂毛机构手里,那外朝部院以后听谁的?

所以严阁老终于发现,原来这就是秦德威最终的阴谋!最近一直摸不清秦德威这段时间到底有什么意图,原来是这样!

想到这里,严嵩觉得这次真不能忍了!再忍下去,内阁就要被喧宾夺主,反而成了边缘化机构!

于是开口议论道:“秦德威所言考成法,只会令各衙门烦扰,疲于应付考成。

何况政严则苛,法密则扰,此法违背祖宗成宪,容易偏离本意。

我看各衙门事务已经很繁多了,就不必再增加严苛天条了。”

严嵩的话,立刻获得不少大臣暗暗拥戴,谁也不想给自己增加紧箍咒。

秦德威毫不犹豫的直接指责说:“严阁老你这是借国事邀买人心,阴坏朝政!”

严嵩还要说什么,秦德威却指向御案上那些奏疏说:“严阁老你的辞官奏疏还在这里墨迹未干!

现如今你应该是闭门带罪之身,不是大学士阁臣,你刚才也说自己是闲人身份,那你有什么资格发言参与朝政!”

严嵩:“……”

刚才被弹劾时,闲人身份确实真香,完美闪避了秦德威的追杀,但现在立刻又不香了。

考成法这个事,影响也太大,本来很多人跃跃欲试的要发言。

但听到秦德威呵斥严嵩,才又发现,自己原来和严阁老一样,现在其实啥也不是!朝廷真就是一言堂了!

就是秦中堂段位有点高,严阁老只会沉迷于整人时,秦中堂却一直在制度设计上搞事!谁还能阻止秦中堂?

第八百零七章 你怎么看?

秦中堂把严嵩怼了回去,又扫视了一圈,见暂时再没人说话,才又转向嘉靖皇帝,循循善诱的说:

“陛下!臣刚才列举朝廷风气之弊,首要就是议论太多,往往而莫衷一是!

考成法具体是什么意思,臣皆已陈奏明白。用与不用,惟请陛下乾纲独断即可,不必再理会他人了!”

秦德威这意思就是,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利弊就那么回事,皇帝你自己拿主意就好,不要听大臣唧唧歪歪了。

熟悉的人感觉秦中堂今天有点转性了,居然遏制言论!

往常秦中堂都是奉行“真理越辩越明”的,而且带头议论滔滔,每每都能说到皇帝受不了叫他闭嘴为止。

但秦德威也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让嘉靖皇帝自己拿主意,有六成以上可能同意考成法。

如果让大臣七嘴八舌的议论,嘉靖皇帝同意的可能性就至少要减去两成。

因为嘉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偏于严苛刻薄、斤斤计较的的人,考成法这样的管理手段,估计很能对嘉靖皇帝的胃口,再说这个对皇帝也没有坏处啊。

但对大臣而言,估计很多人都不想接受,毕竟平常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多一层监管。

所以这些大臣肯定会找各种像模似样的理由反对,肯定会干扰到嘉靖皇帝的决心。

嘉靖皇帝本来都打算散朝了,这时候又回到宝座重新坐下,反复思量。

确实如同秦德威所预料的,皇帝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而秦德威也不着急,安安静静的等了一会儿,反正别人也插不了话,真不用急!

但嘉靖皇帝却又主动对严嵩询问道:“你真觉得考成法不好?你觉得不可用?”

严阁老的态度其实很简单,如果考成法由内阁主持,那就是好东西,非常可用!

但如果放在了别处,那考成法就是不是好东西,不可用!

所以严阁老答道:“看自古以来变法之事可知,即便是一厢情愿的善政,若不得其人,或者所托非人,也会变成恶政!

如果考成法由无事生非、骄横跋扈之人来主持,只怕朝廷永无宁日矣。

为稳妥起见,还是暂且缓行,从长计议为好。”

等严嵩发言完毕后,秦德威就开口道:“有句话本来我不想说,但还是应该说这么一句。”

然后又对嘉靖皇帝说:“陛下若想精进玄修,考成法实乃辅助陛下的良法!”

群臣:“……”

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居然还能从这个角度去论证,而且一下子戳中了皇帝的痛点!

皇帝沉迷修仙,却又不肯放权,时间和精力必然不够用,从皇帝经常半夜三更阅览奏疏就能看出来。

但考成法明显减轻了皇帝的统治国家的负担,只需要定期阅览事项簿,就能总览全局。

各部院计划做什么事情,计划期限多久,有哪些按期完成,又有哪些逾期,一目了然。

所以秦德威这句话说出口后,直接就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本来皇帝还担心有负面作用,对官员太过于苛刻引发反弹的话,影响朝廷稳定。

就算集权到嘉靖皇帝这个地步,也要靠考虑到全体朝臣的心情。

要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僚们如果真铁心反对,有的是办法在“底层”捣乱。

但嘉靖皇帝想到能为修仙节省时间和精力后,那就不需要任何犹豫了!

便直接开金口道:“考成法可用!”

殿中“沉默的大多数”只能面面相觑。所有人都以为今天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平地起风云,搞出这么大一件事情。

人在殿中,却无法参与决策,只能眼睁睁的被动接受,简直操蛋!

秦德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没有什么干扰,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对着嘉靖皇帝侃侃而谈说:

“考成法施展不可操之过急,该当循序渐进。一是从这数十份辞官奏疏的批答开始;二是初期只限于部院,只限于当下事务,日后再慢慢推广……”

但秦中堂这次没说几句,忽然就有人影从班位中窜了出来,站到了宝座前。

众人颇感意外,定睛看去,原来此人是吏部尚书许瓒。顿时众人恍然大悟,又不意外了。

秦德威正要呵斥许瓒不懂规矩,一个没有官身的老头,谁让你上来说话的?

却又听到许瓒对嘉靖皇帝说:“草民原吏部尚书许瓒,有话要奏闻圣上!”

秦德威:“……”

这许老头说话的腔调,似乎有点像赌气啊?

看在别人眼里,许天官这应该是急眼了。

人人都知道,吏部是权力最大的衙门,号称外朝第一衙门。如果是比较强势的吏部尚书,那政治地位就相当于副首辅。

吏部大权主要有两样,一是考核二是铨选。秦德威提出的考成法,很明显会侵夺吏部的考核大权。

故而许天官急眼,也是情有可原,甚至意料之内的!

秦德威无奈的叹口气,在大明就是贫民也有资格给皇帝上书,这是太祖高皇帝规定的。

许天官都已经赌气自称“草民”和“原吏部尚书”了,还要封堵不让说话,就有点过分了。

只听许天官有条有理的说:“吏部执掌官员考核,但向来标准模糊,界定不清。导致考核结果简陋粗疏,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辨别人材优劣。

臣以为,考成法可以作为工具,纳入吏部考核之中,由吏部来主持考成法,并以此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如此朝廷和官员两便,有不必另行增设冗职,最为简便易行!”

秦德威再次叹口气,为什么说改革难,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生生的例子。

只要是改革,就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