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08章

作者:随轻风去

而之后的大沙窝势力空虚,可以作为你的容身之所,同时也是你父亲和小王子部众之间的缓冲。”

然后很详细的指点说:“等你回到草原后,可以与你的父亲说,请求分离独立出去。

你的父亲出于“愧疚”心,应该会答应,再说分家各自扩张本就是你们的传统,不足为奇。

而且让你独立出去,也避免了父子在一起时互相猜忌,这对你们父子都好,你的父亲没道理不答应。

然后你就可以带领分给你的部众,从丰州滩迁移到大沙窝驻牧,如果这里有人排斥你们,我宣府明军可以协助你们驱逐别人。

而大沙窝距离宣府很近,此后我会奏请天子开边市,准许与你在宣府边墙外通贡。

我敢说,只要你们能与大明通贡,数年之间富裕起来也不难,甚至成为最富裕的草原部落也不是没可能。

当你富裕后,招兵买马更不在话下,肯定还有大批其他部族来投靠你,你的势力会越来越强,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秦督师描述出的蓝图,对一个落难的王子来说,非常具备诱惑力。

而且关键在于,秦督师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胡编,每一步都非常具备可行性。

仿佛只要按照指点的步骤,一切都水到渠成。

黄台吉思考了一会儿后,通事又翻译说:“父亲一直想与大明通贡,但大明皇帝始终拒绝,敢问在下何德何能,可以与大明通贡?”

秦督师诱惑说:“那你就要学会跪啊,通贡就很容易了。”

扑通!辛爱黄台吉二话不说,当场就给秦督师跪了。

秦德威:“……”

这胡人少年也太实诚了,还没搞明白正确跪法,就先跪为敬了。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果断不纠结,敢于舍弃一些东西,确实像是俺答的儿子,是个能成事的。

秦督师一边想着,一边连忙上前将黄台吉拉了起来,解释说:“不是让你跪我,是让你跪皇上!

只要你真心悔过,接受我大明册封,我大明皇帝乃仁慈圣主,自然会放你生路!”

辛爱黄台吉让通事帮忙表态说:“在下愿意!”

秦德威暗暗感慨,这个苦心谋划的事情终于也看到眉目了。

在原本历史上,辛爱黄台吉就与俺答之间父子不和,辛爱黄台吉率一支部众向东独立了出去。

秦督师就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主动催化了这一过程,绝非是凭空设想的离间父子之策。

在此时此刻,已经抵达阳和城,进驻阳和驿的毛伯温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之中。

因为还没有与秦德威交接并拿到总督关防,所以毛大人很讲究的没有进驻城中总督衙署,只暂时在驿站安置。

毛伯温知道,朝中有很多人都希望他弹劾秦德威,他到大同来就背负着这种期望。

这并不是指望一定能弹倒秦德威,只要能把秦德威大捷的功劳稍微抵消一下也行。

弹劾这种事情吧,只要肯吹毛求疵,没有找不到的理由。

比如这次俺答从大同城退兵的事情,大同守军从头到尾没有与俺答交战,就非常能拿出来说事,弹一个“怯懦纵敌”完全可以。

毛伯温纠结的地方在于,这样弹劾实在“违心”,他又不是不懂兵事的大臣,知道不能过于苛求大同守军。

而且俺答真的就是退兵,也不存在别处遭到攻击,大同守军必须前往支援的情况。

但如果不想“违心”,不去弹劾秦德威,朝廷大佬那边似乎又交待不过去。

正当毛伯温左右为难,就差拿出个铜板来听天由命,通过猜正反做出抉择的时候,忽然有朝廷的公文送到。

幕僚拿着公文匆匆进来,对毛伯温禀报道:“秦德威向朝廷弹劾制台你,说你畏敌不出,坐失良机!朝廷让制台你自辩!”

毛伯温顿时怒了,拍案道:“秦德威不要面皮!”

大家好歹也是认识了好多年的,他还没考虑好怎么弹劾秦德威,结果秦德威却冷酷无情的先下手了!

这年头,好人真是当不得!

随即毛伯温又愤然道:“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此荒谬得弹劾,竟然也要当真!”

幕僚解答说:“想必是为了照顾秦德威脸面。”

毛伯温对幕僚吩咐道:“不等秦德威回话了!明日直接出发前往大同,找秦德威交接!朝廷诏旨在此,秦德威胆敢拒绝!”

一日之后,毛伯温又抵达大同城,然后直接去了抚院,堵住了秦德威。

秦德威开了中门,热情迎接并招呼说:“毛大人,许久不见了!向来可好?还能适应大同这里水土否?”

毛伯温在路上时,想了很多种遭遇秦德威后的可能性,唯独没有想到秦德威竟然会“如沐春风”,完全没有互相弹劾过后、所应该有的尴尬样子。

想了想后,毛伯温决定不吃这套,冷哼一声道:“口蜜腹剑!”

秦德威诧异道:“毛大人这是说得哪里话?莫非是因为我的弹劾而耿耿于怀?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先把你弹劾了,就免去了你的为难!不然你不办事,也不好向夏首辅交待!”

毛伯温:“……”

照你秦德威这意思,是不是还要说一声谢谢?

秦德威就继续问道:“毛大人以为然否?您现在是不是只顾得应付朝廷质询,不用纠结弹劾不弹劾我了?”

毛伯温真不跟秦德威耍嘴皮兜圈子了,又直接问道:“闲话休提,总督关防在哪里?”

秦德威挥了挥手,文书吴承恩捧着个长方形盒子出来,放在了毛伯温手边桌案上。

毛制台对此又是没想到,秦德威居然如此痛快的就交出了关防。

按正常道理,秦德威应该推三阻四,拖拖拉拉的才是!

第七百三十二章 还有一个

关防就相当于是督抚的官印,特点就是长方形,毛伯温从吴承恩手里接过来后,又反复仔细检查了一番。

最终他可以确定,没错,手里这枚就是宣大总督的关防,秦德威真的给了自己。

毛伯温松了口气,从此时此刻起,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制台了。

不得不感慨,想从秦德威这厮手里抠出点权柄,也真费劲!

偏生秦德威大功在身,有的是本钱使性子闹意气,朝廷也不可能在奏凯献俘之前处置秦德威。

如果迟迟拿不到关防,完不成交接,当个上不了任的水货总督,那简直就是官场大笑话了,朝廷大佬们又会怎么看待自己?

与秦德威告别,新上任的毛总督就暂时进驻了大同城云中驿。

至于为什么又又是驿站,因为在大同城里没有总督衙署。

而公馆被秦德威拿去当隔离官员和软禁高级俘虏的地方了,与督院同等性质的抚院被秦德威本人暂时借用当住所。

毛总督是个讲究人,只要拿到了关防,物质条件就不在意了,便委屈一下自己暂时进驻驿站。

然后毛总督马上就开始履行职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开始点检粮草、军器。

如果按照正常官场前后任交接次序,都是前后任先把钱粮讲数讲明白了,再移交官印。

但这次毛伯温急着索要关防,就没有先讲数,先拿到关防再说。

趁着如今秦德威还没有离开大同,万一在粮草、军器方面检查出大坑来,还能赶紧找秦德威回来填坑。

本来毛总督还担心秦德威暗中捣鬼,但连续几天后风平浪静,便也放下了心。

也许人都有良心发作的时候,也许就赶上了秦德威发好心,毛总督也只能如此理解了。

自从离开京师后,毛伯温的心情不是高度紧张就是焦虑,此时终于又有闲心静坐品茗了。

只是才烧了一壶,毛总督却又看到幕僚神色凝重、脚步匆匆的走进了厅中,这心里当即就是“咯噔”的一下。

“这秦德威他,他,他又弹劾你了!”幕僚有点气急败坏的说。

毛伯温闻言大怒,你秦德威踏马的还有完没完了?一次不够还要两次?

再说秦德威卸任后本就该离开大同,念在朝廷命官体面,没有着急把他赶走,谁知居然“恩将仇报”!

生气归生气,但该问的还是要问:“又弹劾什么了?”

那幕僚答道:“他弹劾制台贪图安逸,留恋大同城繁华,久居不去,不顾宣大两镇整体大局!

是以朝廷兵部又移文过来,令制台你自辩!”

自辩你麻痹!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更别说关防在手的总督,毛伯温当即就不能忍了。

他起身喝道:“去抚院,找秦德威!”

等到了抚院,毛总督坐在后堂会客厅等了一会儿,才看到衣冠不整的秦德威急急忙忙的赶过来,一边走还在一边系腰间玉带。

也顾不上失礼不失礼的了,毛总督对秦德威质问道:“你到底意欲何为?”

秦德威反问道:“难道我弹劾的不对?你是宣大总督,不是大同总督。

现在又不是非常时期,你的日常驻地应该在阳和城,而不是大同城。”

毛总督终于理解什么叫双标了,气极反笑的说:“真正在大同城滞留不去的,是秦大人你吧?”

他就不理解,秦德威哪来的自信,自己在大同滞留的同时,却去弹劾别人在大同久留不去?

秦德威慢慢的把服饰收拾整齐了,随口答道:“三军封赏、抚恤事宜,还需要我直接处理啊。”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这次出塞丰洲滩大捷,秦德威、白爵这样的将帅级别人物,要等到告庙、献俘之礼后,由天子颁诏嘉奖。

但参加了战斗的普通营官营兵,都是就地封赏,一是赏银二是提拔。

由于人数众多,所以统计、调拨、制作升迁敕书等工作耗费时间要长一点,现在官兵所热烈期待的,就是朝廷的赏赐早日到位。

毛伯温隐隐然就明白了,秦德威大概想要亲自将赏赐发放给官兵,有点收取军心的意思。

忍不住就说了句:“这也不是非你不可。”

秦德威重重的将茶盅摔在桌上,忽然咄咄逼人的问:“是我率师出塞,是我指挥五千精骑取得大捷,奖赏和抚恤也理所当然是我来发放。

难不成,毛大人你从京师赶过来,就是想替代我,把这发放奖赏的事情也抢了?”

秦德威还留在大同,很大的目的就是这个了。在官兵中树立威望的大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与北虏的战事还远没到结束时候,将来少不得用到宣大官兵。将目光放长远一点,今天多笼络几分,将来的军心就可用几分。

面对秦德威的质问,毛伯温当然不敢说“是”,不然只怕要被天下人讥讽为抢功了,再说秦德威可不是良善老好人。

有些诛心的话也不好说,如果质疑秦德威故意借朝廷恩典收买军心,秦德威反手再写个“天日昭昭”就完犊子了。

主要是毛总督没啥底气,本身没有尺寸战功,接替秦德威的时机又如此敏感,本来就经常被人怀疑抢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