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501章

作者:随轻风去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大明和北虏之间基本就是沿着边墙互相打烂仗。

在如今君臣的认知里,能斩首数十就是上大捷了,能斩首数百就堪称是一代名将了。

至于斩首三千二百,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玄幻概念,而且后面还有俺答长子这样的重量级俘获。

几位大臣恍恍惚惚,一时间有点怀疑,写奏本的陆炳是不是吃了皇帝赐药,吃出幻觉来了?

嘉靖皇帝咬牙切齿道:“陆炳不会在这事上欺骗朝廷,也无此必要!”

无论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奏疏所言一定会是真的!嘉靖皇帝相信,陆炳既然敢这么写,那肯定就有把握变成真的!

严嵩立刻伏地舞拜,高声称颂道:“陛下洪福齐天,自有神明庇佑,致有空前大捷,遏制猖獗北虏!”

夏言和张潮这才回过神来,无论真相如何,先舞拜祝贺了再说,还有周围侍奉的太监也一起拜贺。

嘉靖皇帝先接受了大臣们朝贺,虽然他情绪很暴怒,但也夹杂着不少爽感。就是被胡人入侵打脸后,报复回来的念头通达畅快感。

而且被周围一圈人大肆拜贺鼓舞,嘉靖皇帝的怒气便缓和了不少。

现在所有人也都明白了,为何秦德威写了“天日昭昭”四个字,就让皇帝立刻破防了。

但还是无法理解,斩首三千二百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不是大家见识少,而是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秦德威身上哪点像是名将名帅了?满朝如此多文武贤良,凭什么秦德威一出塞就能立下绝世大功?

比起斩首三千二百、俘获敌酋王子这样的战绩,先前大同镇、抚联名弹劾的“畏敌如虎、虚功欺君、刚愎自用、通敌走私”四大罪名,反而让大家感觉更可信一些。

说到这些“罪名”,那么问题就来了,嘉靖皇帝刚才还责问过严嵩“是不是你做的”。

对此严嵩只能叩首道:“陛下以此质问,臣也只能答说冤枉!”

嘉靖皇帝拍案道:“你也说是被冤枉?那你再说说,谁又是不冤枉的那个?”

虽然嘉靖皇帝没有任何实证,但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并不需要实证。

嘉靖皇帝对权术问题很清楚,无论是谁,想要整治秦德威这样级别的得宠大臣,都必须要有夏言和严嵩两个权臣之一的默许和配合,否则不可能成功。

在这两人里面,夏言看起来并不像是会对秦德威下死手的人,那么严嵩嫌疑就最大了。

至少严嵩也是个知情者,所以抓着严嵩问肯定没错。

严嵩立刻就答道:“据臣所知,大同巡抚史道出自涿州,原大学士翟銮出自顺天府,乃邻近之地。

两人皆为北直隶乡党,而且史道在科举上,也多得同乡前辈翟銮助力。

另外宫中大珰也多为北人,翟銮素来与大珰相厚。

还有,原兵部尚书张瓒也是北直隶人,大同镇总兵王升又是张瓒故旧。”

严阁老并没有说别的,只是竹筒倒豆子般的点出了几个人际关系,以皇帝的智商,很容易就能听懂了。

内在逻辑其实很简单,只要除掉秦中堂,原大学士翟銮就能理所当然的顶替秦中堂,入直文渊阁成为翟中堂了。

而且万事都有因果,力也是互相作用的。

大部分人还都记得,不久前廷推内阁大学士,一手操纵了廷推的秦德威没有给翟銮面子。

夏言忽然开口对严嵩询问:“那么昨晚你推荐翟銮入直文渊阁,又是何故?”

严阁老避无可避,很光棍的对嘉靖皇帝答道:“臣确实有推波助澜之意,但是制造冤屈绝非臣之本意,本以为四大罪状都是真事。”

他也很无奈,举荐翟銮这件事,简直是就是被坑了啊!

先前翟銮对他打过招呼,他也默许了并且有意合作。

昨夜看着已经十拿九稳,落井下石搞一下秦德威毫无风险,顺便可以结盟翟銮!

但谁踏马的能想到秦德威去了大同镇混日子,还搞出个惊天动地的武功!

而且严阁老非常窝火,这种“失败”,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算计到的,有种被老天爷玩了的感觉。

严阁老甚至能感受到,冥冥之中仿佛一直有一种诡异的力量在护佑着秦德威。

难道这就是嘉靖男儿的气运?

嘉靖皇帝盯着严嵩看了一会儿,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既然有了秦德威,还要你严嵩何用?

夏首辅又对嘉靖皇帝说:“当务之急,是尽快追回诏旨,以免中外惊疑。”

关于这件事,已经发出了三道诏旨,让翟銮复职内阁大学士、起用毛伯温加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将秦德威革职。

关于翟銮和毛伯温这两道诏旨还好,都是京城本地的,尚能收回。

但将秦德威革职的诏旨,已经六百里加急发走了……

算算时间,现在估计已经居庸关了,而且还在快速向前传递,追是怎么也追不回来了。

嘉靖皇帝也只能再下旨道:“再拟旨!秦德威官复原职!速速再发至大同!”

大同那地方都是骄兵悍将,只在嘉靖朝就已经闹过两次兵变了。

如果那些刚出征大捷归来,正极度渴望封赏的官兵,猛然看到主帅被革职拿问,鬼知道会发生什么!

只希望在前后两道诏旨之间的时间差里,千万不要出大乱子。

然后嘉靖皇帝又转向礼部尚书张潮,问道:“秦德威如此大功,朝廷应当如何封赏?

而且这样近百年来未有之大捷,理该大臣赶赴大同劳军并发赏,又该派何人去?”

听到这里,张潮总算明白,嘉靖皇帝为什么召自己一起过来了。

对秦德威的封赏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个很高难度的事情。

主要是这样大捷没有先例,同时秦德威自身岁数又不大,地位还特别高,赏赐的难度是地狱级的。

让张老师来提意见,无论赏赐是什么样,秦德威作为门生也不能非议。

而且皇帝问张潮应该派谁劳军,那很明显就是希望张潮去了。

天知道远在大同的秦德威有多大怨气,要知道,秦德威已经连“天日昭昭”都写出来了。

朝廷派别人去劳军,弄不好就成为秦德威撒气对象了。所以让张老师去,最有可能稳住秦德威。

张潮瞥了眼严嵩,奏道:“恩威赏罚皆出于上,恭请陛下自专。

至于派谁劳军,面对如此空前大捷,非大学士不足以彰显朝廷威严。”

严嵩不禁愕然,向来以老好人形象示众的张潮居然也“强硬”和展露攻击性了。

让他严嵩去给大胜归来的秦德威劳军,亏张潮想得出来!他严嵩能不能从大同活着出来都是未知数!

随即严嵩立刻又对嘉靖皇帝奏道:“张潮言之有理!可派大学士翟銮去劳军!”

众人:“……”

你严嵩不想死,就推荐了一个比你更有可能死的?

首辅夏言实在看不过去了,踏马的再这样说下去,内阁还有没有威严了?大学士群体还有没有体面了?都躲着秦德威是吧?

他对嘉靖皇帝奏道:“先前以毛伯温加兵部尚书总督宣大军务,这道旨意也不必撤回了。

直接让毛伯温负责劳军,然后接替秦德威为总督。而秦德威则押解俘虏回京,为圣上办献俘大典!”

讲究礼制的嘉靖皇帝就喜欢这种大典礼,立刻赞同道:“这个可以有。”

最后问题又落到赏罚上面来了,该如何赏秦德威是个难题,该如何处置大同巡抚、总兵,以及背后的翟銮等人也是难题。

一道旨意让大同巡抚、总兵都革职并押解进京容易,但是靠谁来执行?

总督秦德威作为被弹劾对象,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大同镇除了总督、巡抚、总兵之外,就没有够分量的官员了。

钦差郭勋犯罪嫌疑同样很大,更不合适,看来看去,似乎只有陆炳可以负责执行了。

第七百二十六章 捷报传来之后

在这个凉爽而清朗的早晨,京城里鸡飞狗跳,几家欢乐几家愁。

先是凌晨四更将尽,五更未到的时候,刑部尚书毛伯温从自己床上,被人叫了起来。

半睡半醒之间,一份诏书被塞进了手里。

他被紧急加了兵部尚书衔,顶替被革职的秦德威总督宣大军务,立刻出发。

对这个诏书,毛伯温是有点心里准备的。

早先听说秦德威被大同镇巡抚总兵一起弹劾了,那肯定要另选人去代替。

只是先前皇上并没把秦德威革职,这次却又明确革职,说明事情起了变化。

但涉及嘉靖男儿的秦德威的事情,不是毛伯温一个尚书所能插手的,上面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然后早上毛伯温就去了兵部,总督出镇外地肯定要从兵部走手续,不来不行。

坐堂管部的兵部尚书王廷相看着来办手续的加兵部尚书衔毛伯温,心情有点复杂,又有点闹心。

怎么说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好,夏首辅的心思是昭然若揭的。

让首辅亲信毛伯温总督宣大,并按惯例加了兵部尚书虚衔,等完事回来后,是不是就顺理成章的把虚衔兵部尚书变实职?

就像上一任兵部尚书张瓒,也是从宣大总督任上回来当了兵部尚书的。

到了那时,他王廷相这个坐堂管部的实职兵部尚书,又何去何从?难道要被迫给毛伯温让位置?

毛伯温对王廷相并没有恶感,但还是忍不住得瑟,就说了句:“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啊,将来若有得罪之处,浚川勿怪也。”

王廷相叹了口气,答道:“宦海起伏,本为寻常事,无所谓了。”

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也怪不了毛伯温,归根结底就是秦德威“败了”而已。

既然靠山败了,自身位置当然就不稳了,这是最基本的官场逻辑。

毛伯温又带了点指教语气说:“早知今日,你们就该拼命阻拦秦德威去大同。

边务兵事最为复杂,要的是老成知兵,不是会写点诗词,又能言善辩就可以轻易把控的。”

王廷相挺不爽的,但也无话可说,这就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谁又能想到,官场罕有败绩的秦德威会在大同莫名其妙的栽个跟头。

以皇帝对秦德威的恩宠,都愤怒的下旨革职了,那事情肯定就无法挽回了。

这些年来,他渐渐疏远夏言,靠向秦德威,得到了兵部尚书。但在未来,却又可能因为秦德威而失去,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两人坐在兵部后堂扯淡,并等着办手续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个兵部吏员跑了过来。

又在堂外站住了,对着王廷相禀报道:“刚收到从大同一路传递过来的露布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