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80章

作者:随轻风去

从外省来京叙职的参政欧阳必进,乃是严嵩妻子欧阳氏的亲弟弟,与严嵩说话没有那么顾忌,此时开口说:

“若真要议礼,还请姐夫三思!万一引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得不偿失啊。”

假如皇帝再发动议礼,还能议什么?无非就是“称宗入庙”罢了,但这个分量实在太重。

当初议礼是“认谁当爹”,很大程度上还能算是皇帝家事,而“称宗入庙”比“认谁当爹”还严重,坏的是国家大礼,相当于公然践踏祖宗法度。

可以说谁敢支持“称宗入庙”,谁在朝廷舆情中立刻就是“奸臣”,你严嵩背得起这个锅?

礼部仪制司主事尹耕无奈的说:“但老大人身为礼部尚书,怎么可能躲得开?连沉默的都不可以,必须要表态。”

面对灵魂拷问,严嵩沉默良久,突然问道:“你们说,秦德威会不会支持称宗入庙?”

其余三人齐齐无语,严老大啊你不会真吃错药了吧?你今天来来回回的怎么就绕不开秦德威了?

严嵩冷哼一声,“在我看来,若说谁敢带头支持称宗入庙,只有秦德威这个向来逢迎天子的奸臣最有可能!

你们说,如果秦德威率先支持称宗入庙,吸引别人的攻讦,而我只跟在秦德威后面摇旗呐喊捡便宜,这样如何?”

秦德威再怎么折腾,目前也只是个五品,而他严嵩则是地位尊贵的礼部尚书!

只要礼部尚书采取稳健跟随战术,一样能获取君恩和入阁资格!

而且有秦德威这个带头的吸引火力,跟随在后面的就轻松不少,而且可以塑造成“迫于大势不得不为”的形象。

等到再有机会时,还能改成“忍辱负重”,逆转口碑。

尹耕有点怀疑的问道:“但是秦德威会那样做吗?”

严嵩胸有成竹的道:“到了文华殿上,想让秦德威开口,就要靠你了!

而且这几年里,秦德威得到如此多天恩浩荡,被称为嘉靖男儿。这既是他的福气,也是他的负担!

如果说我没有资格沉默,那秦德威只怕也没资格沉默。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定要盯着秦德威不放的原因,他不当那个千夫所指的奸臣,谁当?”

欧阳必进又问道:“姐夫这些想法,需要告知与夏阁老否?”

严嵩再次沉默良久,然后淡淡的说:“以后我的事情,就不必告诉夏桂洲了。”

三人齐齐一惊,今晚说了这么半天,这句话才是最令他们惊悚的一句。

在大部分朝臣的不安中,预定的朝会日到了。

钟罄悠悠,香烟袅袅,嘉靖皇帝御文华殿,升座。

比较特殊的是,司礼监太监居然也出现了,从一号张佐到二号秦福,以及黄英、戴永等六个司礼监太监分列两侧。

只是二号秦太监脸色郑重,紧锁双眉,不知心里在担忧什么。

等群臣行礼完毕后,宝座上嘉靖皇帝主动开了金口说:

“朕前几日又在梦中见到皇考,如今天人相隔,令朕徒生自哀。只是不知万年以后,能否与皇考欢聚一堂。”

群臣们无奈的暗叹几声。它来了,它来了,它果然来了!

陛下假装问,驾崩以后能不能与亲爹欢聚一堂,这意思明显就是,爷俩的神主牌位能不能放一起,并且一起接受祭祀。

所以文华殿内立刻就冷场了,群臣只能用装傻和沉默来应付。

右庶子、侍读学士、鸿胪少卿秦德威心态还是比较轻松的,他偷偷看了眼严嵩,恰好严嵩也偷眼看向秦德威。

两人视线正好对上,互相对视让两人的表情一度有点尴尬。

两人又不约而同的齐齐收回眼神,心里冷哼一声“奸臣!”

于是秦德威就老老实实低眉顺眼的站着了,他真的不着急。

俗话说的好,天塌下来,先砸高个子,反正严嵩这个礼部尚书肯定要表态的。

至于严嵩将会怎么表态,那还用想吗?

作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奸臣,严嵩肯定会迎合皇帝啊,不然他以后怎么击败夏言当首辅的?

只要等严嵩“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表了态,效果肯定就相当于炸鱼塘,那时自己再浑水摸鱼随便说几声就行了。

反正历史预定的大反派、大奸臣是严嵩了,自己也是无奈又违心啊。

其实秦德威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他真正暗藏的手段并不在于“称宗入庙”的过程中,而在于尘埃落定的事后。

等严嵩成为新一代大礼议功臣,踌躇满志时,再用一个很败人品的卑贱小阴招,夺走严嵩部分气运,而且又不会让皇帝反感!

所以秦德威的总体策略就是前期低调苟,大后期再浪。

等严嵩辛辛苦苦争来了气运,暴露了从夏言集团独立出去的野心,他秦德威再偷袭老严同志切走一半气运,想想就美滋滋。

至于当前议礼的大舞台,全都交给严嵩吧!

宝座上的嘉靖皇帝目光如电,来回扫视着群臣。心里忍不住就暗骂,自己刚才没说透,这些人全都在装傻!

早有准备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佐上前,奏道:“臣实在愚钝,皇上方才想垂询的,是献皇帝可否加宗号,并神主入太庙之意?”

直接挑明了,大臣也不能继续装傻了。

但大臣们心里都很苦,真的没有人愿意支持,尤其是第一个站出来引导舆论支持皇帝这个荒谬的想法。

谁这么干,就相当于直接抛弃道德,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嘉靖皇帝就直接下旨说:“礼部官员先议论!”

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程序,涉及到哪部事务,先让该部拿出专业意见。

礼部尚书严嵩先接了旨,又对礼部仪制司主事尹耕吩咐道:“此乃仪制司该管事务,着你主持礼部内外衙门诸君议论!”

尹耕领命,然后站在朝会赞礼官位置说了几句开场白,向人群看去,找到目标说:“秦德威,你先议论!”

准备进入发呆神游状态的秦德威冷不丁重新激活了,有点懵逼的望向尹耕。

你尹主事有毛病吧?你们礼部议事,让他秦德威发个什么言?

尹耕微微一笑,对秦德威又说:“阁下有鸿胪寺少卿官位,也算是礼部外系官员。”

秦德威:“……”

礼部这个衙署很怪,主体机关很小,就四个司,还都是清闲不得了、人员编制也少的。

但礼部所管的外围衙门却很庞大,像什么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之类的都算是礼部系统的,还有大家津津乐道的教坊司。

所以挂着鸿胪寺少卿的秦德威,硬要说是礼部外围官员,也能自圆其说。

尹耕继续说:“虽然秦德威你本官翰苑词臣,但也是天子顾问之臣,这时候请你议论几句也没什么不恰当的。

还是说,秦德威你看不起礼部,亦或是你不想发言?”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秦德威。不得不说,尹主事点名的第一个发言人选,真是刁钻。

秦德威可是“嘉靖男儿”啊,别人可以沉默,可以搪塞,可以含糊其辞,但秦德威肯定不能。

很多人已经开始盘算,如果由秦德威出面,把这个奸臣当了,别人是不是就解脱了,可以继续站在道德高地装傻了?

第五百八十三章 谁是奸臣(中)

说时迟那时快,面对突然袭击,秦德威没有时间长考,稍有犹豫都可能会引起来自宝座上的猜忌。

对现代人来说,这种礼制都是虚头八脑的事情,但对于眼下这时代的人们来说,这是国之大事。

假如秦德威此时当着嘉靖皇帝的面说,兴献帝生前连个真皇帝都没做过,就是追封的一个虚号,凭什么入太庙?

那秦德威的官场生涯就可以直接结束了,到底是被发配还是能回老家,全看嘉靖皇帝临时心情。

秦德威脑子疯狂转着,然后慢吞吞的说:“对于献皇帝称宗入庙之事,臣之前闻所未闻,也没有特别想过,今日突然才听到。

但臣做事向来有个习惯,就是先想难处,先把困难想在前面。

所以方才就一直在想,献皇帝称宗入庙的事情,难点在哪里?似乎难点不止一个。”

众人大部分都听懂了,秦德威这两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我没说这事不行,我就是说这事很难办,所以需要多想想怎么办。到底怎么个难办,让我再拖延时间想想。”

很好,很官僚。

然后秦德威继续说:“想了一会儿,还真想出三个难处。

第一个就是献皇帝神主的次序,到底应当居于武宗之上还是武宗之下?”

这个难点,还是从老师张学士那里听来的,正好用上了。

“第二个难处,以目前庙制,太祖往下至武宗,列祖列宗神主恰好都在,但神室已经满了。

献皇帝神主入太庙,就要往外祧出祖宗神主,这个动静是不是有点大。”

太庙的坑位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固定数目的,满了就往外祧,同时一般太祖可以万世不祧。

传统上是天子七庙,而本朝太祖的设定是九庙。

但嘉靖皇帝这个人喜欢修改礼制,将九庙制度又改得很复杂,现在是介于九庙和七庙之间的制度。

目前八个坑位加一个不用的虚坑,刚好能容纳大明八个先皇。但再进新人,就要往外祧出了。

赶人还是有点压力的,更别说赶的还是某位祖宗神位。

尤其是以献皇帝这样尴尬身份去赶人,那祖宗会不会生气?

如果前两个难点,都是秦德威为了拖延时间糊弄事的,然后到了第三点,才是真有些杀伤力的。

“若后世子孙不孝,将献皇帝神位祧出,又当如何?”

始终面无表情的嘉靖皇帝听到这里,脸色都有点变了。

原本嘉靖皇帝还没想到这方面,但秦德威主动查漏补缺,提醒了嘉靖皇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嘉靖皇帝自己也清楚,献皇帝入太庙本来就是不伦不类的。

难保后世有个正义感爆棚的子孙,在不良大臣的挑唆下,又把献皇帝从太庙里祧出去。

那他朱厚璁不就像个傻子白折腾了吗?

秦德威用一句总结结束了自己的发言:“时间尚短,臣也无暇深思熟虑,目前就想到了这些。”

众人陷入了深思,秦德威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有用的也没说。

你只一二三罗列难点,是开始认真考虑怎么解决称宗入庙问题,还是暗中劝阻的意思?

你秦德威到底能不能给个痛快,主动背上奸臣的锅,直接表明态度支持称宗入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