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70章

作者:随轻风去

“你不懂我秦兄弟!我秦兄弟为人确实是……正直,但绝对不是无私!

正所谓规矩不外乎人情,我秦兄弟最擅长拿捏这个度了!”

大家的希望之火重新被点燃,又有人叫道:“高兄手头可有秦学士的文章?借我等抄写揣摩可好?”

众所周知,在考试前,研究主考官文章也是非常有用的复习方式,所以和主考官熟悉的人会非常占便宜。

秦学士的诗词在南京城里到处都是,诗集都被编了好几本了,但还真没听说谁有秦德威的八股文。

高长江听到这个要求,脸色有点为难,也许是他太学渣了,秦德威从来没跟他会过文。

于是高长江就扭头望向身边另一个人,也就是当年仅次于秦德威的万年老二、县学优等生邢一凤。

“一凤啊,你手里有没有秦兄弟的文章?”高长江饱含期待的问道。

当年县学三人组合里,邢一凤是真正学习出色的,也许秦德威与邢一凤之间有过什么秘密交流。

但邢一凤也摇了摇头,苦笑道:“我这里也没有,你也知道,秦板桥从来不跟我们谈论经义文章。”

又有个老生想起什么,诧异的说:“我记得当年秦板桥每次县学月考都是第一,他写过的文章在哪里?”

另一个老生也陷入了回忆,“秦板桥那时确实月月第一,但他从来不公示自己文章,反正每月榜单出来了就是第一。”

众人说着说着,面面相觑,场面不知为何有点尴尬,莫不是发现了不为人知的名人黑历史?

还是那后辈小秀才打破了沉寂,再次问道:“那么秦前辈在学问上,是向着哪边的?”

近年来最热门的学术争论,就是传统的程朱理学和新兴的阳明心学了。

但对考生而言,没什么好争的,主考官倾向于哪边,哪边就是真理!

于是高长江更茫然了,我秦兄弟他有学术思想吗?

这时候,优等生邢一凤终于给了大家一点有用的信息:

“秦板桥其实对理学和心学都不上心,他崇尚的乃是气学。”

理学和心学都是唯心主义,而秦德威这个穿越者一直就倾向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气学。

众人再次面面相觑,这难度可就大了。

气学在当今是比较小众的学术流派,平时接触的并不多或者就没接触过。

虽然说按照规定,考试八股文限定用程朱理学答题,但主考官喜欢气学,那怎么也得往这方面歪一歪。

所以啥也不说了,这几天赶紧找找气学方面的书籍补习一下。

一直热烈的讨论到将近中午,县学士子们才三三两两的散去。

高长江和邢一凤一起往外走,走到县学大门时,高长江忽然震惊的“哎呀”了一声。

然后才对邢一凤说:“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如果秦板桥当了主考官,那我们岂不是要拜他当老座师?到时还要跪礼相见?”

邢一凤忍不住翻了翻白眼:“你先能考中举人再说吧!”

第五百七十二章 突然冒出的孝道

高长江和邢一凤又往县学外走了几步,正要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的时候,邢一凤突然又叫住了高长江。

“其实我刚才一直在想,从哪里可以找秦板桥的文章,还真想到了一个地方。”邢一凤说。

高长江顿时产生了兴趣,连忙问道:“是哪里?是哪里?”

邢一凤答道:“聚宝门外长干里,状元塾!”

高长江猛然拍了拍自己额头,惊喜的说:“我怎得把这个地方忘了!”

状元塾以前就是老秀才王以旌开的私塾,而王以旌嘉靖十年年底时,就成了秦德威的业师。

自从秦德威中了状元后,王老先生这里就起名叫状元塾了。

既然是秦德威长期学习过的地方,那确实很有可能留下了一些秦德威的文章。

高长江兴冲冲的与邢一凤上了马车,就往聚宝门外走。

等到了长干里,只见状元塾外面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许多人站在院门那里吵吵嚷嚷。

高长江与邢一凤无语,竟然已经有如此多人想到这里了。

此刻两人算是来的晚了,挤不进去,只能站在外围看。

但是状元塾大门紧闭,谁都进不去。

有个绸衫中年人,举着张源丰号的银票,对院门里面叫道:“愿出五百两,求购秦状元所有文章!”

然后就又看到从里面墙头上,探出个仆役的脑袋,对外面人群高声道:

“诸位请听!我家老先生发话,为公正起见,秦状元的文章一概不外传!”

听到这句,高长江很有感慨的对邢一凤叹道:“素闻王老先生做人方正,品行高洁,不流于俗,果然如此!”

与大门外的热闹不同,状元塾后院却非常安静。

王以旌老先生攥着一叠稿纸,独自站在厨房里面唉声叹气。

不知过了多久,最后老先生还是狠狠心,将稿纸都扔进了灶台里。

在熊熊柴火里,这些稿纸全部被烧成了灰。

王老先生虽然惋惜但也无可奈何,自言自语说:“为师只能这样帮你了。”

为了状元的声誉,为了南京城的荣耀,某秦姓学生的这些旧时文稿不能给别人看,还是焚毁灭迹算了。

就算它们能卖五百两巨款,但损失掉的名誉,不是用钱就能弥补的!

高长江和邢一凤又站了一会儿,看今天这情况,是不太可能要到秦德威文章了,两人只能原路返回。

想起下个月九号开场的乡试,家境贫寒的邢一凤有点患得患失。

对邢一凤这样的人来说,读书考试是几乎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了。

本来三年前就该参加乡试的,但因为服丧守制才错过。

高长江安慰说:“你放心好了!你的学问文章本来就很出众,又有秦板桥做考官,怎么可能不中?”

邢一凤从没搞过歪门邪道,一直都是凭借实力说话,这次乡试本来也没想过托人情通关节的事情。

可偏偏好友秦德威当了主考官,让邢一凤的心思也变得复杂起来。

忍不住就问了句:“你说,秦德威真的会暗中帮助我们么?”

高长江非常有信心的说:“肯定会!”

邢一凤又产生了疑问:“但是我们根本联系不到秦板桥,他怎么帮我们?”

考官和考生如果想串通,最起码要提前有联系沟通,或者有默契。

他们目前和秦德威并没有形成什么默契,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考前怎样才能联系到秦德威。

但这却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以前的主考官来到南京后是什么样子,大家又不是没见过。

虽然每次都有几百上千的人去码头迎接主考官,但主考官每次都是谁也不见,直接进入贡院,与外界隔离,这是制度规定。

如果趁着往贡院送食物和用品时,里外暗通消息,那涉及环节太多,容易暴露,或者说容易被抓住把柄。

高长江苦恼的抓了抓头皮,咬了咬牙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活人焉能让尿憋死?

主考官都是自己人了,还能找不到通关节的法门?

反正还有段时间,找几个平常最机智的人,一起来商议这个问题,总能想到主意!”

秦德威当主考的消息,不仅引爆了江宁县县学,在同城隔壁的上元县县学里,也引发了巨大的震荡。

当然与江宁县县学里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相比,上元县县学这边就比较纠结。

虽然江宁县与上元县同城,都是南京城一部分,而且外地人经常也区分不开。

但毕竟这是两个县,生员也分别属于两个县学。谁知道那江宁县县学出身的秦状元,到底认不认上元县?

不少上元县的优等生不禁长吁短叹,早知道当初就把户籍落在江宁县去了,不然今日还担心什么?

秦状元成名踏脚石、自称秦状元曾经最大对手、金陵新名士王逢元就是上元县县学的生员。

便有人围着王逢元问道:“吉山啊,你应当对秦板桥最熟悉,你说秦板桥会关照上元县吗?”

王逢元很有点刻薄的说:“你们想太多了,就没想过什么叫打铁还需自身硬?

南京城两个县加起来,共有一百余人参加乡试,难道秦德威全都能照顾到?

归根结底还是看个人,与上元县怎么样没多大关系!”

王逢元此人,平常做人风格可以视为弱化版的秦德威。

当即就有个与王逢元不对付的人,嘲笑说:“无论如何,秦板桥也犯不上浪费机遇来照顾你这个对头啊。”

王逢元不屑的冷哼一声,路子都给你们指出来了,需要“个人努力”,听不懂就是你们的损失。

当即他离开了上元县学,一路南行来到江宁县学。

同城两县学,彼此都熟悉的很,所以王逢元轻车熟路的走了进来。

转了一圈后,他又在书堂看到几个士子正在聚会商议事情。

王逢元探头扫了几眼,认出了高长江,便也走进了书堂。

迎着众人的目光,王逢元主动放嘲讽道:“这样千载难逢的良机,你们不去联络秦德威,还有心思在这里浪费时间闲聊?”

作为各种聚会雅集的活跃分子,高长江也认出了王逢元。

“你说得轻松,我们正在商讨的就是这事!”高长江喝道。

刚才这番争论,有说主动北上,去半路上拦截秦板桥的;又说等秦板桥锁进了贡院,再主场作战打通里外隔离的。

但都不合适,风险太大。

王逢元暗喜,这些渣渣果然没什么智谋,看来还没琢磨出与秦德威沟通的办法。

这样也好,不然没有自己刷存在的机会了。

于是王逢元开口说:“那我这里就有一个法子,大概能让你们得到一个与秦德威沟通的机会,就看你们敢用不敢用。”

作为与主考官最熟悉的主要人物,高长江正没头绪,为什么走后门也这么困难?

听到王逢元有办法,他连忙催促道:“你快说!若有好处,也少不了你的!”

这高长江商人少东家出身,也不傻,立刻明白王逢元从上元县跑过来是几个意思了,所以主动给予了共享好处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