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33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连忙起身相迎:“老前辈怎得来了?让我有失远迎!”

王廷相没进来,就站在门外,环视四周,颇有感慨的说:

“老夫路过翰林院,想起了三十四年前馆选为庶吉士,在翰苑学习的时光,所以情不自禁的进来看看。

那一科状元的是康对山,老夫就是在这里与他谈诗论文,共同名列七才子。”

一般其他衙署官员,可能都不好意思进翰林院,毕竟这里是文人歧视链顶端的存在。但王廷相曾经当过庶吉士,没这个顾忌。

秦德威“呵呵”一笑,开口道:“还以为数月不见,老前辈是来看我的,看来是我自作多情了。”

王廷相进了屋,“说是看你也不算错,听说你回来了,也就顺便来状元厅坐坐!”

赵贞吉与许谷对视了一眼,正想主动回避,却被王廷相拦住说:“老夫许久未曾与年轻才俊清谈,今日正好一起亲近亲近。”

随后王廷相与秦德威谈天说地,问起了一件事情:“你曾经说过,还要制造威力百十倍的千斤重炮,此时可当真?”

秦德威如实答道:“那样的重炮与佛郎机炮截然不同,从工法到使用方式都大不相同。

目前也没有可仿制的原型,研制起来更费料费时,绝非轻易就能完成的。

而且皇上命我编书,要占用太多精力。所以等过了今年,到明年再想想法子试制千斤重炮,但什么时候能成,真不好说。”

王廷相一边闲聊,一边喝了杯茶,然后就走人了。

这让秦德威莫名其妙的,他还以为王廷相会说起郭勋,结果一个字也提。

难道真就是来看看的?还是故意让别人看看的?

只要王廷相不提,秦德威也就暂时不想了。

不是秦德威冷酷,他现在还有很多人要拜访,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考虑,精力实在有限。

朝廷虽然没大事,但他的私事却很多!

又交待了两个编书苦力几句,秦德威就也离开了状元厅,去拜会张老师。

秦德威行个礼道:“数月不见,老师风采越发的好了!我观老师红光满面,应当将有喜事啊!”

张学士责问道:“那周尚书怎么惹到了你?让你如此不留余地?朝中老人对你多有怨言,你们好歹都是南直隶的。”

秦德威无可奈何的答道:“说出来您可能不信,那其实是一个误会。事情的缘起要从一个秦淮河上的美人说起……”

张学士挥挥手说:“知道我不信就不要编了,我也不想听。”

秦德威还解释了一句:“而且老师你们外省人可能不懂,这跟南直隶没关系。并没有一个南直乡党,各府都是各玩各的。”

从翰林院出来,秦德威就去了户部,找自己鼎力扶持的大司徒王以旂办事。

“你说在京师办一个钱庄?”王大司徒有点不明白的问:“你想开钱庄就开,需要与户部说?”

秦德威解释说:“南京那边只需要借官府的势,与其他人做生意就足以赚钱。

但在京师借势没用,必须要直接与官府做生意,所以才需要户部照拂。”

又怕王大司徒不明白,秦德威举了个例子说:“就比如匠户,当年从太宗营造京师开始时,定下的制度就是各地匠户轮班到京师服役。

但因为道路遥远,后来有的匠户在京师服役完后,不愿意再折腾回原籍,有的匠户在原籍不愿意去京师。

情况逐渐演化后,留在京师的匠户承应所有朝廷差役,靠着朝廷养着,但却失去了自由身。

而那些原籍匠户也不用千里迢迢去京师服役了,只需要每年缴纳代役银钱即可,但却获得了自由身。

所以如今情况,京师匠户和江南的匠户虽然同为匠户,但却已经成了两种人。

在江南,钱庄可以把钱借给匠户,帮助他们开店铺工场,但在京师就行不通。

这就是两地差异了,所以想在京师开钱庄,根本不能照搬金陵那边的模式。”

一边是教科书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发源地,一边是封建势力大本营,这样的道理讲了也没用,就不对王师叔说了。

王以旂大致理解了意思,又道:“其实京师这里也有些钱庄,但营业都很简单,连金陵源丰号那样的都没有。

合作也不是不能试试看,但若你在户部这边开了一个口子,别人肯定会效仿跟风,到那时你还是很难办。”

王大司徒有个潜台词没明说,你秦德威在金陵可以横行霸道,先用物理扫除竞争对手,再用新模式树立起极高的行业壁垒,但在京师绝对行不通。

秦德威完全不在意的说:“我所想的,当然是独家生意,别人想学都学不了!

比如户部在江南的税关、抽分局、宣课司收上来的银子,直接送到南京源丰号钱庄即可。

然后户部就能在北京钱庄这边如数取出,不用再千里迢迢的押送银两入京,能省去多少人力物力?”

在嘉靖十五年,这样的异地汇兑真是闻所未闻,王以旂忍不住质疑道:“这能做到?”

秦德威斩钉截铁的说:“肯定能做到!但一开始数目不用太大,先慢慢来。”

二百年后山西票号能做到的事情,没道理他这个穿越者做不到,而且参考了很多近代银行元素设计的钱庄。

王以旂又问道:“户部度支你也知道,都是在江南收银,在京师支出。

你要想做这样生意,在南京那边就只进不出,京师这样只出不进,又如何平衡?”

秦德威嘿嘿嘿的笑道:“江南出身的官员多啊,做官赚了钱,不都得往老家送吗?

这样又是京师收银,江南支出了,不就与户部平衡了吗?京师的生意,说白了就是官府和官员。”

王以旂:“……”

难怪秦德威说,在京师开钱庄,完全不能参照金陵的模式。此子的心思,实在是让常人难以揣度。

第五百二十三章 一万亩很多吗?

锦衣卫衙署北镇抚司,已经晋升为指挥佥事的陆炳坐在前堂明间,目光在进进出出的官校身上逡巡。

很多人活得像条咸鱼,是因为没有目标,或者知道自己不可能达到目标,就懒得费劲了。

但陆指挥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几乎不存在遥不可及的目标。

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

只要他的能力足够,就一定会获得相匹配的权力地位。

虽然未来是属于陆炳的,但作为一个才进来几年的新人,陆炳并没有太被锦衣卫老人们放在眼里。

主要也是大家不清楚陆炳的具体来历,不知道这是皇帝奶妈的儿子。

厂卫里知道陆炳真实背景的,只有掌卫指挥使和东厂厂公。

在大部分厂卫老人眼里,陆炳只是一个出身于潜邸的、好运的小子。

而且陆炳的父辈也不是老人圈子里的,没有那种老锦衣卫官几辈凝聚的交情。

所以陆炳始终融不入老人圈子,他很不服气,决定开始培养自己的根基。

这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只有能力持续获得进步,将来才能承担更重要的工作,成为掌卫事指挥使王佐的接班人。

陆炳计划要先拉拢一批人,都是像他一样的年轻官校,最好是没多大背景的那种,然后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少壮派势力。

这时候,一个目标人物出现在陆炳的视野里。

这个人比自己小好几岁,平事做的都是在东厂与锦衣卫之间跑腿的差事,同样不受老人们看重。

陆炳站了起来,拦住了另一个指挥佥事徐妙璟,开口道:“如此庸庸碌碌的日子,你难道不想有所改变吗?”

徐妙璟一脸懵逼,很想礼貌的问一句“你喝了多少?”

作为经常往来于锦衣卫北镇抚司和东厂的人,他当然认识陆炳。

只听陆炳继续说:“如果你不甘心于平凡,因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或者被老人压制不得施展,不妨与我聊聊,只有我们年轻人才理解年轻人。”

这些话对于一个十八岁小伙子,应该是很有煽动力的。

但很可惜,徐妙璟虽然年轻,却饱经姐夫“摧残”,对各种忽悠话术身经百战,不说免疫也差不多了。

徐妙璟答话说:“虽然在下也想与陆兄深谈,但厂公说,等我到了东厂,也要与我谈谈话,所以不好让厂公久等。”

陆炳:“……”

锦衣卫里果然藏龙卧虎啊,随便拦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年轻,居然也有单独与厂公谈话的实力。

徐妙璟想起什么,又说:“等我见过厂公,请你喝酒。”

陆炳点了点头,“也好!”

徐妙璟说要见厂公,真不是说辞,他与陆炳分开后,就走出了锦衣卫,直奔东厂而去。

然后就很顺利的,被领到御马监掌印兼东厂总督秦太监面前。

秦太监貌似漫不经心的问道:“秦德威从南京回来了?他有没有新的火炮计划?”

徐妙璟只当秦太监这是要搜集情报,也没什么不能回答的,“目前还没听说,最早也得明年了。”

秦太监又问起另一个事情:“今年他从御马监借了一万亩草场试验,以后还用不用了?”

这个徐妙璟没法回答,只能说:“下官也不甚清楚。”

秦太监貌似很不满的说:“早就说了,让他把万亩草场租下来,这样都省心!

现在什么都是未知,那这永定河草场明年还给不给他留?如今京师周边近处,已经没多少可供他试验火炮的地方了!”

徐妙璟补救说:“据下官所知,秦德威心心念念千斤重炮,必定还会动手研造,迟早要试验的。”

秦太监又道:“那秦德威确定还要继续研制火炮?胆子当真不小!

听说试制火炮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一旦遇上炸膛非死即伤。”

徐妙璟笑道:“秦公有所不知,秦德威对自己性命看得很重,不会轻易涉险。

在试验时,秦德威从不靠近炮身。向来躲得远远的。”

秦太监拉下了脸:“那我出于公心,愿意将万亩草场租借给秦德威,为何始终推辞不受?莫非瞧不起咱家?”

徐妙璟连忙道:“绝无瞧不起的意思,主要是实在太多了,受之有愧。”

秦太监很豪横的说:“一万亩很多吗?御马监所属草场,共计两万六千顷,也就是两百六十万亩!

一万亩所占大小,连其中百分之一都不到,就算送出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徐妙璟:“……”

他真不知道这个数据,乍然听到御马监竟然拥有多达两百几十万亩土地,真是被震住了。在此背景下,一万亩确实也不算什么。

当初朝廷搬到京师后,御马监养马数万匹,使用草场数千顷。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御马监养马只有数千匹了,但所占据的草场面积却增加到了两万六千顷,每年创收十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