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31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次日便去了南京礼部走动,秦淮旧院乐户归南京教坊司管辖,而教坊司又属于礼部。

所以想给王美人办理脱籍的事情,绕不开礼部。

这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明户籍一般情况下就是定死的。

军、匠、灶、乐这些户籍种类,世世代代继承,很难改换门庭。

所以王怜卿这种身份,真不像小白电视剧里那样,随便掏钱就能赎身。

如果不是秦德威自认面子大,帮人改户籍这种事想都不会想。

其实另一种办法就是帮王怜卿隐姓埋名的逃户了,但秦德威显然犯不上冒这种风险,被发现后会影响仕途。

此时南京礼部尚书也是个“老熟人”,前吏部左侍郎周用周大人。

就是上次大廷推时的那位主持人,被推出来接任了南京礼部尚书。

秦德威投了帖子进去,不多时就被领了进去,周尚书就在公堂接见。

虽然素不相识,但都是刚从北边京师过来的,秦德威觉得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

寒暄了几句后,秦德威就说明了真正来意:“南京乐户有一女子,秉性良善,不愿陷入乐籍,还望大宗伯高抬贵手,给她一条生路。”

周尚书公事公办的回复说:“户籍等制,乃祖宗法度,世代相传,岂可轻易变更!如果都如同秦翰林这样开口,那还要什么户籍区分!”

秦德威十分愕然,向来能言善辩的他竟然一时间失语。

这次回南京以来,秦德威遇到的都是阿言谀词,从来没有人顶撞他。

所以秦德威此刻真的没想到,周尚书如此不给面子,语气完全没有通融余地。

大家都是刚从京师来的,为何一点情面也没有?

秦德威又行个礼说:“此事虽难,还请大宗伯通融一二!”

周尚书挥了挥衣袖:“通融不得,改户籍就像是改命,岂能轻易施为?秦翰林还是多将心思放在公事上吧!”

秦德威一时也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不卖自己面子?

按道理说,周用从周侍郎升格成周尚书,他在背后还用了力,指示桑御史在大廷推上提名周尚书的。

其实秦德威也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知道所有信息。

当初大廷推结束后,周用本来是没太多感想的。

从吏部左侍郎变成南京礼部尚书,等于是用实权换取级别跨越,又离苏州老家近了,至少不算亏。

后来周用与同乡大学士顾鼎臣复盘时,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周用今年六十一,资历算是很深,先前又担任吏部左侍郎,也堪称第一侍郎。

那么许赞当上吏部尚书,空出了户部尚书的时候,如果给周用运作时间,凭借他自身资历,再加上大学士顾鼎臣的支持,是非常有可能补位户部尚书。

但偏偏周用被提前推举为南京礼部尚书了,然后又没有给周用反应时间,王以旂就被闪电般的廷推为户部尚书。

所以复盘完毕后,周用就感到自己可能亏大了!户部尚书本来极有可能是自己的,但最终却只捞到个南京礼部尚书!

然后他又进一步怀疑,自己被幕后黑手秦德威算计了,故意先廷推他去南京礼部,此乃调虎离山之计!

如果秦德威知道周用有这个心思,只能大喊冤枉,他秦德威又不是神仙,哪能精准的算计到一切?

就算上次大廷推,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一开始也根本不可能料定最后结局。

程序走到廷推周侍郎去南京那一步时,根本还没想到户部尚书的问题!

但周尚书不可能明明白白说出自己的猜疑,所以这些误会几乎是注定无法解开的。

秦德威与周尚书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又去王怜卿哪里,将情况说了。

王美人担忧的问道:“这可如何是好?难道你又想与周尚书掰掰手腕?”

秦德威便劝慰道:“咱如今到了这个地位,打打杀杀的什么的已经过时了,毕竟也没有深仇大恨!

再说这里是老家南京城,还是要讲究个和谐的!我先问问别人,有没有能与周尚书说得上话的,请他做个中间人。

同时再打发人去苏州,看看再周尚书的老家里,有没有能说上话的,实在不行把文征明搬过来说情!

所以你不用担心,只要人在官场,就逃不出一个人情世故,问题总能解决的!”

说完这些,秦德威越发的自我感觉成熟了不少,开始懂得因势利导,运用人情规则这种柔性手法来解决问题了。

说来也巧,又次日时,南京三巨头派人来通知秦德威,祭祀孝陵的工作准备完毕。

秦德威这才记起,自己这次回南京还是有公事的。

见到守备太监、守备大臣、兵部尚书三巨头时,秦德威便打听说:

“你们谁与礼部周大宗伯相熟?或者知道谁与大宗伯熟识?我要向大宗伯讨一份人情,需人帮忙。”

三巨头都是伶俐人物,闻言便笑道:“此事好说,帮你打听就是。”

虽说秦德威级别远低于他们,但秦德威身份是使节。

最关键是太庙受灾的事,还要靠秦德威妙笔生花帮忙减罪。所以这点忙,必须帮。

此后时间进入六月酷暑,天气炎热,秦德威就减少了应酬,安心居家。

他计划的是八月出发回京师,所以此时并不着急,先过了暑期再说。

正当此时,突然有朝廷旨意到南京,勒令才上任一个多月的南京礼部尚书周用致仕闲住。

秦德威惊诧莫名,这什么情况?有这么巧合吗?经过细细打听,才知道了点内幕。

原来南京守备太监请周用周尚书议事,但被拨来充当轿夫的军士心疼周尚书年老体弱,过西安门时没有下轿,直接抬着周尚书进了皇城。

于是守备太监李環弹劾周用,狂悖无人臣礼!

而且还有件事,魏国公在城郊莫愁湖边雅集,邀请周用周尚书去主持。

但周尚书出三山门时,仪从傲慢骄横,不肯遵守“官员出城必须登记”的规定,与守城门的官军大打出手!

于是守备大臣永康侯徐源弹劾周用,肆意妄为擅闯关禁!

类似的事情还有几件,无一例外都被弹劾了,所以周尚书就被勒令退休了。

秦德威久久无语,他当初对三巨头说起周尚书的事情时,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啊。

他只是想像个成熟的普通官僚一样,找个中间人,帮自己去说情而已!

怎么大家就不能像他一样成熟的解决问题,还把自己的意思曲解成这样了?

这口锅,他不背!

但南京城里又多了一件谈资,众人纷纷感慨,小霸王终究还是小霸王啊。

他的都市传说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第五百二十一章 都有光明的未来

当南京三巨头重新出现在秦德威面前时,秦德威感觉自己实在无话可说,但又不得不说点什么。

想来想去,他便责问道:“你们有点过分了,事情何至于此?

周尚书与我只是有些误会,说开了就行,何须罗织罪行多方弹劾?”

守备太监李環说:“我们只是按着秦翰林你的心思,想找点把柄弹劾周尚书,以此警告而已。

谁想到秦翰林更厉害,直接让周尚书罢官了,这哪能怪我等。”

感觉又被甩了一大锅,秦德威十分疑惑不解:“李公休要乱说,周尚书罢官与我何干?怎能撇到我身上?”

李公公言简意赅的答道:“从京师传来消息,是夏阁老力主将周尚书罢官的,顾阁老没拦住。”

以秦德威的政治敏感性,只用说这么多,就足以让秦德威理解内涵了。

两个月前,夏师傅和顾鼎臣一起入阁。一个官阶高,一个资格老,必定要掰掰手腕,决定一下话语权大小。

都知道,内阁大学士在名义上权力是一样的,但具体谁大谁小,都需要靠自己去争。

这个时候,顾鼎臣的同乡周尚书就成了新阁老角力的牺牲品,被夏师傅成功拿来立威,于是顾鼎臣便输了这阵。

京师那边不明真相的人,总以为是秦德威回了南京也不安生,故意给夏师傅千里送人头。

秦德威长叹一声,他不想再解释什么了,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解释都没用。

只能无力的挥了挥手:“诸公高义,本官记下了!”

南京三巨头要的就是这句话,大家齐心协力卖了你这么大面子,你秦翰林不领情不行!不能让大家白辛苦!

此后秦德威为南京庙灾之事上奏朝廷,定性说:“不测之变实在人力难防,守备官员亦难辞其责。”

而朝廷处置结果是,南京的守备太监、守备大臣、兵部尚书,各自罚俸半年。

到此公事基本完毕,秦德威终于让其他官员高兴了一次。

而王怜卿这边就基本能确定下来,脱籍后会跟秦德威北上。

转眼间到了八月,天气渐渐凉爽,秦德威便开始准备返回京师,计划过了八月十五就出发。

在中秋夜,秦德威、顾琼枝、小魁儿与叔父一家人同坐院中赏月,其乐融融。

有些事情,终究还是要开口的,秦德威对叔父秦祥说:“再过几日,我便要返回京师,想着带顾娘子和小魁儿一起走。”

本来挺开心的秦祥拉下了脸,闷声说:“你们可以走,让小魁儿留下。”

顾琼枝默不作声,就看着秦德威。

秦德威劝道:“这哪行?长期与父母分别,对幼儿不好。”

如果只让小魁儿留在南京,岂不是成了留守儿童。

秦祥反驳说:“怎么就不行了?独自在外地做官,妻儿留在老家的人比比皆是。

别人不说,就那位冯老爷,妻儿不也一直在松江府吗?

难道小魁儿留在南京,我还能亏待了他?这是我的香火。”

秦德威与叔父说了几句,奈何不得,只能暂且按下话题,想着过几日再说。

就在这时,顾琼枝突然有些恶心,捂着嘴干呕了几声,又对秦德威说:“算算日子,该来的没来,或许身子里又有了。”

秦德威:“……”

这啥体质啊,太能生养了吧?

北边徐贤妻都快焦虑了,身子一直没反应,这段时间与王怜卿没少耕耘,同样也没反应。怎么种子全都在顾琼枝这里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