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307章

作者:随轻风去

徐妙璇虽然还是不愿意与陶家结亲,她实在看不出陶家有什么好的,但徐妙璟却已经不反对了。

秦德威尽力劝道:“还是那话,你一定要信我,我识人看人何时错过?与陶家结了亲,小弟将来富贵无虞!”

虽然秦德威经常吹逼,但说过的话往往也都能实现,徐妙璇在内心深处对秦德威还是信任的。

但这次毕竟涉及到弟弟的婚姻大事,徐妙璇犹豫过后,便说:“先定个时间,互相看看。”

秦德威答应下来说:“等我与陶道长约个时间,然后你和小弟去显灵宫上香,然后让另两位陶家小娘子也过去。”

本来秦德威次日就想去找陶老道,但天公不作美,开始下大雨了,秦德威就懒得出门。

然后这大雨一连下了数日,京城里都要内涝了,方才停止。

秦德威想着,为贯彻低调原则,差不多有十来天没去翰林院,也该去点个卯了。

于是他又打发了王大去向陶老道传话,而自己本人则去翰林院上班。

一人一厅,无比清净。但若一点工作没有,清闲之余也不免无聊。

作为新人又不好意思干点出格的事情,比如叫俩姐儿,在厅里摆酒。

秦德威将林孔目招了过来,问道:“有什么可干的事情么?”

林孔目想了想说:“大人是史官馆职,校阅下最近的起居注?”

历代朝廷皆有史官,大明初年其实也设有国史馆。修撰也好,编修也好,其实原本都是国史馆的官员。

在后来,国史馆被并入了翰林院,对外就没有国史馆这个机构了,翰林院直接兼并了修史的职能。

但修撰、编修、检讨这些官职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翰林院新人起步的官职。

并且仍然保留了史官或者馆职这样的雅称,反正逼格很高。

所以林孔目才会说,既然秦大人你是史官,干脆就校阅下最近的起居注。

当然这个校阅并不是允许秦德威随便修订起居注,只是让他检查一遍有没有错别字或者文法错误、格式问题之类的。

可以说是很轻省的工作了,秦德威就是随便干干。

眼瞅着天色临近黄昏了,便起身准备离开,这时候,张老师却匆匆走了进来。

秦德威诧异的说:“老师若有事情,传召学生我过去即可,何须劳动自己?”

张学士皱眉道:“翰林院出大事了,你也真能坐的住,老夫本以为你会主动来找我。

结果你迟迟不来,老夫就只好反过来找你了!”

秦德威连忙请张老师坐下,然后纳闷的问道:“出了何等大事?”

张学士惊奇的反问说:“今天你人就在翰林院,居然不知道?莫非是偷懒不肯多走几步去找我的借口?”

秦德威苦笑说:“只有我一个人坐在状元厅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又能有什么消息传入我耳朵里?”

传言都是通过人群传播的,秦德威一个人坐在这里,远离人群固然清净,但传言也被隔离在外了。

张学士想明白了问题关窍,也就不纠结秦德威为什么如此闭塞了。

他直接告诉秦德威说:“掌院董学士被御史弹劾了,说他故意隐瞒丁忧!”

秦德威吃了一惊,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掌院董学士就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事董玘,与秦德威一样少年天才出身,秦德威之前最年轻的三鼎甲。

隐瞒丁忧这种事情,在大明官场是绝对的重罪!

秦德威不能相信的问道:“真有此事?”

张老师唏嘘的说:“董学士解释说,前几日连续瓢泼大雨,实在无法出发才耽误了时间,并非有意隐瞒丁忧。”

官员无论大小,一旦接到父母去世的消息,就应该第一时间动身上路。

像董学士解释的“因为大雨延误了行程”这种理由,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官场中只怕没人敢真心相信。

都知道这一两年是内阁更替时期,入阁的机会很多,而董学士则是具备资格的人员之一,也许他就不想走。

于是秦德威恍然大悟了,难怪履历如此厉害、少年神童出身的董玘,为什么在历史上最后默默无闻,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懂官场的也都明白,丁忧出问题,比贪赃枉法还严重,董学士所有的职位肯定都保不住了。

想到这里,秦德威也理解,为什么张老师最终还是坐不住,主动跑来找自己。

董玘如果被罢官驱逐,那他可就留下了一个翰林学士官职。

听名字就知道,翰林学士在翰林院地位有多高。

只要挂上了翰林学士,就算不是掌院,也是协助掌院,基本上以后就是预定三品侍郎了。

现在平白空出一个翰林学士,资历很老的张老师还能不动心那就是圣人了。

秦德威笑道:“听说翰林院是个最排辈论资的地方,老师你是正德六年的进士并馆选庶吉士。

至今已经二十五年了,在词臣里,没有几个比你更资深了吧?

而且那几个更资深的,大都已经加了侍郎、詹事等官衔,也犯不上与你争夺五品翰林学士。”

张学士总觉得这是内涵自己扑街,资历差不多的别人都是侍郎、詹事了,只有他张潮还是五品……

但有求于人,张学士就不打算物理教育了,只假装解释说:

“话是这么说,但哪能完全迷信资历?涉及到升迁,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再说同僚中,也有资历与我差不多的,我没多大优势。”

秦德威赞叹了一声:“不愧是老师,就是清醒!”

张学士见自己说了半天,秦德威仍然没有明确表态,就忍不住催促说:

“你先前不是说过,有办法并要等待时机吗?现如今时机到了,那么你的办法到底是什么?”

秦德威暗笑,老师这躺平咸鱼终于肯跳出来争了,看来自己持之以恒的洗脑,效果还挺不错的。

三年侍郎,五年尚书!以后没事就继续喊!

“老师稍安勿躁!”秦德威低声对张学士说了几句,正所谓法不传六耳。

张学士听完后,有点为难的说:“是不是太露骨谄媚了?

在这个时间,上这种奏疏,明显一看就是故意迎合皇上求官。”

秦德威解释说:“就算被看出是故意讨好,也没事啊,圣上就吃这一套,圣上就喜欢这样求官。

再说了,其他人说不定比你还谄媚,你也不用担心身败名裂。

而且这样做也不至于直接树敌,得罪不了什么人,性价比很高!”

张潮叹口气:“如果不是因为有你支持,我真是懒得争什么。”

第四百八十八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董玘董学士爆出了这样的“丑闻”,大多数人震惊之余,心里其实都是感到惋惜的,甚至是有所理解的。

这可是十九岁中榜眼的人,秦德威之前最年轻的三鼎甲纪录,本来是被当成下一个李东阳或者费宏看的。

在朝养望三十年,经历了正德朝宦官乱政动荡,又经历了嘉靖朝初年激烈的大礼议洗牌。

一直稳步上升的熬到现在,还没有太多树敌,有多么不容易?

眼看董学士现在已经是词臣之首,只差一步就可以登顶,又赶上内阁大换代,机会多多,换成谁也舍不得走人啊。

前几天一直下大雨,可能真无法上路,就让董学士纠结迟疑了几天没有上报,然后就被御史捅破了。

一生功业,顿时成空。

惋惜归惋惜,但没有人敢站出来帮董玘说话。丁忧这种涉及到伦理纲常的事情,谁帮他说话谁死。

既然不能帮董学士说话,那就琢磨下董学士留出的翰林学士位置吧。

翰林院或许有许多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什么的,但唯有翰林学士才是进入上层的门票。

秦德威没有回家,跟着张老师去了他家。

两人一起把现有的、不加翰林学士的资深词臣列了个名单,结果发现只有四个人。

其中两个是正三品詹事和正四品少詹事了,已经打破了天花板,不一定有积极性再去抢个五品翰林学士来兼任。

剩下两个,一个就是正德六年的张老师,另一个是正德九年的蔡昂,互相为最大竞争对手。

其余就没有了,再往下就断层了,都是正德十六年和嘉靖朝的人了。

而且翰苑词臣的晋升都是内部选拔,不可能从外面调人进翰林。

秦德威不由得感慨道:“老师你要感谢前首辅张孚敬啊。”

张孚敬执政期间,发动过翰林院大清洗,罢退了二十二个翰林官,不然如今翰林院哪能这么人才稀少。

当然大礼议左顺门事件也功不可没,一下子就废掉了正德朝三个状元。

如果随便哪几个还在朝廷,也轮不到张老师琢磨翰林学士的问题了。

想到这里,秦德威忍不住连连感慨,一时嘴快说:“真乃山中无老虎也!”

猴子称大王?张学士顿时意兴阑珊,挥了挥手,萧索的说:“说起来也真没意思!

若被人指指点点,骂我德不配位,那还不如安居现状。

算了算了,我不争翰林学士了,你也不用费心思了,现在这样就挺好。”

雾草!秦德威顿时就慌了神,差点就跪了,连忙道:“不至于不至于!老师你别这样!

你若不争,让学生我怎么办,从哪再去找个工……好老师啊!”

不是秦德威死心眼,主要是这次机会真的很好。

数来数去,张老师真正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就是正德九年的蔡昂蔡学士!

如果放过好机会,下次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张学士老神在在的盯着秦德威,若有所思片刻后,开口道:“老夫终于懂得如何教训你了,正所谓无欲则刚!”

秦德威愕然的反问:“老师还有什么可以教训学生的?”

张学士:“……”

他这辈子最大的过失,可能就是嘉靖十四年的考试中手贱搜卷了。要不然,现在就辞官算了?

秦德威连忙再次补救:“我的意思是,现在不是老师教训学生的时候!首先要齐心合力,教训那蔡学士去!”

张学士不太喜欢这样富有攻击性的说法,皱眉道:“你不是说了办法吗?我们做自己的便好,还去管蔡昂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