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61章

作者:随轻风去

秦德威豪气的大手一挥,大包大揽的说:“待我送小弟一份醒目功劳,叫别人无话可说!但先过了年再说,现在还没到时机。”

徐妙璟忽然想起去年时,秦德威去西院胡同这种风月之地闹事,然后只报他徐妙璟名字的经历。

便有点敏感的说:“我怎么感觉,你又想利用我?”

秦德威拍案道:“什么叫利用你,这叫以文驭武!我大明的国策!”

徐小弟还想说什么,被秦德威瞪了回去,妙龄婢女不想要了?

徐妙璇连忙问道:“你是说真的?”

秦德威反问道:“我什么时候说过假的?就是你怎么感谢我?嘿嘿嘿……”

徐妙璇红着脸反将了一军:“这要看周大娘的意思了,我当然都可以啊。”

第四百二十三章 心惊肉跳

陈凤回了武功胡同,想起秦德威那反派一样的邪门嘴脸,还是觉得心惊肉跳的。

不多时,同住的许谷也回来了,陈凤就对许谷问道:“石城啊,京师这地界,真的如此可怕?”

许谷只觉莫名其妙的,“有什么可怕的?”

这许谷与陈凤不同,是嘉靖十年中的举,然后已经来过一次京师考试。

算上这次,他两次到京师,也没感到什么可怕的,真不懂陈凤说的什么意思。

陈凤想了想,许谷不是外人,秦德威也没说不让许谷知道名单的事情,就把今天经历说了一遍。

然后又说:“怎么到了京师,秦板桥就变成这模样了?无缘无故的就说干掉名单上的人,且不说有没有做人的底线,只说言论也太夸张了,我听着就怕。”

许谷不以为然的说:“他只是信口说大话而已,你听听就行了,何必往心里去!或许这叫入乡随俗,京师这边很多人都这么说话。”

陈凤第一次来京城,疑惑的问道:“入乡随俗?京师本地人都这样?”

许谷耐心解释说:“我并不是说本地人,京师这边的人不全是本地的,从各地来的都很多。

在京的官员,求学的士子,经商的商人,服役滞留的工匠,大量聚集在京师,不知怎得就在京师形成这样浮夸风气了。

比如说每到开春时,为了穿新,就是没钱也要卖了冬衣换身春季新衣,只为人前表面光鲜。”

陈凤慢慢也就理解了,秦德威那样的说话口吻就是一种浮夸方式?

他们赶考举子刚到京城这段时间,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去礼部报名。

二是拜访走动所有可能会用上的关系,没准机会就在哪个关系里了。

去礼部报名不用细说,都是程序化的事情。

而拜访走动这样的事情,大多数时间也只能各自走动各自的,毕竟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不一样。

秦德威在京城需要拜访的人并不算多,除了张学士之外,也就吏部天官夏师傅和刑部大司寇王廷相了。

分别先派人去投了拜帖,约定好登门日期。然后就按着日子,先去拜访夏天官了。

如今夏府大门外的车轿更多了,甚至造成了交通拥堵的现象。

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到了年底时候,各种拜访走动本来就比平时更多。

第二,明年开春就是会试,因为运河原因,十一月初正是南方举子抵京的高峰期。

而江西又是科举超级大省,来找夏师傅这个江西扛把子的人肯定数不胜数。

秦德威在门外大致扫了一眼,就能得知,如今夏师傅比当礼部尚书时权势更盛。

在门房投进帖子后,没有立即得到回话,秦德威也就只能等候了。

从早晨一直等到了中午,还是没有被请进去,在门外顶着寒风的秦德威就有点不爽了。

作为著名诗人、南直隶乡试五经魁,秦板桥感觉很久没有被这样慢待过了。

不是他秦德威骄傲自大,太把自己当回事。他就想问问,你夏师傅是不是忘了,这个吏部天官怎么来的?

就算你本人暂时忙碌无暇接见,那你府上的清客帮闲呢?先请进去喝杯热茶很难么?

史料中说的真没错,这夏师傅果然在志得意满时就容易飘飘然,最后败给后来居上的严嵩。

在府中,到了下午时候,夏言又送走了一批来自老家江西的士子。

他翻了翻拜帖后,便吩咐道:“将金陵秦德威请过来。”

不多久,便从门子那边来回报说:“秦德威不在,大概已经走了。”

夏言错愕了片刻,摇摇头说:“随他去吧。”

走就走了吧,不见也没什么损失。

秦德威从夏府大门离开后,就去了刑部。

一年当中,春季和秋季是刑部最繁忙的时候。冬天尤其临近年底时,一般就闲下来了。

所以刑部尚书王廷相这会儿很有时间,秦德威直接就被领到了后堂。

王廷相很诧异的问:“不是约定好了明日来家中拜访么,怎么今天就跑到衙署来了?”

秦德威行个礼说:“今天把该走的都走完,然后就闭门读书备考了!”

王廷相就笑道:“老夫瞧你这口气很不顺啊,谁惹到你了?”

秦德威忍不住吐槽说:“夏天官家门槛甚高,今日前去拜访,竟然迈不进去。”

王廷相就开解说:“不见夏桂洲也好,朝廷里不知多少人还在记恨你,如果见了夏桂洲,反而招人注意。

听老夫一句劝,你还是低调为好,若能考中则考中,考不中就速速离京。”

秦德威知道王廷相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就躬身说:“谨受教。”

王廷相又叹道:“其实老夫觉得,你这次来参加大比,并不是好时机。”

秦德威就问道:“老大人何出此言?”

王廷相解释说:“会试还好,都是封闭糊名的,而且外人干涉难度很大。

假如你会试过了,再到了决定最终名次的殿试,你就很吃亏了。

殿试读卷程序里,内阁尤其是首辅话语权很大。张孚敬、方献夫、汪鋐、霍韬大概都会当读卷官,他们毕竟人多啊。

所以你基本不可能会有好名次,如果把你排挤到三甲末尾,对你来说还不如落第!”

秦德威听着听着,也有点心惊肉跳。

懂科举的都知道,会试决定录取与否,殿试决定最终名次。

而科举名次也是很重要的,甚至能直接影响官场起点和前途。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不敢奢望,但一般在官场混的好的,起码也的是二甲。

二甲就算选不上庶吉士,也大概率可以出任六部主事之类的。

而三甲弄不好就是行人司行人这样的垃圾职务,比如当年的冯老爷就是这样。

再说了,著名诗人、未来文坛霸主不要面子的?没听说过三甲进士当文坛领袖的!

想到这里,秦德威也是暗暗感慨,真是作孽啊,自己考个试,怎么还考出步步惊心的感觉了?

会试是糊名的,难考!殿试是半公开的,也这么难考!

踏马的,难道真要自己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难度有点大啊。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出手则已

见过王廷相后,秦德威真就安心在家读书,主动与外界自我隔离。

前年他为了救冯恩,深度参与了一下朝堂博弈,结果误打误撞的成了名震京师的“四铁义士”。

但同时也狠狠得罪了一干大佬,这就叫有得必有失。这才过了一年半多时间,那些大佬心里肯定还在记恨呢。

并不是没有前例!

想想三四十年前的才子唐伯虎,堂堂南直隶解元,而且号称要夺三元,多么意气风发的高调人物。

结果唐伯虎就是在会试上莫名被坑了,栽了个大跟头,一辈子功名就这样毁掉。

那充满悲愤不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还在秦德威手里呢,前车之鉴如此深刻,秦德威怎能不小心?

所以王廷相说得对,此时确实应该谨慎低调点,会试之前努力当个小透明最好。

徐妙璇对此很欣慰,她第一次看到秦德威不经督促主动闭关读书,脑补成了秦德威打算用金榜题名来求婚……

却说一连过了十来天,寄居在秦家的陈凤经过观察,发现秦德威没有什么异常举动,渐渐也就放下了心。

大概秦德威说的“干掉名单上的人”,真的只是讲笑话,不是要带着他干坏事。

此外陈凤毕竟是第一次到京师,还有新鲜感,想着寻访一两处名胜,也不算白来一趟。

这日陈凤拉上了许谷,一起来找秦德威,邀请说:“今日尚且晴好,趁着还没到三九极寒之时,外出游览如何?”

秦德威苦笑着拒绝说:“我要在家闭门读书,考试之前不轻易外出了。”

陈凤许谷十分惊讶,大家都是南京来的,知根知底。闭门苦读从来不是你秦德威的画风啊?你能忍得住这种枯燥寂寞?

陈凤又试探说:“晚上我们还想去教坊司胡同观摩,看看这北地胭脂与南方佳丽有何不同,以及技艺高低,烦请秦老弟你带路。”

秦德威十动然拒,无奈的叹口气,解释说:“不是不想与你一起出游,但真不敢啊!

有人警告过我,说首辅张阁老、次辅方阁老、兵部汪大司马、都察院霍中丞都还在记恨我!

所以叫我小心为上,不要轻易抛头露面,不要被人抓住把柄,以免横遭奸人陷害,误了会试大事!”

雾草啊!陈凤又感到心惊肉跳了,你秦板桥惹了这么多大佬巨头,怎么还敢来京师?莫不是又在信口说大话?

秦德威最后说:“你们若想去,还是自己去吧。如果跟我一起活动,万一被我连累了,那我就罪莫大焉!”

陈凤许谷面面相觑,他们很想礼貌的问问,从你家搬出去并划清界限,还来得及吗?

不过两人也就是想了这么一下,还是留下与秦德威同进同退了。

不然回了南京后,会被人戳脊梁骨的,这就是乡党的力量。

时间又渐渐进入腊月,过了腊月初八以后,京师大部分衙门陆陆续续封衙,然后准备过年了。

京官们一年到头,难得有了长时间的休闲时光,同时又有数千举子汇集在京师,于是各种宴会交游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但这些热闹与秦德威无关,他只想努力当一个小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