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23章

作者:随轻风去

徐妙璇推了一把秦德威:“别解释了,走吧,你的屋子在哪里?”

秦德威惊喜,难道今晚的好事还有戏?这么贤惠的吗?

第三百六十八章 失误!

秦德威一边请冯家仆役帮忙收拾客房,一边先领着徐妙璇进了自己屋子。

奢侈的多点了几根蜡烛,正所谓秉烛夜谈。

半个多时辰后,徐妙璇蹙着眉头,揉着手腕出来,各自安歇不提。

在之后的日子,无论外面如何风云动荡,秦德威真就苟在住处不出去了。

在住处读读书补补课,闲来无事拉着徐妙璇手谈一局,也没那么枯燥。

虽然很多事情都受了秦德威的巨大影响,但他却并不关心结果。

因为他目前还能勉强预判大体历史走向,看的至少都是几年以后的结果,当下结果相对没那么重要。

比如选拔部院官员入翰林这件朝廷瞩目的大事,十人名单经过多方博弈,最终人选终于出炉。

呼声很高的嘉靖八才子,最终只有陈束、熊过入选。

关心时局的人们细致分析后发现,这两个人共同具备一个特点,某位南京来的幕后黑手没有直接怼过这两位!

按道理说,年轻人入翰林就被视为储相,在官场上是十分荣耀和瞩目的事情。

大家普遍都认为,这次补翰林,奠定了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内阁格局。

然而秦德威却对这个观点嗤之以鼻,因为他知道这波翰林真不行,堪称集体扑街。

其实也不能怪这届年轻人能力不行,原因也在于未来十五年的政局实在太撕裂,太不稳定了。

原本历史中,从嘉靖十二年到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斩,十五年产生了六个首辅,一共换了九次。

六个人分别是张孚敬、费宏、李时、夏言、翟銮、严嵩,其中夏师傅一人干了三次,严嵩干了两次。

直到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杀,严嵩终于坐稳了首辅,政局才算彻底“稳定”下来。

这样的环境,对于需要发育的年轻官员而言,是极度不友好的。

九次换首辅,尤其严嵩夏言之间反复换,不知坑死多少人。

就是预知历史走向的穿越者,想站住脚也要极费心思,更别说土著了,真就只能靠运气。

如果说十人入翰林是明争,但另一件大事张延龄案就是暗斗了。或者说只有开始是暗斗,秦太监和毕公公的暗斗。

但朝臣大都不知道具体过程细节,然后就一脸懵逼的被天子扔了个结果。

嘉靖皇帝突然重提二十年前张延龄毒死曹祖旧事,下旨痛斥张延龄“阴图不轨”,命三法司会审张延龄。

一时间群臣哗然,觉得这事实在太离谱了,从内阁到大臣,齐齐反对用这个罪名杀张家。

但嘉靖皇帝再次下旨痛骂百官,仍一意孤行,认定张延龄该杀。

这个时候,夏言微服出行,悄然来到武功胡同,找秦德威咨询。

秦德威也不能不见,才听夏师傅说了几句,就明白夏言来意了。

反问道:“老大人至此,可是想垂询宫中所思所想?”

夏言也很坦诚的说:“圣心莫测,本不该妄加揣摩,但若不明圣意,又恐福祸旦夕。”

秦德威又说:“连议礼派那些人,都上疏反对杀张延龄,老大人你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夏言叹道:“反对肯定要反对的,不可能逆大流而动。但是其间措辞如何写,才是最大的问题。”

秦德威想了想张延龄被关十几年才被杀的下场,就回应夏言说:“皇上想杀张延龄,但又不想杀。”

又怕夏师傅没明白,补充了一句:“皇上所想要的,大概只是一个制约昭圣娘娘的手段。”

张太后当初是以皇太后身份选择嘉靖皇帝继位,若与群臣联手,法理上也是存在一点废立的可行性。

嘉靖皇帝忌讳的就是这个,但他又缺乏手段制约长辈张太后,所以就只能拿张家来下手了。

所以嘉靖皇帝的真实意图就是,判张延龄死刑,但一直不执行也不特赦,这样才能对张太后形成最强制约。

夏言拍案道:“你我所见略同!”

秦德威无语,你都能想到这些,还来问个什么?

夏言解释说:“这个猜测不能不慎重,我心里也没有完全把握,一直七上八下的。

所以就来听听你的想法如何,既然连你都这样想,那我心里就踏实了。”

送走了夏言,秦德威对徐妙璇说:“这件事上,夏大宗伯会跑过来询问,但王大司寇就不会来,这就能看出二人的差别了。”

上次张延龄犯了人命案是实锤,王廷相判起来问心无愧,最多就是用小技巧腾挪一下,减轻自己责任。

但这次不同,皇帝纯粹就是胡来,非要用捕风捉影的“阴图不轨”定罪,并搞张家全家。

王廷相这样正直有底线的人,自己信念比较强的人,肯定做不到跟着皇帝意图乱来。

秦德威叹道:“大司寇不来问我,肯定是下决心抗疏到底了,所以不用问我。”

徐妙璇并不是对政治一窍不通,突然想到什么,意识到小郎君可能出了事故,提醒说:“这样说起来,你岂不是有可能把大司寇坑了一次?”

张延龄毒死曹祖的旧案,是秦德威帮忙搞出来的。

如果重新审判,虽说是三司会审,而且又是满朝大臣集体反对杀,已经不只是刑部的问题了,但刑部肯定还是有点压力。

雾草!秦德威暗暗吃了一惊,自己当初千算万算,竟然漏算了这点!失误失误!

主要是在潜意识,总是忽略历史已经被自己改变,王廷相变成了刑部尚书的事情!

所以当初只想着帮徐小弟积攒功勋,就没考虑到刑部的压力。

不行不行,承认出现失误有损自己英明光辉的形象!事后可以想办法弥补,但当面坚决不能认错!

秦德威心念急闪,对徐妙璇长叹一声道:“这都是为了咱弟啊!这样的功劳,不给咱弟用多可惜,别的就顾不上了!你说你该怎么谢我?”

徐妙璇反问说:“你想让我怎么谢?”

秦德威拉起徐妙璇,“走,进屋说说这怎么谢的事情。”

正在这时,马二又站在这边侧院月门叫道:“秦先生!刑部大司寇来了!”

秦德威:“……”

白夸了你王大司寇卓尔不群,结果你说来就来了,难道是兴师问罪来的?

但无论如何,还是只能请进来见面,秦德威亲自去了大门迎接。

第三百六十九章 心虚

王廷相与夏师傅一样,轻车简从微服出行,很低调的来到秦德威这里。

在大门口,王廷相挥退左右,只单独与秦德威往里面走。

边走边对秦德威轻斥道:“看你做下的好事,叫老夫很难堪!”

秦德威本来就有点心虚,听到这里更忐忑了,难道自己曝光曹祖案的小策划事发了?所以王廷相来质问的?

但你王大司寇也别这么激动啊!阴图不轨等同谋逆,皇帝非要这样定罪,那就不只是刑部的事情了!

要么是锦衣卫东厂诏狱审问,要么是三法司会审外加东厂锦衣卫旁听,算是集体行为了,又不是你王廷相自己顶雷。

再说满朝大臣从内阁到部院,全都在劝皇上,这种局面下,你王廷相反对杀张延龄也不会太突兀。

“老大人不至于不至于,你也没什么难堪。”秦德威化解说。

王廷相忍无可忍的怒斥道:“怎么不难堪?你竟然拿了老夫签发的刑部凭照,去那秦楼楚馆里面招摇!

还被人以为是白嫖!这被别人知道了,却当面来笑话老夫,叫老夫无地自容!”

秦德威连忙辩解说:“那是因为有个美人对我图谋不轨,这让我很不安心。

老前辈你也知道,很多人想打我的,所以我不得不去查个究竟!”

无论谁问起来,秦德威都是这样解释的,作为自己充当幕后黑手的掩护。

反正后面司聪是秘密来的,又不是名人,没多少人注意到。

至于和东厂番子打架,东厂也不会到处嚷嚷是为了什么打。

王廷相冷哼一声,质问说:“你真的是去查事情?再后来,还听说你与别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老夫给你签发刑部凭照,难道你就是这样用来胡作非为的?

而且还听说你拿着老夫从前给你的都察院驾帖,去吓唬别人!”

秦德威疑惑的问:“事情传开了?不能吧?我在西院那里时,公开场合都是报徐妙璟的名字,谁认出了我?”

“人家院里的姑娘认得你,当然乐意对外提到你!”王廷相只觉得秦德威今天莫名其妙的降智了。

秦德威又貌似很关心的问:“不会有御史弹劾老前辈吧?”

王廷相很不满的说:“你与老夫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肯定有人会往老夫身上牵连!

都察院那边听说有御史要上奏疏,弹老夫一个擅权妄为,滥发凭照,老夫正在想办法压一压。”

“不要!”秦德威连忙说:“就让他弹劾!最近正是多事之秋,老前辈正好借此避开!”

按照大明的规矩,宰辅部院大臣一旦遭到弹劾,就得象征性上疏辞官,然后皇帝挽留,这是规定动作。

这可太棒了!终于还有机会弥补失误!急中生智的秦德威还在继续支招:

“老前辈你在被弹劾后,可以杜门谢客,做出在家待罪模样!

这样张延龄案的风风雨雨,与在家待罪的老前辈你也就无干了,或许此时被弹劾还是好事!”

王廷相疑惑的看这秦德威,半晌不语。

秦德威还是心虚,被看得头皮发麻:“老前辈又想什么?”

王廷相直言不讳的说“老夫有个地方想不明白,你秦德威大多数时候,无论对上谁都很矜持。

如果别人遇到事情有所求教,都是要连催带问,你才会指点一二。

但今日老夫还没有提到什么,为何你就主动热心出主意,叫老夫避开张延龄案?”

秦德威:“……”

王廷相总结说:“总而言之,你今天显得格外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