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09章

作者:随轻风去

遇到天变,皇帝下罪己诏乃是惯例,这里面有很深的政治因素。

但秦德威却质疑,皇帝最近没有失德和过失,这次还下罪己诏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其实这个质疑很幼稚,但刚才秦德威自己都说了,毕竟年少无知。十五周岁都不到的人,还怀着赤子之心啊。

霍韬只能愕然,他引导秦德威去说皇帝,但现在他却不敢开口评价,只能继续憋住。

别人不敢应声,但秦德威还敢说:“晚生年少无知,抱着尽忠的念头,想着可以指斥臣工罪过,以禳天变!

总不能皇上没有失德也要罪己,大臣们却毫无表示吧?难道天变与大臣过失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所以着重选了三个可以代表百官的大臣,首辅张孚敬、次辅方献夫,以及外朝之首天官汪鋐,列其罪行,应对天变!”

霍韬:“……”

所以,搞出这样一个奏疏的动机,就是年少无知的纯真少年替皇上抱不平,拉着大臣一起下水?

以大家对嘉靖皇帝性格的了解,皇上肯定欣赏这个“你们全都有错不能只让朕一个人自我检讨”的调调。

一时没人说话,秦德威不想冷场,又补了一句:“当时霍侍郎你不在朝中,不然应该会连你也列进去,那就是四奸了。”

不知道为什么,秦德威感觉自己又切换模式了。

霍韬被堵得无话可说,心态有点崩,自己隐忍那么久,就是为了等机会致命一击!

明明这个机会已经出现了,只要钉住秦德威罪行,无论秦德威最后死不死,都是玩完了!

但审了半天,自己似乎还是无可奈何!

审冯恩时,秦德威哔哔哔堵得自己无话可说,审秦德威本人时,他还是哔哔哔的堵得自己无话可说!

那踏马的不就白隐忍了吗!

不,还有机会!

霍韬振作精神,又喝道:“奏疏对议礼大臣,多有贬斥,而且你连本官也想弹劾,我看你确实有非议大礼之意!”

众人听到这句,都听出了一点气急败坏的味道,所以这句真的大失水准。

秦德威惊诧的看着霍韬,“霍大人你怕不是傻了吧?”

霍韬怒道:“混账小儿!左右官军听令,秦德威出言不逊,掌嘴!”

秦德威喝道:“众官在此,随意打士人成何体统!莫非霍大人要学那锦衣卫诏狱!”

王廷相感觉秦德威有点过分,就出面问道:“那你解释一下,为何出言不逊!”

秦德威不以为意的答道:“霍大人在聊城停留过,还闹出了点不体面的事情,应该知道晚生家里状况。

晚生姓秦,继父姓曾,是不是?但我却没有改姓为曾,依旧保留了生父的姓。

所以,霍大人说在下会非议大礼,这让晚生实在不知应该怎么评价霍大人了。”

当即就有人忍不住哈哈笑了几声,这踏马的也能是理由,感觉快乐的气氛又回来了。

万万没想到,秦德威居然这样化解了“非议大礼”的嫌疑。

大礼问题,就是嘉靖皇帝不肯过继到孝宗皇帝名下,坚持认亲生父亲。

秦德威没跟着已经“发达做官”的继父改姓,坚持原来本姓,与嘉靖皇帝行为其实有点异曲同工。

干的都是一种性质的事情,怎么可能非议大礼啊。

所以这个理由还是只有秦德威能用,别的一般人用不了。

秦德威又对霍韬说:“恕晚生多嘴,霍大人您对法律不精熟就算了,毕竟你说在吏部不需要精熟法律。

可如果你连人事也不通,那也还是不适合在吏部啊,不如辞官算了……”

哗啦!

在众人愕然的目光里,桌案竟然被掀翻了!

只见霍侍郎面如重枣,拳如砂锅,步似流星,直直冲向秦德威!

本来霍韬与秦德威距离就是最近,桌案被掀开后,更是再无阻碍!

事起突然,有资格拦住霍韬的人也来不及赶上了!

秦德威身边也没有援手,就算附近有官军也绝对不敢阻拦吏部侍郎。

这次似乎真要挨打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不要紧!有预案!

作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秦德威防范挨打的意识始终在线,心里存着无数套应急预案。

眼看霍韬冲了过来,秦德威这样机敏的人肯定不会因为反应慢而站着发呆。

这时候没有人可以救他,就连冯老爷都在另一边被狱卒扣押着,所以只能竭力自救了。

不要紧,有预案!

秦德威没有迎着霍韬上去,也没有向后跑,而是横移向右转,朝着北边飞身而去。

霍韬是从西向东冲,秦德威向北逃,霍韬不得不硬生生减速并扭转方向,然后也跟着追过去。

廷鞫的格局,和别处不同的。都是朝东一个方形大桌案,此时已经被霍姓秉笔掀翻了。

然后场地北边会打起一个伞盖,伞盖下有张三尺坛,供着敕命。

秦德威先一步冲到三尺坛,又从左边绕过去,就站在了三尺坛后面,挑衅的对霍侍郎勾了勾手指头。

“扑街!”霍侍郎大骂着追杀过来。

虽然他陷入了崩坏的狂怒状态,但还没有失心疯,故而残存着最后一丝理智,从左绕过三尺坛。

秦德威暗叫可惜,霍侍郎居然没一怒再怒掀翻供奉敕命的三尺坛。如果这样的话,今天就可以大结局了。

然后他只能继续躲了,于是又从右面又绕回了三尺坛前面。

一个追一个逃,等于围着三尺坛绕圈子,霍韬还是抓不住身形灵活的秦德威,只能隔着三尺坛对峙。

场面顿时有点尴尬,反应过来的大臣们看着这情况,齐齐无语。

有为霍韬打抱不平的礼部尚书夏某叫道:“秦德威你就停下来,让霍侍郎打一顿好了!躲着像什么话!”

熊孩子被打一顿又能怎么样,但霍侍郎打完了可是会被弹劾的啊!

霍韬简直快疯了,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在聊城停留!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聊城遇到秦德威开始的!

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犯贱,想去拿聊城曾知县开刀!

审不了就算了,要是打人还打不着,这踏马的脸都彻底没了!

大臣的随从都留在长安右门外面,一般都是单人进来,所以霍韬想让随从帮手都没有。

正当这时,有人大喝道:“我来助你!”

众人定睛一看,乃是吏部尚书、右都御史、京营总督汪鋐。

那封奏疏里,汪鋐是被骂的最狠的一个“奸邪”,而且又是“三奸”里唯一在现场的,刚才又被冯恩指着鼻子骂了一通,心里火气大得很。

他本来就是蛮横性格,早想发火打人了,只是被拦住而已。此时见状,也按捺不住,站出来帮着霍韬抓秦德威。

秦德威大吃一惊,在原本历史上,应该是汪鋐被冯恩骂得狂怒,掀桌子打人。

他还以为自己彻底改变了历史,却没想到历史惯性这么大,汪鋐还是跳出来动手了。

如果两人一左一右围堵,秦德威是不可能再绕着三尺坛转圈了。

众人只觉得大开眼界,这又算什么,吏部尚书、侍郎双打项目?还是吏部堂官团体项目?

一直懒洋洋不耐烦的司礼监太监戴永精神抖擞,没想到今天文戏后面,还有武戏啊。

不要紧!还有预案!

秦德威一个箭步,跳到当值官军后面。

然后又沿着长安街向西,朝着长安右门发足狂奔。

比力量,他可能比不过霍韬加汪鋐,但如果比耐力,他就不信这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能比得过十五岁的健康身体。

汪鋐六十八高龄肯定跑不动,但霍韬气喘吁吁的追了几步,突然又反应过来了,亲自追个什么?

便对官军大喝道:“廷鞫尚未结束,当事人要逃走,尔等给我抓回来!”

远处在长安右门值守官军并不清楚廷鞫上发生了什么,只看到了一个少年狂奔过来,貌似要出去。

守门武官思考起一个技术问题,如果从外面进来,肯定需要拦住,查验身份并登记,这是职责所在。

但如果别人从里面出去,有拦人的职责吗?

秦德威出了长安右门门洞里,也跑不动了,扶着墙喘着粗气。

此时人还不少,一干大臣们的随从都在长安右门外面等待。

还有很多冯恩的友人们,以及关心时事的正义之士也在这里等待廷鞫结果。

然后大家就看到,只有一个小少年气喘吁吁的跑了出来,这是什么情况?

还没等有人上前去问,只见这少年振臂高呼:“朝中有三害!张孚敬德不配位!方献夫结党营私!

汪鋐奸诈专横,播弄威福,以私废公,破坏吏治,最为国家大害!”

小少年骂的很有技巧,对张首辅和方次辅轻描淡写,只对汪鋐重点开骂。

然后话音未落,又从门洞里冲出来几条官军大汉,不由分说的拖着小少年又进去了。

随后从门洞里传来长长的叫声:“我秦德威就算被霍韬汪鋐联手打死,也绝不低头啊啊啊!”

长安右门外面一片哗然,这是被奸贼打了?还是在承天门外、长安街上?

还踏马的有没有王法!众人不知脑补了多少情况,一起高声鼓噪:“放人!放人!”

秦德威被带回来时,桌案已经被扶起来摆正了。

王廷相站在霍韬身边,夏言站在汪鋐身边,秦德威重新站在了桌案的对面。

司礼监太监戴永抬头看了看太阳,不知是第几次催促道:“判吧!”

霍韬死死盯着笔,从笔录看,秦德威是一个虽然年少无知,但各种体谅皇帝的人。

判一个体谅皇帝的人死刑?会不会让嘉靖皇帝觉得是自己仇视皇帝,反过来把自己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