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07章

作者:随轻风去

第一点,冯大人的奏疏并非专为赞颂大臣,而是有毁有誉。

据晚生统计,这封奏疏里提到大臣有大学士四人、六部堂官十八人,一共二十二人。

其中贬了七人,赞了六人,其余评价持中,总体来说差不多就是毁誉各半。”

每每想到冯老爷这份奏疏,秦德威心里都没法不吐槽,在他看来,这封奏疏堪称空前绝后的小白文。

关键是,冯老爷自己写的还挺嗨,把朝臣都震住了,大家真没见过这么爽白的奏疏,把朝堂阁部大臣一网打尽的。

以后有没有来者不知道,但肯定前无古人,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不是这么搞的……

当然,秦德威作为状师该辩解还是要辩解,“所以奏疏性质并不是上书言大臣德政。

第二点,就要说说这个奸党罪。在冯大人的奏疏里,被赞誉的或者稍有好评的差不多有十来个人。

难道阁部大臣中,近乎一半都是冯恩的奸党?敢问霍大人,若想借此定奸党罪,莫非有罗网株连之意?”

听到这里,众人看向霍韬的眼神都有点异样。

混庙堂的人,遇事宁可多琢磨,也不能少琢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难道霍侍郎真的深藏不露,有借冯恩案党同伐异之心?

秦德威最后做了个总结性发言:“总而言之,不是上书言大臣德政,也称不上奸党罪,并不适合引用大明律这一条。

霍大人如果强行以此论罪,那就是莫须有一样的冤案,笔下还请三思。”

太专业了!很多人忽然产生了莫名的思绪,要不要先给秦德威下个订金?

朝堂风云动荡,嘉靖皇帝这个人又喜欢整活,大家都没多少安全感。

万一有哪天也成了阶下囚,不就能用上了吗?

廷鞫秉笔霍韬深深的蛋疼,他刚才提出一条死罪,并不是真要处死冯恩,而是为了让自己脱身。

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弄出个死罪来议论议论,相当于漫天开价。

然后其他人发发言,讨价还价,最后定一个仅次于死罪的判刑,比如杖刑然后流三千里充军。

这样一方面可以糊弄皇上说,自己本想弄死冯恩,但其他大臣不许,最后博弈出一个仅次于死刑的苦刑。

另一方面可以糊弄公众舆论,是皇帝非要弄死冯恩,而自己保住了冯恩的命。

没想到在秦德威嘴里,自己这“漫天开价”就跟纸糊的一样,三言两语就把罪名消除了。

如果有可能,霍侍郎真想掐死秦德威,丢到旁边金水河里去。

忍住!自己的真正对手并不是秦德威,而是夏言和王廷相!

这么作死的人,一定会有破绽的!人在作,天在看!

第三百四十五章 人在作,天在看!(下)

由于廷鞫秉笔的霍韬克制和隐忍,廷鞫得以继续进行,没有因为发生斗殴事件而中断。

至少霍侍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稳住了的:

“冯恩!你在奏疏中,尤其极论首辅张孚敬、大学士方献夫、天官汪鋐,可否受人指使!”

冯恩在奏疏里褒贬了四个大学士加十八个六部堂官,但也不是没重点。

另外又着重骂了张孚敬、方献夫、汪鋐三个人为奸邪,骂的还特别狠。

秦德威想也不想的代为答道:“冯大人绝对没有受人指使!”

回答在霍韬的预料中,继续喝问道:“那冯恩你居心何在?”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很傻,但霍韬又不得不问,因为这些问题是嘉靖皇帝最想要问的。

秦德威知道其中利害,心里斟酌着字句,看看怎么巧妙的化解这个质问,这里一个字都不能出错。

面朝北跪的冯恩突然开口骂道:“朝中三大奸邪人人皆知,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弹劾奸邪又需要什么居心,所凭无非忠肝义胆,为国除奸而已!”

讲道理、辨律法他不行,但这种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直抒胸臆的时候,他也行啊!

秦德威有点不满的瞪了眼冯老爷,谁让你插嘴了?菜鸡不要乱带节奏!

这些被冯恩奏疏喷成三奸的人里,首辅张孚敬、大学士方献夫两人都是内廷大臣,并不参与外朝廷鞫。

但吏部尚书、右都御史、京营总督汪鋐身为外朝大臣,此刻却正在现场,等于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线承受骂名。

其余众大臣瞥着汪鋐,多有幸灾乐祸者,性格专横的人朋友就少。

汪鋐狂怒的大踏步出来,对着冯恩骂道:“你冯恩敢说要除掉我,我今天就先杀了你!”

此人也是个暴躁的性子,哪能忍得了。

冯恩毫无畏惧的还嘴说:“你汪鋐作为大臣,胆敢以个人恩怨杀进谏之人么?

此乃承天门外,众部院也都在此看着,你还敢如此肆无忌惮,更说明弹劾你是应该的!”

霍韬悄然让开桌案后面位置,对汪鋐示意:笔给你,你来判。

雾草!秦德威暗叫不好。霍韬扛着巨大的道德压力,性格上也比较装,未必敢判冯恩死刑。

但若让汪鋐这种蛮横人物秉笔,不管不顾起来,真敢判一个死刑。

要知道,在原本历史时空上,春季朝审时,汪鋐就是被冯恩骂了后,掀桌子给冯恩判了死刑。

在这样闹下去,那岂不就是历史重演了吗!

想到这里,秦德威不由得赶紧叫道:“汪鋐是被冯恩弹劾的人,怎可让汪鋐秉笔!请诸公拦住汪鋐!”

夏言和王廷相反应也很快,突然一起行动,一左一右架住了汪鋐,口中劝道:“天官大人大量,何必如此愤激!”

年轻力壮的夏师傅五十一岁,正当盛年的王总宪五十九岁,而垂垂老矣的汪鋐则是六十八岁……

所以汪天官挣扎不动,硬生生被“劝”住了。

霍韬暗叹可惜,只能又重新秉笔,喝问道:

“皇上有过训示,冯恩极论三大臣,是因为大礼的缘故,为了非议大礼而攻讦议礼大臣!冯恩你知罪否?”

冯恩还想说话,被秦德威抢在前面说:“冯恩绝无此意!”

认谁为爹的大礼问题是嘉靖皇帝的心魔,在嘉靖皇帝这里,绝对不能承认对大礼有非议。

随后秦德威继续解释说:“当年议礼之时,汪鋐并不在朝中参与。

冯恩不但弹劾张、方二阁老,还弹劾了汪鋐,说明并非针对议礼大臣!”

张孚敬、方献夫和霍韬一样,都是大礼议功臣,但汪鋐并不算是,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霍韬冷冷的继续发问:“多弹劾一个汪鋐,或许是为了故意掩饰!更显得阴图非议大礼,居心叵测!”

这种诛心问题,根本扯不清啊,秦德威只能极力辩解:

“如果冯恩有通过攻讦议礼大臣来非议大礼之心,为何举荐霍大人你?所以冯恩是实心对人不对事,与大礼无关!”

众人听到这里,有些绷不住的又轻笑出声。

当初霍韬因为伙同太监家人,“殴打”冯恩家属,结果被舆论疯狂攻击。

还是冯恩出面表示宽容和谅解,才化解了霍韬的困境。

当时大家还莫名其妙的,直到现在才弄清楚后手在这里。

霍韬的脸色虽然黑了下来,但还是在稳着,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

秦德威也滴水不漏的一一作答,自认没有什么毛病,让霍韬抓不住破绽。

他就不信了,都说到这个地步了,霍韬还敢给冯恩判死刑。

然后等待霍韬的,就是天子的不满!

其余大臣们都在冷眼旁观,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出来多嘴的。

霍韬放下笔,对前来监督的司礼监太监戴永说:“烦请戴公辛苦一趟,先将笔录呈上御览,并请圣意可另有垂询?”

廷鞫理论上是群臣替天子审问,中间让天子看看进度,再请示下还有什么要问的,也说得过去。

但戴公公不愿意来回走路的费这个事,懒洋洋的说:“你直接判了不就完了?”

霍韬便又道:“那本官亲自去午门求觐见好了。”

“算了,我去我去!”戴公公接过笔录,转身就往宫里走。

参加廷鞫的大臣们一边暗暗抱怨霍韬拖戏,一边原地等待闲聊,秦德威和冯恩也只能一样等待。

这时候嘉靖皇帝还没有隐居西苑,日常视事、听讲都在文华殿。从长安街步行到文华殿不算远,来回很快。

半个多时辰后,戴公公就回来了,脸色古怪的站在三尺坛边上,高声道:“圣谕!”

无论大小,众人一起上前接旨。

只听戴公公口中传口谕道:“冯恩奏疏是否为秦德威捉刀代笔?着尔等审问明白了!”

众人:“……”

秦德威一脸懵逼,很多说出口后,连人都会被和谐掉的大不敬之言,在心里剧烈荡漾着。

“哈哈哈哈!”霍韬狂笑不已,又回到了桌案后面,这次秉笔的位置绝对不让了!

什么叫“人在作,天在看”!

皇帝太踏马的圣明了!咱嘉靖皇帝这脑洞,真是自愧不如啊!

隐忍至今,没白忍!

第三百四十六章 年少无知(上)

文人都会春秋笔法,霍韬霍侍郎也不例外。

他呈给皇帝看的笔录上,从头到尾故意凸显着秦德威,当然事实是一点不差的,谁让秦德威这么活跃。

以霍侍郎的本意,他只是想暗搓搓的暗示,秦德威可能是个真正主谋和幕后指使者。

但却没想到嘉靖皇帝脑洞这么大,直接怀疑是秦德威代笔,这个脑洞瞬间让霍侍郎迸发出无数灵感。

那些话可是皇帝说的,他霍韬添点油加点醋,也不怕被人说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说实在的,对霍侍郎而言,弄秦德威比弄冯恩更有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