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95章

作者:随轻风去

与徐妙璇重逢后,不知为何,秦德威心态放松平和了许多,没有那么愤了。

此时看着装模做样的霍韬,只当看小丑,并没有习惯性的开口往死里怼。

秦德威可以看戏,但当事人冯行可扛不住,连连给秦德威递眼神,到底怎么办?

秦德威哑然失笑,这冯行可不愧是冯老爷亲生的,遇到事一样没主意。

于是就开口提醒说:“你想想,这几天都做什么了?去长安右门外干什么去了?”

得到这番指点,冯行可福至心灵,噗通的就跪在霍韬前方。

在这段时间,冯行可练下跪真的练熟了。再说霍韬是三品大员,年纪又是自己好几倍,跪一下不寒碜!

霍韬还要给冯行可行礼,一时没反应过来,冯小友这是要干什么?

然后就见冯行可抓住自己大腿,对自己叫道:“家父天牢受苦,身为人子五内俱焚,恨不能以身替代!

今见霍大人如此高义,恳请霍大人上书奏请,让小子我替父受刑,即便代父受死也可!”

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雾草!霍韬差点就一个抬腿直接把人踢开。

这种奏疏怎么能上?这不就等于是帮冯恩开脱吗?会让天子不高兴的!

自己刚回京城,谢恩疏还没上,哪能先整这种幺蛾子!

秦德威在旁边帮腔说:“霍大人,你答应不答应,倒是说句话啊!”

惹不起惹不起,霍韬奋力的拔出腿来,转身就走,今天这趟算是白来了。

随从马二得意洋洋的对其他冯家仆役说:“看到没有,什么叫关公面前耍大刀。

霍大人这套招式,都是我们秦先生玩剩的。”

冯行可若有感悟,似乎又学到了一招。

霍韬从武功胡同冯家人住处离去后,直接去了大学士方献夫家里。

方献夫与霍韬都是广东南海县人,地道的同乡,所以更亲近些,尤其还都是大礼议功臣。

霍韬这次回京师,怕再出问题,一路上真是隐形藏迹、昼夜兼程,很多人还不知道他已经到京城。

本想先去赔礼道歉,作为自己回京亮相后第一条消息出现——一般初次亮相关注度最大,结果也被搅的乱七八糟。

霍韬找方献夫,也是为了仔细了解近期京城动态,毕竟他刚回来,很多事还是两眼一抹黑。

虽说方献夫地位更高,但方献夫一是性格宽厚,二是近两年对名位很淡薄,已经被折腾的心灰意懒了。

所以两人相处时,反而往往是性格强势的霍韬占据主动。

方献夫回想着近两月的事情:“我觉得你最需要注意的是冯恩之案,他举荐你这个举动很奇怪,你要小心。”

霍韬毫不在意的说:“并不算奇怪,可以解释的通。

天子要我回京,夏言不甘心直接示弱顺从,又不敢忤逆天子,所以就借着冯恩之笔解开我的束缚,放了我回京。

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天子的卖好,缓解冯恩论死罪的压力。”

方献夫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如果夏言想法真有这么简单的话,那你霍韬当初怎么会被坑到下狱,然后罢官回乡?

但是看到霍韬自信的气势,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何况方献夫本来也没想出什么头绪。

然后方献夫又说起了“选拔人才入翰林”的事情,这算是近期最大的一件事了。

霍韬不满的说:“怎么只有翟銮和夏言如此积极?你和阁揆就没有推出人选的想法?”

方献夫苦笑着摇摇头,入翰林的第一条标准是才学。

但有才学的人大多爱惜羽毛,没有想跟大礼议功臣混党羽的,所以他们这些大礼议功臣想拉拢人非常困难。

方献夫只能说:“首辅与我都已经有灰心之意,也不想再折腾了。”

这并不是虚伪的假话,现在张首辅和方献夫确实都是一种心累的状态。

一边被士林主流舆论当佞幸骂了十多年,一边小心翼翼侍候着嘉靖皇帝这样喜欢猜疑、喜怒难测的君主,能不心累吗?

这也是霍韬与夏言为什么互相视为最大仇敌的主要原因了。

霍韬认为自己是大礼议功臣,如果首辅张孚敬退了,就该换自己继承大礼议功臣势力的衣钵,出面当内阁话事人。

而夏言认为,自己才是天子培养的下一个内阁话事人。大礼议功臣当权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未来就应该是自己的时代。

所以夏言政治身份上虽然是首辅张孚敬的对立面,但却与霍韬斗的最凶。

见方献夫这种无所谓的态度,霍韬越发的不满了。

你们两位老大哥颓废不要紧,但也不能躺着看别人做大势力啊!

“无论如何,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机会,总不能平白看着别人白白拿走!”霍韬很坚决的说。

方献夫便问道:“你想如何?那八才子是绕不过去的热门人物,虽然大部分都是你门生,可他们心里也不认你啊。”

霍韬脸色一黑,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咬牙道:“问问翟銮,让他分出几个名额!”

“你要找翟銮合作?”方献夫明白了霍韬的意思。

霍韬议论说:“翟銮也太贪心了,一共十人名额,他就想塞八个人进去,哪有这么美的事情?

就算我们不拦着他,夏言也不可能让这样名单通过的!

所以把这八才子砍掉一半,多出的名额由我们来推举!然后我们与翟銮联手,力保名单通过廷推!”

方献夫觉得霍韬想问题有点简单了,“人选定下不那么容易,还有秦德威这个因素。”

霍韬诧异的问:“朝廷大事,跟他这小人物有什么关系?”

你方献夫要说出个夏言是阻碍因素还算靠谱,说秦德威又什么鬼?故意恶心自己玩的吗?

这段时间霍韬不在京城,不清楚秦德威的所作所为,主要也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力。

方献夫叹道:“这十人是公推,所以就要看公议,那秦德威善于操纵公议啊。

先前最热的八才子,已经被秦德威打掉一半声势了,尤其其中两个,被打得抬不起头来。

你想推出人选,夏言多半会先放秦德威出来试试手。”

霍韬顿时觉得,秦德威在自己心目中得讨厌程度,已经快超过夏言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京城不好玩

不得不说,吏部侍郎霍韬昼夜兼程,在所有人都意想不到时,突然提前到达京,在政治上是很成功的,让对手们措手不及。

就是计划中的初次公开亮相,向冯家人道歉洗白被秦德威搅黄了。

大学士翟銮和礼部尚书夏言这个时候,正在为选拔人才入翰林的事情角力,最终名单还没出来。

但霍韬的突然回京,立刻就打乱了两人的布署。

因为这个名单从程序上来说,是要吏部提交上去的,一样极具政治野心的霍韬怎么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随即新的高层人事变动就出现了,空缺的京营总督有了新的人选。

被冯恩弹劾为三奸之一的吏部尚书汪鋐加官右都御史,兼提督京师十二团营。

这就意味着,吏部尚书汪鋐的工作重点要转向京营,那么吏部部务大概就落到了吏部侍郎霍韬手里。

这个人事变动让夏言很不满意,他向嘉靖皇帝举荐过,给王廷相以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兼提督京营。

怎奈天意难测,嘉靖皇帝没有采纳建议,夏师傅也只能徒呼奈何。

幸好有秦德威提前设计的“廷鞫”这个大坑给霍韬,夏师傅才能稳住,看着霍韬继续浪。

霍侍郎主持部务后也真不客气,宣布当月铨选全部重来,展示出了霸道强势的一面。

然后霍侍郎私下里又放出风去,想进入翰林名单的人,就要先来认他这个座主。

众所周知,霍韬是嘉靖八年的主考官,而嘉靖八年那一批进士的资历官阶正合适选拔入翰林,再高就不合适了。

毕竟翰林院才是个五品衙门,你弄个五品以上的官进去怎么安排?直接当翰林学士吗?

而且名气最大的嘉靖八才子里,有六个都是嘉靖八年的进士。

但这帮人都不愿意拜霍韬这“佞幸”,所以霍韬的心思不言而喻。

高层的风云动态,与秦德威没有直接关系。

他除了指导冯行可隔三岔五的去长安右门卖惨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事情了。

作为一个开过荤的少年,闲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想那个啥,无处发泄的青春可就有点苦闷了。

当初岁数还小时,还能在徐妙璇身上过过干瘾,半推半就的别有乐趣。

这会儿时隔一年后,徐妙璇反倒矜持了许多,开放尺度也小多了。

此时徐妙璇并不知道秦德威已经解封了,不是小处男了,还想着降低诱惑,防止秦德威按捺不住“犯错误”。

而且关键是,在哪都有其他眼睛看着,秦德威也没个合适时机下手。

与随从坐在院中闲扯时,秦德威长叹道:“马二啊,你说在南京时,不知多少花国娘子想对我投怀送抱。

怎么到了京城,就没这样的人了?按道理说,我应该有一定名声了啊?

那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不也被我摩擦了一遍,怎么就没个慕名而来的小娘子?”

马二也不太理解,挠着头说:“也许京城玩法与我们南京不一样?”

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的段庆突然开口道:“我到过京城三次,对此略有所知。情况确实不太一样,京城这边花国名姬并不追捧才子。”

秦德威惊诧的看了眼段庆,真没看出来,挺忠厚的一个人,居然是个隐藏的老司机!

段庆解释了一句:“京城官宦贵人,百倍于南京,那些美人供不应求,不需要再求人帮助扬名获利。”

秦德威继续求知好问:“顶层之下,总有三四流人物吧?她们也不求上进?”

段庆又道:“京城这里,顶层一二流之下,直接就是下九流了,根本没有三四流。

能上得了台面佐酒行乐、谈吐出色的,就那么些人物,根本不愁生意,也不怕丢了顶层位置。”

秦德威无语,这种缺乏中间阶层的生态是不健康的!阶层固化,完全不内卷啊!

难怪历史上八艳什么的都出自江南,京师这边就不吹这些。

段庆最后总结说:“所以京城这边行情,就是只看给钱多少,价高者得,导致顶层奇贵。根本不看名声才华什么的,那没用。”

马二也强行发表见解:“或许与地方文风有些关系,江南毕竟文风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