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85章

作者:随轻风去

但是通过“大礼议”,嘉靖皇帝把张太后硬是变成了伯母,双方关系立刻急转直下。

可张太后在理论上,确实也能对嘉靖的皇位产生威胁,毕竟嘉靖皇帝继位的法理来源于张太后的认可,古代不是没有太后操持废立的事情。

而与此同时,嘉靖皇帝却缺乏对张太后的制约手段。在多疑没安全感的嘉靖皇帝心目中,这肯定就是一个巨大隐患。

从法律意义上,太后是无敌的存在,就连皇帝也不可能断然处置太后。唯一能制约太后的,大概就是娘家人了。

如果张家出事,嘉靖皇帝就可以通过拿捏张家兄弟,对张太后形成制约。

现在太监们所追求的“风口”,不就是怎么让张家出事吗?

徐妙璇含含糊糊的几句话里,表达出的就是上面几段这意思。

秦太监停住了考问,最后说:“既然你看得如此通透,那就不用再费心跟你解释什么了。

在张家的问题上,我还有用到你之处,你可否原意配合?”

徐妙璇内心十分苦涩,虽然秦太监没有明说具体会怎么办,但没根没基的小人物参与这种高层斗争,有多半概率就是当炮灰啊。

但她们姐弟能拒绝吗?若说一个“不”字,只怕走不出这处宅院。真当手握禁军的大太监是吃素的?

秦太监当然明白徐妙璇的纠结心思,他内心暗笑不已。

今天他叫徐家姐弟过来,说了半天张家的事情,其实都是幌子,并不是根本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先不提张家的事情了,说说秦德威这个人吧。”秦太监仿佛漫不经心的说:“我最近在宫中,时常听到这个人,你给我说说他。”

以徐妙璇的聪明,此时也有点懵,怎么忽然又要说秦德威了?试探着先反问了一句说:“不知秦公想听什么?”

秦太监一边品茶,一边还是漫不经心的说:“我宫中耳闻,此子事迹十分跳脱,他的头脑与你相比较,究竟如何?”

这口气仿佛就是听到了八卦,找人随口议论。

徐妙璇考虑了一下,就实话实说:“秦德威天资英粹,学识广博,机敏过人,无论是谋划还是应变,远远胜于我。”

“他真的有这么好?”秦太监似乎不敢相信。

徐妙璇强调说:“绝无夸大之处,秦德威将来必定成大器。”

“看来这是一个大才啊。”秦太监不由得感慨说:“其实我现在最欣赏的,就是你们这样的少年英才。”

秦太监突然间似乎又换了个话题,徐妙璇感觉自己又有点跟不上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秦福问道。

这个真不知道,而且关系到秦大佬自己,徐妙璇哪敢乱说,只能捧着话回应:“还请秦公示下。”

“因为在同级内臣中,我是最年轻的一个,所以我也最欣赏少年人物。”秦太监看着像是没有卖关子,但又像是卖了个大关子。

徐妙璇只能暗暗吐槽,这前后两句有逻辑可言?你最年轻,所以你就欣赏少年人物?

“五六十岁的人,或许只需要为十年内的事情做打算。但三十岁的人,往往就要为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事情做打算了。

所以我才会说,我最欣赏你们这些不到二十的少年英才,二三十年后,你们这些少年人仍然还能活跃在我面前。”

闻弦歌而知雅意,徐妙璇不可思议的望着秦太监,甚至在不可思议中还夹杂着一丢丢的惊喜。

听秦太监的意思,就是要为二十年后的事情进行布局?

是想招揽她们姐弟吗?然后以二十年为跨度从长计议,预备到将来大用?

好消息就是,如果这样的话,秦太监就暂时不会把他们当炮灰了?

秦太监察言观色后,再次暗暗好笑,故弄玄虚的逗逗小姑娘,还是挺有乐趣的。

徐妙璇随即又想到,她虽然无所谓,但弟弟的未来可就充满希望了!

若有秦太监这样的当红大太监扶持,她弟弟在武官里混,立刻就相当于获得了最强力的支持。

“其实我看好秦德威,如果真有你说的那么好。”秦太监又把话题绕回了秦德威身上。

但徐妙璇的感觉就不好了,仿佛被直接泼了一盆冷水。难道秦大佬你的最终目的不是我们姐弟,而是秦德威?

秦太监继续说:“但我并不适合出面与秦德威直接打交道,所以我需要一个中间人,我看你们就非常合适。”

徐妙璇呆了一呆,咬牙道:“我们姐弟愿为秦公效命!”

秦太监仿佛也没太当回事,只对徐妙璇说:“好,那么以后就由你们姐弟代表我与秦德威沟通。”

徐妙璇心神一阵恍惚,难道自己对秦德威来说又“有用”了。

第三百一十二章 莫欺少年穷!

秦德威前两天在西城找到的住处,地段在武功胡同,位置差不多就在三法司和长安右门中间。

往东走直达长安右门,往西走直达三法司,不管是告御状、拦街卖惨、还是去刑部都方便。

住宅原本是一位官员的,只是他致仕回乡了,留了家人处置房产。

本来是只卖不租,秦德威好说歹说,说服了对方看在忠良面上,提供三个月出租服务。

在秦德威从刑部大牢出来后,次日带着冯家老夫人吴氏来看房。

然后吴氏就直接花钱买下了,让秦德威见识到了什么叫土豪,然后当天就搬了过来。

宅院前后两进,再加一个侧院,非常适合他们这伙人居住。

搬过来后,秦德威直接在穿堂抓住了冯行可,“走,趁着近了,现在去趟长安右门!”

冯行可想到了上次的羞耻场面,忐忑不安的问道:“又要去跪一个时辰?”

秦德威宽慰道:“这次不用跪了!上次我们被人捣乱,没来得及击鼓投书,需要去补上这个环节,所以这次只要敲登闻鼓就行了!”

于是冯行可就跟着秦德威去了长安右门外,敲了登闻鼓后,被值守的锦衣卫官简单问了几句,就按照程序带走送往都察院。

他们也认得冯行可,毕竟前天才来跪过,还闹出了挺大的动静。

另外有两个冯家的仆役也跟着冯行可去了都察院,而秦德威没去,因为并不需要他过去。

都察院那边,左都御史王廷相是自己人,左副都御史毛伯温是夏言的同乡,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然后就是都察院将冯行可申请“代父受死”写成奏疏,送进宫里。

根据历史,过几天大概就会批一个“不许”下来。到了那时,再继续组织冯行可花样卖惨,计划就是这样。

但在此之前,冯家这边暂时就无事了。

目送冯行可一行人离开长安右门,秦德威心里开始琢磨,趁着这几天有闲暇时间,应该去找找徐妙璇。

不过根据上次得到的消息,徐妙璇现在似乎正在被建昌侯张延龄逼亲?

这件事也必须要解决!但秦德威也知道,不可能自己直接去找张延龄。

一是解决不了问题,二是他没这个胆量。

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没胆量,如果贸然上门哔哔,弄不好就是被张延龄打死并毁尸灭迹。

从历史资料来看,张家就是这么草菅人命,不止一个例子可以作证,秀才身份在张家这里保护不了自己。

其实这样没有王法的人家,正是小学生的克星。

所以秦德威琢磨来琢磨去,只能请人出面先和张延龄交涉一下。

他在京城认识的大佬,只有夏言夏师傅和王廷相王总宪,王以旂王师叔在京城不能算大佬。

夏言和王廷相两人之间,虽然与王廷相关系更近,但秦德威选择了夏师傅。

能让张延龄这样人家畏惧的只有皇帝,而夏言在皇帝那里正当红,在皇帝面前能说的上话。

所以秦德威估计,如果夏言开了口,张延龄这样过气国戚至少会卖面子听几句。

当冯行可的身影消失在街口后,秦德威回住处等到傍晚,这会儿夏言大概率从衙署回了家。

然后他说走就走,朝夏言住宅而去。反正现在住西城了,去找大佬们很方便。

此时夏言正在书房,正与几人商议事情,原来今日出了件让朝廷人心浮动的事。

嘉靖皇帝突然下诏,因为近年翰林侍从人少,所以从各部选调官员入翰林院任职,要求方正有才学、众望所归者,令朝臣推举十人进奏。

这道诏书一出,京城官场立刻轰动了。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去翰林院任职有何意义,稍微懂明史的都能理解,前文也简单介绍过。

从名声上说,翰苑词臣是文官系统鄙视链的最顶端,逼格最高,最为清流。

从实际好处来说,有个规矩叫“非翰林不入内阁”,去翰林院镀过金就意味着有了入阁的资历。

翰林院官职放出外地的话,比如七品翰林院编修外放为五品同知,升两品都会被看成贬职。

还有一个好处,翰苑词臣又称为天子的文学侍从,与天子打交道机会比其他官员更多。

所以说,嘉靖皇帝要补十人入翰林,立刻就让官场轰动了,而且这是一件特别非常规的事情。

按照一般规矩,翰林院必须考选才能进去。也就是殿试三鼎甲,以及殿试完毕后,新科进士馆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部门官员调入翰林院的制度,翰苑就是一个不对其他部门开放的高逼格独立圈子。

所以其他部门官员调入翰林院这样的事,都是极其稀少的特命特例。比如当今的首辅张孚敬,曾经被皇帝特命为翰林学士。

明白了这些,就能想象到,今天皇帝突然开了恩典,从部院选拔十人入翰林院,让京师官场多么轰动。

或者叫激动,十个名额,自认有资格的谁不惦记?想扶植党羽的,谁不惦记?

不只夏言家,今天晚上,不知多少处在紧急开小会,只是秦德威这个外地游民完全不知情而已。

却说夏言正在和亲信们议论“十人入翰林”这件事,有个人分析道:

“要说方正、才学、名望,我看弄不好八才子要占据名单了!吾辈想塞人进去,非常困难,除非能把八才子打压了!”

夏言皱了皱眉,这时突然听到仆役禀报说:“有秦德威前来拜见,说是有事相求。”

夏言便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说:“不见!”

面临“十人入翰林”这样的大事,今晚如此关键,哪有空见秦德威这个小角色?

而且夏言还产生了一点额外的不悦,刚和你秦德威认识几天,还没有那么熟吧?

你秦德威连个预约都没有,就这样直接跑过来求帮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你这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还是太不把礼部尚书当回事?

站在夏府大门口的秦德威等了一会儿,就听到仆役回复说:“我家老爷说不见。”

秦德威又抱着希望问了句:“可曾另约时间?”

仆役还是答道:“不曾,我家老爷并没有另外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