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179章

作者:随轻风去

本来不想与秦德威产生联系,这样对大家都好,也最安全,但秦德威这个性格又实在让人不放心。

要不要冒险想个办法,让秦德威滚出京城去,别在京城趟浑水玩?

秦德威并不知道有人产生了让自己滚出京城的念头,但作为一个穿越者真主角,秦德威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乎。

想让自己滚蛋的多了,如果怕这怕那,那还做不做事了?

他现在考虑的是,手里一把帖子,以及又得知了徐妙璇消息,明日该怎么安排?

比较了一番,秦德威将夏言夏师傅排在了第一个。

做出这样选择,真的不是因为夏师傅官位最大,地位最高,最当红,而是因为夏师傅的性格。

从历史资料看,这是一个性格很傲娇的人。

自己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事实上已经晾了夏师傅两三天了,再晾下去怕出事啊。

虽然秦德威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没办法,谁让夏师傅官位大,地位高,又当红呢。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这样无奈。

就算去拜访夏师傅,也必须要想办法化解掉先前的问题,不然傲娇的人心里总会有一点点芥蒂。

秦德威其实挺会揣摩别人情绪的,就是大多时候不屑或者懒得揣摩,比如面对冯老爷时,爱咋地咋地!

所以拿定主意的秦德威在次日时,天不亮就出发了,守在夏师傅家胡同口附近。

一直到天色蒙蒙亮,就看到夏师傅的官轿从家里出来,带着仪从走了。

但秦德威没去管,直到目送夏师傅官轿消失在视野里,才施施然的来到夏宅大门,再次投上名帖拜门。

这次秦德威没有被慢待,有专门负责待客的幕席亲自接待,将秦德威领到了充当临时客厅的穿堂侧屋。

幕席先生很惋惜的说:“秦朋友你只稍稍晚了几步,东主刚刚从家里离开,不然就已经见面了。”

秦德威毫不在意的说:“没关系,我就在这里等着。”

于是秦德威坐在这里,一直等到临近傍晚时分,夏师傅才从外面回来。

待客幕席亲自到仪门外迎接夏师傅,然后禀报说:“那位叫秦德威的南京秀才,已经等了东主一天。”

夏言诧异的说:“一天?”

待客幕席很确定的说:“他清晨就过来等了,然后一直等到现在也没走。”

这才像话!夏师傅满意的点了点头,吩咐道:“带到书房来说话!”

第三百零二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其实秦德威等得挺无聊的,待客先生陪着秦德威手谈一局,结果不到一刻钟,秦德威便大败亏输。

再聊聊历史啊各地土俗啊桃色掌故啊,一个时辰后待客先生又面红耳赤的掩面而去,为什么这个十五岁少年车速如此之快。

然后秦德威只能神游天外放飞思维了,继续琢磨着夏言这个人。

假如以嘉靖十四年、嘉靖二十七年为分水岭,将嘉靖朝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那么夏言差不多就是这个中期的朝堂主角。

如果又有穿越到中前期的同行,以《明朝那些事儿》为指南的话,估计会死得很惨。

虽然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通俗历史读物,但不知为什么,对夏言有点太美化了,对夏言对手张璁(孚敬)又有点太丑化了……

有一说一,虽然秦德威因为冯老爷缘故,暂时准备抱夏言大腿,但真不会认为夏言有《明朝那些事儿》里那么品性完美。

可能是后面有严嵩这个极其恶劣反派的衬托,所以在后人眼里,看着严嵩的前任夏师傅,就像是套上了美颜滤镜。

在夏家蹭过了午饭,晚饭才蹭到一半,秦德威就被领到第二进院的书房了。

夏言今年才五十一,对于一个只差一步入阁的大臣而言,算是很年轻了。

秦德威见过礼后,就根据社交惯例先套关系。

但他和夏言差的太远,同年同乡同门师生故旧之类都扯不上,于是就只能从曾后爹说起了。

秦德威对夏老大人提携曾后爹表示出极大的感激之情,这不就越说越近了吗,然后就站着等待问话。

两人实在不熟,只能按照这样套路来一遍。

在夏言心里,其实最着急想知道的是,你秦德威让冯恩没头没脑写了份供状,接下来到底怎么构思的?

难道真就这样原谅那该死的霍韬,轻易放他回京干吏部侍郎?

若不是霍韬麦祥一案是秦德威亲手鼓捣出来的,夏师傅都有理由怀疑秦德威是个卧底!

但骄傲自负的夏言却又不想表现出这种“技不如人”的着急,他要端着。虽然他还没入阁,但宰辅气度要先拿出来。

那就先聊聊文学吧!

夏言从袖中抽出一份文稿放在桌上,提示秦德威来看,然后说:“你先看,然后替老夫捉刀,唱和一首。”

虽然说在大明朝应酬诗词泛滥成灾、习以为常,所以这种捉刀唱和的事情并不奇怪,但还是让秦德威不禁唏嘘感慨。

要问他什么心情,这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啊!

不跟自己聊聊政坛风云、军国大事,上来让自己当枪手写诗,这真是情何以堪!

你是礼部尚书你说了算!秦诗人按捺住悲凉心情,伸着脖子就先看原作。

看起来是一首春季游园的律诗,平平无奇,或者说水平极其一般般,直白浅显,唯有通顺而已。

打个比方,就类似于起点上《开局厂公是我爹》这种书名。

那就从金手指诗词库里扒一首三流作品,便足以应付过去了。

拿定了主意,秦德威提笔要写,但忽然又意识到不对。

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夏言的文学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能与夏师傅进行文学交游的人,肯定也不会太差啊。

那眼前这首《开局厂公是我爹》档次的春游律诗,又是从哪来的?还值得夏师傅花费力气唱和一首?

所以秦德威又记起来了,历史上夏言当红时,不但会写青词,而且也经常与嘉靖皇帝进行诗词唱和,进行精神上沟通。

雾草!想到这点,秦德威再看桌上的那篇春游律诗,顿时觉得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大巧若拙,返璞归真!

夏言皱了皱眉头,开口道:“冯恩说你有七步之才,但凡指物拟题,提笔立就,莫非言过其实否?”

秦德威又提起笔,头也不抬的答道:“晚生灵思太多,一时不知选哪一种,马上就好,见笑见笑!”

夏言:“……”这是遇到比自己还能吹的了?

秦德威不在犹豫,“刷刷刷”的写完诗稿,然后呈给夏老大人。

夏言抬眼看去,只见得诗云:“斗柄瑶光正向辰,御苑叹游奉北宸。时有微云腾紫气,还因春雨净芳尘。

幽潭碧树迎仙仗,画舸朱栏列近臣。欲识君王同乐意,普天今是太平人。”

夏言大吃一惊,抬头看向秦德威,很有点不可思议。

秦德威这首唱和,一看腔调就是“应制诗”,写给皇帝这种读者看的。

也就是说,秦德威看出了原作是御制诗。

本来夏师傅拿出这首“原作”给秦德威,其实也是一种考验的小心思,没想到被秦德威居然真能看出来。

果然如同冯恩所言,此子的政治嗅觉极其灵敏!

惊叹完毕后,夏言又重新读了一遍秦德威写的这首应制诗,细品之下感觉还真不错。

在“应制诗”这种有固定套路的命题作文里,已经算很好了,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去用。

秦德威在旁边,大着胆子议论说:“进呈御览的应制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

人人都知道,要体现出富丽堂皇、人间富贵的皇家气象,还要有雍容醇雅的华贵感。

但如果用惯常手法,以金玉锦绣等字眼入诗,又显得俗不可耐。

举个例子,宋代晏殊有句云: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穷人家能有这样富贵气象吗?

所以我以为,能于山水园林情景中见气象方为上品。另外还有……”

夏言听着秦德威的讲解,颇有收获,频频点头。

这些拍马屁诗文技术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文字游戏,无关紧要,但对于夏言来说,意义绝对不同。

毕竟在夏师傅这里,诗文是与皇帝进行精神交流(拍马屁)的工具,是他维持政治生命的重要道具。

论起如何用诗文拍皇帝马屁,后世大清经验丰富、天下无双……

拥有这些经验的秦德威随手又写了一首:“簪裾鹄侍彩云端,酾酒临流圣泽宽。碧玉桥头双斾引,绿杨阴里万人看。

西园击楫过瑶岛,北岸扬舲到激湍。惠霭和风偏此日,还知天意与同欢。”

一边指着一边现场教学:“你看,这头两句,云端是高,临流是低,是不是高低错落……”

这样一直说到深夜,夏言意犹未尽。秦德威见好就收,主动提出告辞。

今天简直完美!两个文明一起抓,诗文这个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不比军国大事差啊!

夏言在书房亲手收拾今晚的文稿,然后突然醒悟,找秦德威过来的本意,是为了什么来着?

踏马的,冯恩说的果然没错!如果不留神,就很容易被此子带到沟里去!

第三百零三章 完美的剧本

莫道夜归迟,总有更晚的。

半夜三更,秦德威和两个随从提着夏府灯笼,摸黑穿城,回到了东城三吴会馆。

秦德威忍不住对马二说:“我受够了!明天举大事就算了,过了明天一定要搬到西城!”

其实秦德威也挺奇怪的,为什么夏师傅没向他询计问策?冯老爷写供状捧霍韬之后,未来应该怎么办?

但不问就不问吧,也许夏师傅道行高深,根本不用自己事必躬亲的指点,还是不要交浅言深了!

在三吴会馆大堂,秦德威又看见了东厂佥书司旻,不由得想到了上辈子某些跑客户的社畜。

便很同情的问:“你这么晚还在等?又是被上司催着来劝我的?”

司旻有气无力的问道:“你到底从不从?厂公说了,只要你肯合作,还送你一笔巨财!他日你若功名不遂,可到东厂任职!”

“不从。”秦德威很干脆的回答。

“哦。”司旻懒得多说,起身走人。都这么晚了,社畜早没激情加班了,应付完工作就赶紧回去睡觉。

秦德威也没在意,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