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45章

作者:晴了

“至于太子殿下在骊山如何,咱们这位于詹事半句也不肯透露。”

刘洎满脸难以置信地匆匆前行,一面小声地嘀咕道。

“之前陛下突然宣告,太子殿下足疾痊愈,已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现在突然一下子,太子殿下要献书百万册……”

听到这话张玄素忍不住闷哼了一声冷笑道。

“百万册,哼……老夫看能够有数万册,就已经是天大幸事。”

“我朝自上皇开国以来,宫藏承续前朝,那时候,仅仅剩下了不过十七万卷、册,经这近二十年来的收集整理。”

“也才不过二十余万册,这可是集举国之力,而凭太子远在骊山汤泉宫治疾养病,哪有时间去收罗藏书。”

“指不守是陛下为了太子殿下,才会特地……”

“好了诸位。”杜正伦目光扫过这些同僚,虽然大家对太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那终究是大唐的储君。

“太子殿下足疾尽愈,又还能牵挂天下读书人,这可是好事。”

“诸位对于太子远离中枢,心中有怨,可太子殿下想必是为了治疾才会如此。”

“我等不仅仅是陛下的臣子,亦是太子的臣属,妄议太子,成何体统?!”

杜正伦这番话,令一干犹自生怨而议论纷纷的东宫臣工只能悻悻闭上了嘴,继续疾步前行,朝着朱雀门赶去。

……

李承乾身上穿着的乃是朝服,十里的路途,在他走了差不多四里的时候,在程处弼的苦劝之下。

加之考虑到自己一会还要以饱满的精气神去面对那些臣工以及父皇,李承乾最终在坐到了轮椅上休息。

等到距离朱雀门里许之后,李承乾再一步起身,继续前行。

长安城内,随着从九门进入的车队的移动,亦让长安城中的百姓们汇成了巨大的浪潮。

朝着朱雀门的方向汇聚而来,那嘈杂喧嚣的声浪,早就已经将诵读《三字经》的声音完全给淹没掉。

好在负责宫中以及京城巡警的左、右金吾卫早有准备,已然早早地就派出了大批的精锐之士,将那朱雀门一带设立拒马,列阵阻拦百姓涌入。

即便如此,朱雀大街两旁早就已经挤满了百姓,还有皇宫朱雀门附近也被挤得水泄不通。

男女老幼,便是面容娇好的妇人,此刻也顾不上会不会被吃豆腐,也都三五成群地连袂而至。

小娃娃们做在父亲的肩膀上,或者是被娘亲抱在怀中,纷纷地朝着朱雀大街的方向看去。

无数道目光,不停地扫荡,哪怕是太子殿下一行未至,但是关于太子的各种消息正成为这些喜欢热闹爱好八卦的百姓们口中的热点。

所有的人议论的焦点自然就是这位销声匿迹足有半年的大唐太子殿下。

之前太子殿下因为足疾变成了残疾,不良于行,而且遍访天下名医皆不能治。

传闻那是因为太子殿下德行有问题,惹怒了上天,所导致的后果。

一位来自于外乡的商贩好奇地朝着旁边的长安百姓询问,那位长安城的百姓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道。

“这些话可不是咱们乱传的,这些话,可是朝中的那些达官显贵向陛下弹劾太子的时候说的……”

“而且听说,朝庭里的大官人们,都很喜欢那位尊师重道的魏王殿下,都说魏王殿下比腿瘸了的太子殿下更仁政爱民。”

“真的假的,那位魏王只听说他颇有才名,可怎么就仁政爱民了?”

“我哪知道,大家都这么说呗……”

“来了!太子来了!”随着一声发喊,在朱雀大街到朱雀门之间那聚拢的无数人似乎被有按下了扭头的开关。

无数道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朝着朱雀大街看过去。

哪怕是距离有些远,可他们还是看到了,一只队伍,正朝着朱雀门渐行渐行,而为首是一位一声华丽而又高贵朝服的年轻人,昂首挺胸,大袖翻飞。

他的脚步显得十分矫健,哪里有半分像是残疾的模样,分明就是一位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俊逸年轻人。

身后边,是数百名步伐齐整的披甲精锐,和太子仪仗组成的队伍,当然还有那前前后后足足有数辆大车组成的夸张车队。

而且,为了能够让道路两旁的百姓们能够看得清楚,程处弼还特地将经由明德门进入的运书车队分成了两列。

几乎是紧靠着朱雀大街的道路两边朝前而行,以便于让那些百姓能够看清楚,车上的是书还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

“哇,那些真的都是书,你们快看……”

“居然不是竹简,而是书册,乖乖,这样一车,那就得好几千册吧?”

“那岂不说光这里就足有数万册?”

“不止数万册吧,你们没听说吗,太子殿下要献书一百多万册。”

“那得花多少财帛?一册书怎么也得好几百文钱一百多万册,我的个乖乖……”

“太子殿下过来了,我看到他了!”

第659章 命运在你大步进入长安的那一刻,已然完全改变

随着朱雀门附近的人潮的喧哗声越来越大,简直犹如浪潮般地,震得人心惶惶。

此刻,侍立于朱雀门外的杜正伦等人,呆呆地看着那行走在最前方,意气风发的太子李承乾。

过去的太子殿下,脸上永远只会挂着谦和的笑容,仿佛永远也不会有变化。

哪怕是被臣子当面弹劾,似乎他也能够强忍住不悦唾面自干。

但是现在,行走在朱雀大街之上迎面而来的太子殿下,似乎截然不同。

他整个人仿佛都获得了新生一般,步伐不再拘紧,那飞扬的神采,还有那渐显锋芒的目光,还有那张灿烂的笑脸。

让杜正伦等人半天都没能回过神来。

李承乾也同样在看着对面那些侍立的东宫属臣们,他看到了这些臣子那一张张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嘴脸。

目光有震惊,有惶然,也有狂喜,也有怨愤……不一而足。

李承乾却只有一种情绪,那就是痛快,今日走得很痛快,也笑得很痛快。

看到了这些东宫属臣们那一张张神情复杂的脸庞,他笑得越发的痛快。

我,大唐的太子,国之储君,过去是我,现在还是我,以后,也是我。

“这就是太子……”李承乾听到了被金吾卫拦阻住的百姓中传来的兴奋尖叫声。

此刻,距离朱雀门,已经不足百步的李承乾陡然驻足,左顾右盼一番,然后,朝着周围的百姓们,拱手转了一个圈子。

“草民恭祝太子万福……”一位被太子的举动吃了一惊的小吏声嘶力竭地大声喊道,然后勉强地在人群中跪下。

“恭祝太子万福……”一人,十人,百人,万人,人声如惊涛击岸,轰然作响。

杜正伦等人左右观望,他们看到了拥挤在一起,根本无法计数的人潮,真如浪涌退去一般齐齐削去了一层。

李承乾呆立在当场,看着那无数百姓纷纷拜倒,还有那山呼海啸一般的万福声。

不知不觉间,已然是热泪盈眶,抿了半天嘴,这才用最大的力气,用最大的声音高叫。

“孤,愿诸位万福,愿大唐万福……”

恭祝太子万福之声,从朱雀门处响起,就如同一枚小石子,扔进了大海,却很快,就以这枚小石子落入水面的位置。

开始朝着四面八方掀起了惊涛骇浪,涉及整个长安城,无数的百姓赶来围观的百姓们。

或是兴奋的大声附合,或者是喃喃的低语,声浪激荡在整个长安城上空,越来越响,直令天地变色。

程处弼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那一边抹着眼睛,一边声嘶力竭的挥舞手臂的太子李承乾。

他就像是一只稚虎,正在努力地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努地宣告着他的存在。

他在奋力,想要改变他自己的未来,是的,你的命运,早已经在你重新双足稳稳落地,大步进入长安的那一刻,已然完全改变。

历史上,那个因为足疾缠身,而自报自弃,性恪乖张的叛逆太子,已经不可能再出现。

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等诸多臣工,就那么看着,站在数十步外的太子李承乾。

看着这位肆意张扬,即便泪流满面,却依旧笑容灿烂,意气风发的太子。

张玄素呆愣愣地看那数十步外的李承乾,若不是他的容貌和衣朝都证明着他就是太子李承乾。

张玄素甚至都想要怀疑到底是不是哪里冒出来的假冒人士伪装的。

“这不是我所认识的太子,这半年,到底都发生什么了……”

此刻,九门运送书籍的车辆都尽聚于此,东宫诸率精锐,还有东宫的属官们也都尽聚于此。

还有千多名的儒生、儒童,也都聚拢在此,满脸激动无比地看着那位传闻之中的太子殿下。

他们知道,自己得到的《论语》、《三字经》还有《千字文》,都是这位仁政爱民的太子殿下所赏赐。

他们更清楚,过往那些说太子殿下是瘸子,是残疾,他们不知道真假,也只能是半信半疑。

可现如今,这样的话若是如今再有人敢这么说,肯定要唾那些胡说八道的家伙一脸。

笑起来这么好看,心地那么善良的太子殿下,怎么可能德行有亏。

……

岑文本看着前方,当他意识到了太子没有往前走动的意思,而他们却不能再视若无睹的傻呆呆地立在原地等候。

岑文本轻叹了一口气,朝着左右道。“诸位,还愣着做甚,随本官前往恭迎太子殿下入宫。”

杜正伦点了点头,当先而行,一干东宫属官哪怕是心中不情不愿,此刻,却也不敢在千万双目光的注视之下,有出格之举。

他们只是臣子,太子是他们的君上。

李承乾注意到了一干东宫属官快步行来,从袖中抽出了一块丝帕,仔细地将脸擦干净,就要前行。

“太子殿下……”就听到了身边传来的低唤,愕然扭头,就看到了于志宁坚决而又缓慢地摇头。

李承乾微微颔首,双手环于腹前,静待着那数十名东宫属臣来到了跟前,然后整齐划一地行礼,致意。

朝着他这位大唐的太子殿下,国之储君认真的参拜……

“臣等恭迎殿下,臣等恭贺殿下万福。”

杜正伦看着这位此刻的举止,远比半年前成熟许多的太子殿下,恭敬地道。

“诸位卿家平身……”李承乾微微颔首,展开双臂虚扶。

“臣等奉陛下旨意,恭迎太子殿下入宫。”杜正伦等人起身之后,再次长揖,然后朝着朱雀门的两旁退开。

让出了那条直入朱雀门的大道,此刻,监门位中郎将朝着赵昆恭敬地一礼,目光扫过下方,点头厉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