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444章

作者:晴了

他们看到了那位身穿着繁杂而又极为奢华的袍服,正在数百甲士还有文武的簇拥之下,大步朝着城门而来的年轻人。

“不是说太子殿下伤了足,人已经瘸了。”

“这像瘸的样子吗?”

“恭贺太子殿下足疾尽愈!”此刻,城上城下的那些大唐武贲,再一次高呼出声。

李承乾大步地朝前走着,一开始步伐还显得有些拘紧,甚至紧张得让他感觉自己又快要抽筋了。

可是随着看到了那些围观的百姓正对着自己指指点点,当听到了那些大唐武贲的欢呼声。

李承乾瞬间觉得头皮发麻,整个人反而放松了下来。

“恭贺太子殿下,献书一百三十万册,以馈天下有志之士。”第三声高呼再一次响了起来。

听到了这句话,再一次让那些围观的百姓们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献书一百三十万册……太子殿下这是上哪弄来的?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从道路两旁边,涌出了两三百名穿儒衫,头戴儒巾的年纪从七八岁的小娃娃,到十多岁的少年人。

整齐划地一地朝着李承乾恭敬地一拜。“谢太子殿下赐书之恩……”

反复三遍这样的招呼声之后,然后就看到了那些儒生与儒童们开始在白发长者的指挥之下,汇入了车队中。

然后就听到了孩子们那高亢的嗓音,大声地背诵起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随着他们的齐声背诵,很快,那些精锐的东宫甲士们也开口大声地背诵了起来。

近千人的声音,犹如浪潮一般在长安城明德门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

李承乾听着那些稚嫩的、苍老的,有力的,高亢的声音,他们都在大声而又激动地背诵着《三字经》。

等到通过了明德门,踏上了那宽度达到了五十丈的朱雀街后眼前豁然开朗。

从这里,就已然能够看到了那巍峨而又高大的皇宫建筑群。

此刻,越来越多的百姓,都聚拢到了九门附近,听到了那些大唐将士们呼喊出来的话语。

更看到了那一辆辆满载着书籍的车辆被推入了城门。不少的寒门士子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都纷纷地涌到了街边张望不已,看到那一辆辆满载着书籍的车辆从眼前经过。

亦时不时能够看到,一群群的孩子们,会朝着那只行进的队伍恭敬地行礼,谢过太子殿下赐书之恩。

然后开始汇入队伍之中,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背诵起了《三字经》。

整个长安城,就如同沸水一般,瞬间沸腾开来……

第657章 太子殿下午时整回京,献书百万册

无数人听到了太子回京,足疾尽愈,还要向朝庭献书百多万册,以馈天下寒门士子的消息。

纷纷地闻讯赶往各门,而这其中,风姿俊逸的上官仪正站在人群之中,愣愣地看着隆隆而过的马车。

足足数十辆大车,每一辆车子上,都没有用蓬布掩盖,而是将那些装订成册的书籍垒叠在车上。

看得不少的贫寒士子眼热不已,打探着消息。高大魁梧的任雅相看到了身边有一群儒童和儒生挤了过去。

然后涌入了队伍,开始大声地背诵起那朗朗上口的《三字经》。

忍不住朝着身边那位风姿俊逸的同伴上官仪小声地道。“贤弟,这莫非就是卢国公府的程三郎所著的《三字经》。”

上官仪也瞪大了眼睛,看着这只队伍从眼前路过,一面解释道。

“正是《三字经》,程太常虽说出身武勋之家,但是其人却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其医术几可与古之华佗媲美,最擅开膛剖腹以解病患之疾,而他的诗才,更是一绝……”

“这《三字经》更是极其难得的开蒙奇书,如童谣一般,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却又引经据典……”

听着上官仪言说不停,任雅相搓了搓手。

“真是期待啊,没想到长安居然出了这等文武双全的人物,实乃是朝庭之幸也。”

“看来提前来长安果然没错,居然能够看到这样的大场面,如此一来,嘿嘿……”

上官仪听得此言,不禁一乐,看向身边这位武孔有力的任雅相道。“怎么,莫不是兄台也已经想好了投卷的勋贵之家了?”

“哈,我就知道瞒不过贤弟,正有此意。”

“……没想到兄台居然跟小弟的想法一致。”

“你也要投给卢国公府,这是为何?”

“小弟我长于诗赋,虽然不及程太常多矣,然而像程太常愿意为了辛辛学子,而呕心泣血著出《三字经》。”

“足见其才学德行,所以,小弟焉有不投卢国公府之理。”

两人的交流声,很快就被周围百姓的喧闹声还有大声诵读《三字经》的读书声给淹没掉。

李承乾行走在朱雀大街的中心位置,距离这条路面宽度十分夸张的街道两旁,都各有大概二十五丈的距离。

可即便是这么远的距离,李承乾仍旧能够听到了鼎沸的人声时不时地涌来,钻入耳中。

哪怕是他听不清楚那些人到底在交流着什么,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李承乾都不甚在意。

他此刻只想要继续奋力前行,他要让那些长安城的百姓们亲眼看到。

大唐的太子,已经不再是那个意志消沉,百无聊赖的废物。

他有一双健康的腿,可以大步迈开,可以走,甚至是跑和跳。

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知道,他李承乾有着坚贞不屈的意志,哪怕是受了再多的挫折,他也不会退缩。

周围那高声朗诵的《三字经》,朗朗的读书声,遮挡住了四面八言传来的杂音。

而李承乾,就这样昂着头,挺起胸,大步地前行,他刻意地走出了两翼东宫诸率精锐的护卫。

坦然地站在了最前列,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的身影。

位于朱雀大街边旁的百姓们,此刻他们看到了太子,虽然距离较远。

可是他们还是能够看清楚他身上那套太大冠冕和袍服,看着这位健步如飞的太子殿下。

长安城的百姓们一面诅咒着那些胆敢说太子坏话,说太子腿瘸的坏人,一面大声地吆喝和鼓劲。

程处弼亦步亦趋地跟随在李承乾身侧,他与尉迟宝庆一左一右,拱护着李承乾,警惕地张望着四周。

毕竟太子殿下暴露在毫无遮挡的朱雀大街上,哪怕是事出突然,让别有用心者来不及做什么准备。

但是程处弼还是担心,所以他与尉迟宝庆只敢落后李承乾半步,就是担心意外出现。

“殿下已经走了快三里路了,要不要上车歇息歇息?”程处弼看到了李承乾的额角已然微微见汗开口问道。

“不必,我觉得很好,一点也不累,再走一走吧。”看到李承乾脚步不停的继续前行,程处弼也只能由着他。

也是,自己第二次见到这位大唐太子殿下的时候,就跟终于获得了放风机会的可怜人。

而今他又在骊山汤泉宫足足困了差不多半年的光景,想要浪上一浪,倒也能够理解。

“也好,殿下若是累了,知会臣一声就好。”

……

朝会还在继续,现在,几乎所有人的朝臣都是意识到了,陛下似乎是在等待什么人,正有意地拖延着朝会的时间。

哪怕是一个再小的藩属来使,陛下都会和颜悦色地详细询问半天。

这样的做法,弄得鸿卢寺官员一脸懵逼,亦让那些前来朝贡的诸藩来使,都有些受宠若惊乃致心惊肉跳。

直到这个时候,有宦官快步入殿,有事奏禀,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地喝问何事。

“陛下,太子殿下今日午时整回京,另太子殿下要向朝庭进献书百万余册……”

此言一出,含元殿先是一片死寂,旋及就暴发出了一阵激烈的喧哗之声。

“百万册书?你能确定?!”高士廉这位敦厚长者,此刻声调都走了调,带着了颤音。

一旁的房玄龄也好不到哪去,眼珠子差点鼓出了眼眶。

“这怎么可能?前朝数十载以来,网罗天下书籍卷典,也才不过三十七万余册、卷。

今我大唐藏书最多的崇文馆,也才不过二十四万两千余册、卷……”

“奴婢岂敢胡言,奴婢亲眼所见,那些书籍装载了足有数百车,如今,正通过长安的东、西和南面共九门同入……”

内心同样被深深震撼的长孙无忌扫了一眼不远处,那位脸色突然间变得十分难看的魏王李泰。

也站出了列班,朝着那名前来禀报的宦官喝问道。“那太子殿下现在何处?”

“太子殿下乃是从明德门步行而来,现如今,怕是距离朱雀门最多三四里远。”

“步行……”褚遂良心头一跳,前段时间不是刚说太子的足疾刚愈,需要休养吗?

这才过去了多久,太子居然自己从明德门朝朱雀门走来,这,这也太惊悚了点吧。

第658章 已然沸腾起来的长安城……

李世民立身于含元大殿,双手已然紧握成拳,看到了那些臣工们在听到了一百三十万册书籍之后,激动得不加掩饰的震惊表情。

还有听闻太子殿下从明德门步行而来的消息后,那一张张显得神情各异的脸庞。

宦官的陈述还在继续,他告诉在殿中的诸位臣工还有那些藩属来使。

有不少的私塾的儒童儒生们自发地追随在车队左右。

高声齐诵《三字经》,以贺太子殿下足疾尽愈,更贺太子殿下心怀天下,献百多万册书籍。

“朕的太子,终于回来了……”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很是意气风发地大声道。

这句一语双关的话,令在场的一干朝臣心中微震。

李世民目光如电,扫过了一干臣工之后,大声喝道。“诸卿中,有东宫职者,速往朱雀门,迎太子入宫。”

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等诸多臣工纷纷出列领旨之后,快步离开了含元殿,朝着朱雀门的方向疾步而去。

“太子这半年来,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左春坊之主官左庶子杜正伦疾步而行,忍不住朝着身边的张玄素看过去。

张玄素缓缓地摇了摇头。“这谁知道,太子殿下自往骊山汤泉宫,一去半载。

期间只是让于詹事偶尔回东宫署理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