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63章

作者:晴了

李象这小子,简直就把老程家,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正是因为来得太频繁。

以至于有时候闯了祸,干脆就连滚带爬地蹿到卢国公府来躲避亲爹的捉拿。

另外,这小子虽然比程伯献年长不少,偏偏因为臭味相投,简直可以用难兄难弟方能形容。

经营带着程伯献去闯祸,令李明达这位当娘的甚是头疼。

再有就是程三郎的闺女也长得十分水灵,而且相当聪明,相信日后肯定也是一位不亚其母的大美人。

话说回来,如今太子哥倒是越发地沉稳,治理政务,越加的得心应手,相当丝滑,甚是得到朝臣们的肯定。

还有就是,李明达记住了夫君程三郎的交待,春天一到,就赶紧让娘亲长孙皇后记得外出戴上口罩。

避免再因为春天的各种致敏源让哮喘复发,如今身体颇好。

至于那太上皇李渊,那就更加的不消说了,人虽老,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

甚至还让李明达记得交待程三郎,去年年底寄去的那茄汁沙丁鱼和茄汗小黄鱼相当的美味又开胃。

就是数量太少,让程三郎记得再多搞点,再有就是,程三郎之前送回去的花生米实在是太少,怎么也得整上三五百斤回来,不然很容易吃光。

不过李明达虽然在信中如爷爷的愿叮嘱了程三郎,但是这位慧质兰心的公主殿下又提醒了程三郎。

爷爷很喜欢拿花生米下酒,所以希望夫君莫要听爷爷的,想个理由,少送点给皇爷李渊。

看着娘子李明达还有武媚娘给自己寄来的家书,程三郎的脸上,满满的尽上笑容。

即使前边不远处的李德奖、房二郎与那秦怀道在那里啪啪啪的甩着竹牌,也打扰不到他此刻收到家书的美好心情。

看了二位娘子的家书之后,亲爹的家书,充满着浓烈的程家风格。

信中先是对程三郎在外建功立业,狠狠地夸奖了一番,然后就是希望程三郎少胡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倘若有哪个长辈敢欺负你小子,暂且忍耐,写信给爹,回头爹帮你出头你报复回来云云……

至于娘亲也是絮叨了一通,家长里短的那些关怀,看得程三郎眼眶发热。

缓缓地收到了这些家书,程三郎抬起了头来,不禁有些唏嘘,此刻无比地思念着那个温暖而又温馨的家。

自己出来这一趟,已经太久太久,不过好在,陛下这边也已经做好了决策。

只要搞定了那如今已然军心士气全无,损失惨重的高句丽后,就会班师还朝。

至于那百济,自然会留着对方苟且残喘,反正百济已然四面皆敌的情况下,除了自己抱着自己瑟瑟发抖,再无其他出路。

到了那个时候,大唐想要拿下他,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时间问题。

对于这样的结果,程三郎自然是恨不得举起双手双脚表示完全赞同。

毕竟新罗是大唐的属国,大唐出兵的理由,正是因为新罗被百济和高句丽欺压侵略。

如今一口气就将那百济和高句丽给搞了去,新罗臣民回归故土,大唐还真没有阻止对方的理由,甚至还要帮忙。

大唐乃是天下宗主,公平公正公开,一举一动,天下诸蕃万国都在盯着。

可百济未灭,新罗旧土仍旧被百济所据,这还真亏得当时那高句丽被大唐进攻之时,因为缺粮。

所以与百济相约伐新之时,就约定好,所有新罗粮食尽归于高句丽,而土地人口归于百济。

这导致了大唐占据的只是高句丽旧土,新罗只能继续蹲在那库衣岛望穿秋水。

百济被灭的时间拖延得越久,新罗想要回归半岛搞事情的可能性就越低。

另外就是,虽然元旦已经过去,可是现如今的辽东地区的气温,仍旧维持在零度以下。

但是,逐渐回暖的天气,让所有人都庆幸地松了一口气。

特别是程三郎这位大唐辽东州都督,今年的严冬,整个辽东州百姓还有那二十多万的战俘。

没有一人是因为在严寒的侵袭之下,倒在了饥寒交迫之中。

哪怕是那二十多万战俘,也都是人人一件军大衣,他们的战俘营早就已经升级换代。

全是一水的用空心砖建设起来的房舍,虽然他们只能住在大通铺里边,可至少那也是有铁炉子,有火炕的大通铺。

而且,为了保证所有辽东军民的饮食均衡,去年试种成功,可以地窑中存储的大白菜之外。

还有萝卜,胡萝卜以及南瓜、蕃茄酱、辣椒、花生、土豆、大葱等等让辽东军民在漫长的寒冬里边,保证着良好的荤素搭配。

再加上,程三郎这位不世出的西南菜系天才,根据自己所知晓以及品尝到过的后世东北菜。

亦在辽东推广了许多简单易学,又营养丰富,十分适口的东北菜。

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酸菜白肉等等。

另外就是,如今汉唐商行试销的泡菜,亦是深得一干辽东百姓们的喜爱。

只不过由于辣椒要留种,所以,程三郎这边也只是少量的试制,就是想看看当地百姓是否适口。

总而言之,程三郎的行事风格,在那些不明真相的人眼中看起来似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

但实际上,程三郎自己比谁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再加上自己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者应该说,自己过往的学习和眼界,造就了自己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明白,如何经营好辽东这片沃土。

此刻,王玄策满脸涨红地快步从屋外走了进来。“都督,都督!”

“玄策兄,可是有什么大喜之事?”程三郎笑眯眯地站起了身来,朝着王玄策问道。

“都督,大喜,我们在建安城南试种的一千亩冬小麦,全部都安然地渡过了这个严冬。”

第3029章 准备领军离开辽东的大唐天子……

“如今长势颇为旺盛,按照那些管理这片冬小麦的农官所言。

预计其收获时间,怕是四到五月间,就可收获,与那幽州一带当无太多差别。”

听到了王玄策这番话,就连那几个正在打牌的人也支愣起了耳朵。

程三郎不禁面露喜色,剑眉一扬。

“好好好,那可真是太好了,若是冬小麦能够按时丰收,接下来,那就是轮作玉米或者是花生。”

“辽东居然也能种冬小麦?处弼兄,不会是什么新品种吧?”

那边的房俊亦是满脸错愕地扔掉了手中的烂牌站起了身来。

王玄策朝着房俊解释了一句道。

“回房将军,并非是什么新品种,而是我大唐北方常种的冬小麦。

而且这些麦种,就是从幽州运送过来的到辽东建安种植的。”

李德奖有些不乐意地把手中的好牌撂到了案几下,忍不住好奇问道。

“处弼老弟,明明如今我辽东如今已经有了不少的粮食作物,既有原生的耐寒水稻。

又有那些从殷商大陆弄来的各种粮食作物,为何你还要弄上这冬小麦?”

“德奖兄,这是为了验证辽东之地的农作物的多样性,而且还不光是农作物。

就算是那些家禽和家畜,也是需要进行试验,找到最适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的。”

“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让这片土地留得住人……”

面对着程三郎这番话,王玄策亦是深以为然地颔首不已。

秦怀道忍不住好奇地问了一声。

“既然如此,那为何处弼兄你搞出来的那种大棚菜为何不推广开来?”

“推广?”程三郎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那用的可是玻璃制作的大棚,稍有不慎,坏上几块玻璃,整个大棚的菜就全白种了。”

“而且还得拿人盯着,还得升火,维持住大棚的温度。”

“这也就是陛下呆在这里,我才特地弄出了这么个大棚来,种一些适口的蔬菜,向陛下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我程三郎做不到的事。”

……

说话间,他们已经来到了那位于都督府中后院的那座阳光大棚中。

这其实也是因为老丈人要在辽东过冬,而程三郎为了面对无聊的北方严冬,所以才想着尝试了下,利用玻璃大棚种菜。

而光是建起这座占地不过一百来个平方的阳光大棚,耗费的玻璃,就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数字。

而且程三郎也不敢搞全部是玻璃,只是东西两面以及屋顶为玻璃墙。

一开始程三郎还觉得应该没有问题,等到真正的严冬到来之后。

程三郎不得不这阳光大棚中烧起了铁炉子,利于让这些这些虚弱的反季节蔬菜。

能够在夜晚以及风雪天气中取暖,苟活于辽东的严寒之中。

种的都是一些反季节的小玩意,香菜、小葱、狗肉香、以及生菜,还有那红得喜人的西红市,自然也少不了一口爽脆的黄瓜。

寒冷的冬季,呆在暖坑上,嚼上一条爽脆的黄瓜,甭提有多舒爽。

到了这里,程三郎推开了门,走了进去,打量着这一百来个平方的玻璃大棚,闻着里边那充满着绿色植物的气息,整个人仿佛连灵魂都得到了升华。

“昨天一早我过来瞧着有几个西红柿差不多了,今天反正也没有什么事,干脆整顿好的……”

然后,程三郎径直就朝着那片西红柿田地走去,一面说道,可话音刚落,程三郎的脸色直接就黑了。

下意识一扭头,朝着李德奖、房俊与秦怀道这三个可以自由出入这间阳光大棚的狐朋狗友看去。

“是谁干的?”

看到了程三郎投来的恶狠狠的目光,秦怀道一缩脖子,有些腼腆加害怕地道。

“那个昨日小弟过来溜达,看到那些西红柿怪馋人的,就随便摘了俩。”

“才两个?!”程处弼的声音陡然高了八度。

“好吧,小弟就摘子五六个,还给了俊哥儿两个……”

看到处弼兄那副要吃人的样子,房俊赶紧讨好一笑,硬起头皮劝道。

“哎呀,处弼兄,不就几个西红柿,你犯得着这么瞪眼珠子吗?”

“你们……我怎么说你们才好,知道不知道土豆炖牛肉就得有新鲜西红柿,光用蕃茄酱,根本出不出那种滋味。”

“算了,今日就不想了,再等三五天吧,回头你们想吃,就吃黄瓜,别老打西红柿的主意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