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962章

作者:晴了

脚上穿着的都是厚实的毡靴,脑袋在戴着有护耳的风雪帽。

身上披着那厚实的军大衣,虽然显得笨拙了些,但是至少不至于让值守的将士冻出毛病来。

而这种军大衣,已然成为了辽东一带最热销的衣着用品,穿戴着这种厚实的棉衣,既挡风雪,又能够最大程试的保暖。

甚至有人觉得这玩意哪怕是当成棉被都可以,这的确没毛病,毕竟军大衣棉花镇得十分的充足,份量扎实。

儿童款都重达三斤半到四斤,成人款则是六到八斤之间。

此刻,穿着实厚的军大衣,戴着风雪帽,将自己裹得像头狗熊一般的大唐宰相马周与大唐兵部尚书李道宗进入了宅院之后。

很快就被请进了屋内,将那风雪帽与军大衣解下,又脱去了毡靴和手套之后。

马周与李道宗就觉得自己仿佛边骨头都轻了好几斤,这当然不是错觉。

就他们脱掉的那一身保暖装备,足有十斤出头。

“马卿,道宗,快快过来坐下吧……”李世民将那些书信收了起来,朝着二人招手示意道。

“来来来,快过来暖和暖和……”

“陛下,臣等进了这屋子,浑身上下就感觉暖意洋洋,还真是舒坦。”

“之前臣一直担心这辽东的苦寒,将会让咱们大唐将士吃尽苦头,倒没想到……”

听到了二人之言,李世民哈哈一乐,抚着长须洋洋得意地道。

“说起来,这还得多亏得我那贤婿,这小子可是向老夫打了保票,他会照料好留在辽东的将士们。

肯定能够让将士们在辽东吃得好,睡得香,冻不着。”

“既然这小子有信心,朕自然也会对他有信心,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如此,将士们,还有我大唐百姓们,也才能够安安稳稳的留在这辽东安然地渡过第一个冬天。”

脱掉了衣服之后,轻了至少十斤,感觉自己走路都有点飘飘然的马周缓缓坐下之后点头附和道。

“陛下言之有理,说实话,臣等一开始极力相劝陛下离开辽东,前往登州以避严寒侵袭。”

“幸好陛下执意留于辽东,稳定军心民心,使得我大唐军民安然留居于此……”

马周这话也是实话,大唐天子驻于辽东,不但可以稳定驻扎于此的军心士气。

同时,让那些迁徙至此的大唐百姓们,亦能够安心不少。这等地方,即便苦寒了些。

可是皇帝陛下都能呆得下去,咱们这些小老百姓,难道还能比皇帝陛下更金贵不成?

而且,程三郎这位辽东州都督倒是早早地就做足了准备,兴建的大量房舍,都采用的是空心砖。

据这位贤婿所言,辽东之地冬季气温过度,如果采用那种实心砖,容易使得建筑物内的热量流失过多。

所以,利用质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降噪性能好的空心砖来建房,才是在辽东地区,修建地面建的最优选择。

面对着这位总是能够有自己想法和理由,而且总是能够拿得出真凭实据的程三郎。

李世民表达了对他的支持,而且,那些原本就生活在辽东的百姓们。

也通过切身的体会,觉得现如今的新建筑,比起过去的老房子更加的保温。

而那李道宗,则是在感慨,现如今大唐冬装的升级换代,终于让将士们不用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不自知。

那种绝对可以当成被子来盖的厚实军大衣,还有那种至少塞了两斤棉花的风雪帽绝对是御寒神器,脸上再佩上一副白口罩,直接就将大唐将士的保暖程度,提升了N个级别。

要知道过去,大唐的冬衣都是麻布里边塞上芦花之类的填充物来进行保暖,并且,既没有手套,也没有风雪帽。

导致大唐昔日北征突厥之时,造成了大量的将士冻死冻伤。

而自打汉唐商行开始大规模地向军方提供冬装以来,就很少有将士因为严寒而造成重度冻伤,出现缺胳膊少腿的情况。

第3027章 程三郎给大唐经营苦寒之地打下了样版

就像那位营州都督张俭,更是对这些程三郎所设计的冬装赞口不绝。

毕竟大唐营州就属于是辽东地区,所有边军之中,就以这位营州都督张俭驻孔的地方最靠北,也最寒冷。

也正是有了营州军民的长期的试用,所以,给这些前来征讨高句丽的大唐武贲,提供这些过冬军装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另外就是,由于及时地开采了大量的煤炭,有了物美价谦的煤炭充足供应。

使得军民的采暖也得到了足够的保障,想想过去,为了取暖,每每冬天的时候,辽东的百姓们,烧柴、碳取暖。

哪像现在,每一户人家里,都有免费分发的铁炉子,另外所有的新老房舍,都用上了暖炕。

这玩意,再配上铁炉子,绝对是辽东地区抵御严寒的神器。

闲话不提,马周与李道宗坐在这间屋子里边,不大会的功夫,浑身上下就觉得暖洋洋的,甚是舒服。

李道宗抹了把脸上微微透出来的汗,打量着跟前那只披一件薄衫的李世民不禁乐道。

“还是小程太保会鼓捣,看看这种取暖方式,耗费不多,却也能够在这苦寒之地,如此舒适,让人都怀疑是不是要入夏了。”

“哈哈,是啊……不过这样暖和些也好,穿得单薄,人也轻快不少。只可惜辽东之地。

气温实在太低,不能如在长安洛阳一般,深冬时间煮酒烹茶,观雪赏梅。”

李世民抬手指了指前方,李道宗与马周朝着那个方向看过去,就看到了高度和宽度都约有三尺的玻璃窗户。

透过这窗户,正好能够看到庭院之中的雪景,只可惜,庭院之中只有几株青松,再无其他。

这里的窗户,程三郎为了足够保暖,避免冻坏老丈人,亲自设计了这种双层玻璃的双层窗户。

让老丈人可以欣赏雪景,看外面的热闹,却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寒意的侵袭。

……

一翻轻松谈笑之后,李道宗开始向李世民奏事,陈述了这些日子以来。

以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为首的大唐登州水师,持续地对百济朝廷袭扰作战。

不但俘虏了大量的百济将士,而且还沉重地打击了百济的士气军心。

现如今百济居然采取了壮士断腕般的做法,那就是弃守沿海或者是沿河城镇。

这样的骚操作,让李靖这位大唐名将也甚是蛋疼,偏偏又无可奈何。

毕竟登州水师,强悍在于行动迅速,进退自如,但是缺点就是兵马不多,而且也难以在战舰火炮的掩护范围之外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

再加上现如今已致深冬,百济的几条主要河流也都已经陆续结冰,大唐登州水师也只能暂时收兵,水师主力退往登州。

而在耽罗州(耽罗岛)留下一只偏师警戒巡逻百济沿海。

……

“至于高句丽,先是有高句丽臣工因为高句丽国王高藏膝下有女无子,近支王族,皆没于战乱。

故尔,推荐那权臣渊盖苏文为国主,为渊盖苏文所拒……”

最终,高句丽的国主之位,落到了那高藏的外孙渊安舜身上。而这位本该姓渊的安舜,也顺理成章的更姓为高安舜。”

“臣以为,看似高句丽为保王族之血脉传续而不得已之举。

实则为渊氏为谋高句丽的谋逆之举……”

李世民默默地静听着李道宗与那马周之言,沉吟了良久之后,这才缓缓开口。

“二位爱卿,高句丽自立国以来,常与我中原相争,战乱不断,以致辽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且高句丽依仗地利与严寒,屡屡挑衅中原,其行之恶,犹胜高昌。”

听到了最后那句话,李道宗与马周都下意识地眼皮一跳。

大唐天子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高句丽每每在中原强盛的时候,可能会恭顺一两下。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就像是一只讨厌的吸血蚊子一般恶心。

李世民历数了那高句丽自打建国以来的各种罪状,以及高句丽对中原帝国的态度反复无常。

总而言之,高句丽哪怕是投降,也绝对不能留下这个国家。

而应该照比这辽东州一般,在那鸭绿水以东之地,设计都督府,大唐的都督府。

其实也就是军政一体化的治理方式,类似于后世所形容的军管。

同时,也利于大唐巩固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待大唐牢牢地掌握了这片高句丽旧土之后。

再由北向南,征讨那与高句丽蛇鼠一窝,胆敢灭亡掉大唐藩属国新罗的百济国。

……

穿好了那一身厚装的御寒装备之后,李道宗与马周缓步出屋。

屋外的寒意直接就扑面而来,好在二人身上的御寒装备足够厚实。

二人缓步朝前而行,走出了庭院没多远,马周就听到了身边的李道宗道。

“马相,陛下打的是什么主意,为何拿下这高句丽之后,不一鼓作气,继续讨伐百济,反而要先置都督府,从长计议。”

马周听得此言,下意识地抬手就要薅胡子,然后看了一眼自己那厚实的手套,最终只能悻悻地双手捧于腹前。

“陛下这么做,自然是希望,将那片半岛,尽数纳入我大唐直辖,而不愿再留隐患于我大唐东北。”

“你的意思是……”李道宗双眉一挑,下意识地扭头朝着马周看了过去。

“不是马某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今日,陛下算是第一次表露出了这等心思。”

李道宗这位大唐名将沉吟半晌之后,已然回过了神来。

“也是,忠诚于新罗的那些新罗遗民,多被程三郎那小子使了手段送去了那库衣岛。”

“若是我大唐一鼓而下,直取百济,那些初离故土的新罗君臣,怕是要闹着回到半岛之上。”

“正是此理,陛下不愿意这片土地,再有反复,所以,才会下定决心,先定高句丽。”

“如今这辽东州的热闹与繁华,就足以证明,我大唐想要经营这等苦寒之地,也不是不行。”

“说起来,还是程三郎这小子,给陛下打了个样版,让陛下下定了决心……”

第3028章 老丈人这一手玩的实在是妙……

程三郎穿着单衣,坐在案几跟前,脸上满是浓浓的笑意,欣赏着爱妻从遥远的洛阳寄来的书信。

信中,满满的尽是浓烈的思念,当然,还在大量关于娘子对于亲儿子程伯献的亲昵的吐槽。

只不过,大部份的槽,都是吐在那位皇太孙李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