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851章

作者:晴了

夫君这些大实话,听得长孙皇后只能紧紧地抓紧夫君的大手,想了想,有些犹豫地小声问道。

“夫君,李卫公尚在……”

“李老爱卿,自征讨吐谷浑归朝之后,为盐泽道总管高甑生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之。

虽然朝廷查明了真相,还了李老爱卿一个公道。可是李老爱卿却也心生顾虑了……”

“何况,李老爱卿年过古稀,足疾难行,为夫亦不好再将重责尽委予他。”

夫君二人坐在那文成殿内低声交流着,许久之后,长孙皇后最终眼眶微红地点了点头。

“夫君所言极是,妾身也相信夫君雄才伟略,远胜前朝二帝。”

看着爱妻那副模样,李世民心头亦不好受,轻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背温和地笑道。

“观音婢你就放心好了,莫要忘记了,为夫的福将已在那青州之地跃跃欲试,有他辅佐,为夫定当能尽全功。”

长孙皇后先是微愕,旋及就反应了过来,夫君说的正是那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已之力把整个洛阳城弄得污烟瘴气的处弼贤婿。

她亦不禁两眼一亮,不得不承认,程三郎那小子在军略方面,的确算得上是大唐年轻一辈中的魁首。

想想他在那高原之上,原本夫君的本意,只要那小子去折腾,能够拖住那高原雄主吐蕃,就算是大功一件。

结果呢?他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生生以一已之力,把那原本吐蕃一家独大的高原,生生给搞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并且还活生生地气死了那位被夫君认可为心腹之患的松赞干布父子。

不但化解了夫君全力征讨薛延陀时,最为担忧的大后方,甚至还生生在高原之上开拓了一大片的疆域,让大唐在高原之上站稳了脚跟。

“有李绩与处弼贤婿这一老一少,两位当世名将在青州谋划,为夫已经决定,让他们先援新罗。”

“以他们的本事,牵制高句丽的部份精力,肯定不成问题。”

“如此一来,为夫北征高句丽,亦能轻松不少。”

说到了这,李世民为了宽慰长孙皇后,甚至还半开玩笑地道。

“有了处弼贤婿那只妖蛾子在半岛折腾,说不定,为夫亲率的兵马,未至高句丽,那小子就能把高句丽给折腾得跟那昔日吐蕃一般。”

听得此言,长孙皇后不禁婉尔,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夫君所言极是,妾身也有这样的想法……”

虽然夫妻二人都是在为了宽慰彼此而开着玩笑,可李世民越想,越觉得还真有这样的可能性。

他可是记得很清楚,很早之前,程三郎这小子就开始谋划半岛三国之事。

又请求自己,将那位同样足智多谋,平定了中天竺国的王玄策纳入他的麾下。

听到了夫君李世民聊起程三郎那小子早就开始把目光落在了那高句丽的身上。

夫妻二人的脑海里边,都升起了一个念头,万一那小子真的能够办到……

第2838章 先筹措兵马战舰,视情况解新罗灭国之危……

第二天的朝会,一干文武臣工,再一次集体开口劝阻陛下莫要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一开始还有耐心解释几句,可眼看着这票重臣一个二个振振有词唾沫星子横飞的叽叽歪歪。

心中作恼之后一如昨日般径直拂袖而去,又把一干文武重臣给撂在了当场。

好在今日,李承乾这位太子殿下站了出来,拦住了那些还想要前往文成殿去劝说陛下收回亲征想法的重臣。

房玄龄作为百官之首,来到了李承乾跟前恭敬一礼,语重心长地道。

“太子殿下,陛下已过盛年之期,这是其一,且高句丽乃是中原心腹之患,讨之必要谨慎行事。”

“若遣一大将军讨之,胜亦可彰我大唐天威,就算不胜,亦不损陛下英名……”

“故尔,臣等恭请太子与我等同往文成殿,劝说陛下收回成命,以安社稷。”

看着房玄龄为首的一干文武重臣,李承乾还是心中有些犯虚,可是一想到昨日,母亲跟自己的那番深谈。

李承乾按捺住了退缩的想法,振奋起来。

“房相所言,孤亦觉得有道理。可是孤亦有几问,想要请教房相。”

“不敢,还请太子殿下直言。”

“房相观我大唐如今盛世之昌,与前朝如何?”

此言一出,房玄龄想也不想便大声答道。

“前朝自不能比,陛下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

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大唐能有今日远胜历朝之气象,陛下功莫大焉。前朝如何能与我朝比肩……”

一干文武重臣亦是深以为然,附和不已。

看到了这一幕,李承乾似乎信心更足地开口言道。

“我大唐名将如云,百万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北征薛延陀,西征高昌,南讨吐蕃,天下诸雄无不威服……”

对于大唐国家实力,以及军事实力,李承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都是有理有据,令一干臣工无话可说。

而一直留在那贞观大殿侧门后方的李世民,听到了李承乾在那里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说服着那些文武百官。

脸上不禁浮现出了温暖的笑容,承乾这孩子,越来越有担当和胆略,这样的成长,亦让自己也可以松口气。

但是,高句丽一日不定,大唐,又何以能长治久安。

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显得朕之英明神武,远胜前朝二帝?

也,兴许也算是李世民这位大唐太宗皇帝陛下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天下人明白,虽然他成为大唐第二任天子的手段,或许有黑历史。

但是,只要自己能够用文治武功,让天下人振奋,令大唐煌煌天威,远胜前朝,那么,又还会有谁去计较之前那点黑历史……

……

武德殿内,一干文武重臣尽聚于那一张长宽都近丈许的沙盘跟前,校检兵部尚书李道宗此刻正在这里以于目前半岛三国的局势向一干重臣分析。

经过太子殿下的劝说,加上一干文武重臣也很清楚,陛下已然下定了决心,再难动摇。

自然也不会再继续跟陛下闹别扭,终于再一次回到了君臣齐心的状态,就如何征讨高句丽开始进行全局筹划。

决定先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

命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度;

又以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转运往登州,以备入海。

“传旨青州大都督府,李绩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处弼为平壤道行军副总管。

先筹措兵马战舰,视情况解新罗灭国之危……”

随着一道道的圣谕传达,大唐,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帝国,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她战争机器的强大。

而今李世民最感欣慰地地方在于,由于大唐的政治与军事中心的东迁,使得大唐的战争准备时间变短。

倘若大唐军事中心仍旧以关中为主,关中军事调动所耗费的时间,怕是就会从三个月,变成大半年。

另外,大唐的马种改良计划,进展得相当的顺利,现如今,大量已然成年的大唐良驹已经可以入列,使得大唐铁骑的重装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再加上程三郎那小子搞出来的炮舰,当可令大唐水师战力暴增,让原本只能作为运粮大部队的水师,有了成为大唐征讨高句丽的一只奇兵。

听到了陛下向青州大都督府下达的圣谕,一干武勋重臣的表情都显得有些古怪,纷纷眉来眼去不已。

方才还因为自己亲儿子已成为有份成为了平壤道行军副总管而洋洋得意的程大将军忍不住问道。

“陛下,传谕青州大都督府的圣谕,是不是显得太过含糊不清了点。”

听得此言,李世民转过了头来,看向这位亲家,大巴掌拍了拍程咬金那宽厚的肩膀,小声地问道。

“程卿啊……你觉得你家老三,他是能听别人招呼,老老实实行事的人吗?”

此言一出,程大将军鬼鬼祟祟地转了转眼珠子,有些不太自信地道。

“我家老三一向老实憨厚,应该会听的吧?”

“你觉得我会信?”李世民脸色一黑,翘指大拇指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尖。

“啊,这……”饶是程大将军脸皮厚如城墙拐角再加砖,直面这位不知道被亲儿子坑过多少回的大唐皇帝陛下。

程大将军也只能腼腆一笑,打了个哈哈,正在寻思如何狡辩,就听到了亲家翁开口。

“不妨告诉老程你句实话,他们去青州之时,就已经得了朕之密旨,他们自会斟酌行事。”

听闻此言,程咬金这才转忧为喜。“陛下深谋远虑,老程远远不及矣。”

“行了程卿,朕若亲征高句丽,这大唐帝都,乃至朝野之宁靖,怕是又得交托于卿之手了。”

程咬金面容一肃,大手一拍宽厚的胸膛。“陛下放心,有老程在,洛阳必能安泰。”

“嗯,有程卿你这句话,朕亦安心不少。”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一笑。

有了程咬金坐镇洛阳,柴绍再回关中稳定局面,国内当无忧矣,自己也能够全心地投入到征讨高句丽的战略当中。

第2839章 关于程三郎的绯闻太多太多……

陛下的圣旨,飞速地径直往那青州而来,不过数日光景,便抵达了青州大都督手中。

面对着这一项任命,李恪这位青州大都督甚是羡慕嫉妒恨。

明明自己才是青州大都督,可结果呢,自己居然被安排搞后勤工作,负责对接粮草辎重方面的事务。

而李绩这位长史成为了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绩好歹是大唐名将之中的拔尖者,担当这个也没啥。

可问题是,处弼兄居然成为了平壤道行军副总管,这要是撂在过去,怎么也得是正职在三品的大员才能够担当的位置。

可现在,朝廷居然通过了这一项任命,自己原本还想着继续蹭功劳,结果,原本想象中混吃等死的美好画面业已经破灭。

“我说处弼贤侄,陛下这份圣谕用意颇深啊,看来,很看好你小子……”

李绩这位大总管,打量着跟前眉开眼笑的程三郎,不禁有些羡慕妒忌恨地吐了这么一句槽。

已经落了好处的程处弼倒也不会跟这位长辈起什么口舌之争,毕竟,陛下的这份圣谕,已经给了自己很大的权利。

可以说,自己之前许多的谋划,不论是已经跟陛下私底下沟通好的那些,又或者是许多自己暗戳戳的算计。

都可以凭着便宜行事为理由,在这片辽阔的天地之间,挥毫泼墨。

程处弼朝着李绩这位长辈嘿嘿一乐,凑近了些小怕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