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646章

作者:晴了

“此等宫中辛秘,事涉禁中,汝安敢胡言?!”

“赵公,老朽不敢,老朽只不过尝听人言尔,还请赵公息怒……”

“是啊,赵公息怒,我等老朽,行将就木之人,如今垂垂老矣,所虑者,子孙后辈而已……”

长孙无忌的怒意渐渐地消散,但是那凌厉的目光,仍旧死死地盯着太原王氏的当家主事之人王揆。

心里边,真可谓是惊涛骇浪翻滚,既意外,却也不意外。

这些在朝中势力盘根错结的五姓七宗,能够知晓这些禁中辛秘,所以,长孙无忌并不不意外。

但令长孙无忌意外地在于,他们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

表示他们对自己这位如今跟五姓七宗纠葛渐深的国舅爷的信任?

又或者是他们觉得已经能够钳制住自己这位陛下的密友了不成?

看到长孙无忌阴沉着脸,抚须不言,郑元寿郑重地朝着长孙无忌一礼。

“赵公,我等与赵公相交,绝无半点恶意,倘若赵公不愿,就当今夜,老朽与王度之没有来过便是……”

“倘若郑某与王度之敢泄露今日一言半天,我荥阳郑氏,当……”

“郑老不必如此,无忌愿与郑老相交,就是因为信得过郑老人品秉性。”

长孙无忌砸了砸嘴,表情十分复杂地打量着跟前这两位老者。

……

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古人诚不欺我也。

虽然阻止了那郑元寿,但是长孙无忌接下来又道。

“还请二位直陈来意为好,不然,无忌就只能送客了。”

王揆清了清嗓子,满脸唏嘘感慨地道。

“其实,老朽所忧,便是我那孙女婿,晋王殿下之安危……”

听得此言,长孙无忌失笑着摇了摇头。

“晋王乃陛下与皇后娘娘嫡出,显贵之极,且又素来乖巧孝顺,甚得陛下与娘娘喜爱。

而今又与你太原王氏结成了秦晋之好,哪来的安危之忧?”

“赵公此言,太过敷衍了点吧?”忧心忡忡的王揆苦涩一笑。

“若是晋王殿下,非老朽之孙婿,说起来,老朽兴许还能够轻松一些。”

“可偏偏,有了东莱郡王与李五郎之例在前,而素闻太子不喜世家大族。

私下曾数次与左右言,世家大族才是左右朝堂的痼疾所在……”

“有朝一日,倘若陛下万岁之后,我那孙女及晋王殿下……”

长孙无忌表情平静无波地看着在跟前,一副忧心忡忡模样解释今日前来因由的王揆。

听他讲述起了他那位孙女夫君的满腹烦忧,加上他最疼爱的嫡孙女可是曾经见识过那位程三郎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倘若日后,太子殿下觉得这位嫡出的晋王殿是个威胁,到了那个时候,非但晋王殿下保不住。

怕就算是太原王氏也要受到牵联,而天下世家大族,盘根错结。

以这位太子殿下对于世家大族的敌意,可能只对付晋王,而不顺势收拾世家大族不成?

……

郑元寿与王揆起身离开赵国公府时,长孙无忌立于厅前的阶下,目送着管家将这二位送到了府门外。

抚着长须,打量着那府中闪烁的灯火,立身于此,一直到看到了管家回来禀报,那二位已然登车而去。

长孙无忌轻嗯了一声之后,转身径直朝着书房缓步行去,每一步,都走得那样的沉重甚至还带有一些蹒跚。

回到了书房之后,长孙无忌愣愣地看着案几上的烛火,久久不语。

长孙无忌很清楚那王揆与郑元寿的来意和目的,怕不仅仅只是维持自己那位亲外甥晋王李治的安危那么简单。

重点,还是在那位太子李承乾身上,这位业已经完全地脱离了自己掌握的太子殿下。

倘若他日后登基为帝,他会顾忌自己是他母舅而放过自己吗?

就算是他真的心软,想要放过自己,但问题是,他身边的近臣,又怎么敢让自己继续在这朝堂上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最简单,也是最干脆利落的方式,就像当初陛下处置那些隐太子的心腹一般。

杀一部份,贬一部份,笼络一部份……

而自己,肯定不会在被笼络的那部份人名单里边。

太子最信任的,怕就是那位三番五次求下其一家性命,甚至是救下其前程的程三郎。

而程三郎这小子,绝非善类,偏偏在陛下,在太子眼里,却是极其难得,并且十分好用的肱股之臣。

“来人,去唤管家来一趟……”长孙无忌枯坐了足足两刻钟之后,这才缓缓开口。

一直静静立身于书房门外的心腹答应了一声之后,便快步而去。

而长孙无忌,则抄起了一支紫毫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时而又涂抹掉,如此反复不已。

直到那位管家来到了书房之后,长孙无忌将那两张涂改得面目全非的张纸,凑到了灯火前,由着纸张燃起……

火光,将长孙无忌的脸色,映照得忽明忽暗。

第2505章 雉奴,你可是遇上了什么为难之事?

“德芳兄(郑元寿字),依你之见,那赵公可愿意与我等联手?”

马车之中,王揆抚着长须,朝着那已然心力憔悴,正在闭目养神的郑元寿问道。

“这可说不好,咱们这位赵国公,一向深藏不露,这些年来,一直都看似低调。”

“可实际你,你我都应该知晓,当年魏王殿下,这位可是在背后出了不少的力。”

“还不就是因为咱们那位太子殿下,不乐意受其挟制,惹恼了这位掌控欲极强的赵国公。”

“而且老夫笃定,太子肯定知晓。不然,何以这些年来,与这位国舅爷一直都保持着不远不远的距离。”

“而赵国公自打那魏王失宠,降为东莱郡王之后,便已然将目光落在了你那孙女婿身上。”

“想来,赵国公对那太子走上那个位置,也是很不甘愿的,只不过,赵国公行事向来求稳,最喜欢借势而为。”

郑元寿眯着两眼,慢悠悠地分析道,作为一位历时两朝为官的老司机。

能得到两代天子的重用,并且还被当今陛下赞喻为大唐的苏武,张骞。足见其机敏、谋略。

那王揆听得频频颔首,眼珠子转了半天,内心已然有了决断。

“多谢德芳兄为某解惑,看来,此事,需要咱们先动起来。”

“不错,老夫也是这般想法……”

郑元寿坐直了身躯,凑近到了王揆耳边,开始小声地叮嘱起来。

马车,继续晃晃悠悠地前行,周围的那些王、郑二人的亲随与护卫们警惕地张望着周围,似乎生怕二人的交谈,传出车外一般。

……

太子殿下回到了洛阳,归位于东宫,对于洛阳百姓而言,也就只是热闹热闹。

但是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则代表着从长安迁都洛阳的工作,已然告一段落。

关中之地,对于大唐而言,仍旧是十分重要的地区,既是财税的重地,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不过,随着迁都大计开始,到太子殿下来到洛阳。

长安,或者说整个关中的人口,正在向着洛阳地区一直保持着流动态势。

光是那些与达官勋贵有关联的百姓与各行各业人口数目,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目。

光是从大唐天子下令迁都,开始启动之后的三个月后,长安城的人口数目,直接就减少了五分之一。

至太子殿下归位于洛阳,长安的人口数目,已然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左右。

让原本显得过于拥挤的长安城,似乎也能喘上一口气。

再加上,诸牧监的迁出,大规模的马匹迁徙出,亦减少了对于关中植被的规模化破坏。

更令人讶然的在于,也不知道是老天爷给面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关中今年遭遇的灾害,是前面五年平均数的一半左右,而且随着大规模的人口牲畜的流出。

今年的关中,关中各州县中,预计能够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能够留下一定的余粮进入官仓。

剩下的地方,需要朝廷调拔的粮食,只占到了往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

而大唐在去岁,向关中输送了一百万石的粮食,去岁末尚结余七十万石。

今年入冬以后,仍旧还有近四十万石留存,再加上地方上官仓的余粮增长了近十五万石。

一来一去,已然渐渐地接近于持平。这个消息,对于大唐朝廷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喜之事。

而原本还有一些对于迁都尚有疑虑和报怨的杂音,也都被这利好消息给统统淹没掉。

要知道,就在大唐北征薛延陀当年,共计耗用人力十五万,征调船只近千,共向关中运粮三百万石。

为了运送这么多的粮食,光是折损的牛马,就以千数计,更别提一路的损耗,更是触目惊心。

而随着陛下与文武百官不再进入关中之后,向关中输送的粮食直接腰斩式地下降。

而今年,更是因为关中尚有数十万石余粮,加之关中遭灾渐少,并没有输粮入关中。

能够生活在富足,而又交通水运都极其便利的河洛之地,以此为政治中心。

这里,也更利于大唐统御天下,而且交通十分便利,也很利于大唐精锐机动。

总而言之,从地理环境,以及从朝廷的财赋支出等层面而言,迁都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

“……这也就是说,等到明年,春夏之交,我们就大致可以确定,是否再需要向关中输粮。”

随着马周此言定论,李世民亦是心情十分愉悦地抚着颔首而言。

而太子李承乾,此刻就恭敬地坐在一旁,听着父皇在这里与重臣们商议政务。

时不时,父皇还会询问一下自己的意见,这让太子李承乾有些诚惶诚恐,但又有着极大的受重视感。

毕竟,自己一家几口人,被撂在那长安那么长的时间,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坐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