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我大汉魅魔,开局就造反 第446章

作者:不行摆大锤

  美其名曰,要借用东夷城的港口,向着海外进发,顺带实行皇帝的推恩令。

  “混蛋,混蛋!”

  “朝中大臣尽是我子侄,哪怕皇帝也是黄口小儿,现在如此猜忌我,是觉得我要谋反吗?”

  六十多岁的吴王刘交,气喘吁吁,在大殿中乱砸东西。

  王国大臣,子嗣,妾室瑟瑟发抖,不敢吱声。

  要是刘交不想当皇帝,这是不可能,他可是高皇帝之孙,也是依靠自己才能。

  硬生生让父王刘肥废长立幼,坐上了吴王之位。

  但是如今汉朝政治清明,历代执政帝王都是明君,国库充盈,也就是攻打草原用了一些。

  刘交又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以东夷城之力和整个汉朝对碰,那就是以卵击石。

  所以他一直在等待。

  结果等到了大汉五十万大军,三十多位军功贵族,几百名功勋子弟借道港口。

  这本来也没什么。

  可问题是皇帝想要将他的孩子都立为诸侯王。

  刘交目光扫视过去了,除了世子刘能面露愤慨,其他十几个孩子都窃喜不已。

  此时,刘交只恨自己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儿子,害怕后代出现无能之君。

  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寡欲尽起国内大军,问罪皇帝,你等如何?”

  刘交好不容易将自己怒火平息下去,扫视着众臣,诸多王子。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大臣,王子满嘴答应,跃跃欲试。

  刘交狐疑地望了这群人一眼。

  平日里勾心斗角的臣子,现在怎么一条心了?

  这不是这群人的画风啊!

  第二天,刘交从王塌上被绑了起来了,连同世子刘能一起。

  跪在东夷城外,吹着寒风,等待汉朝大军来临。

  几名为首王子,大臣交头接耳,丝毫没有羞愧之色。

  “为人臣,为人子不为主君效忠,你们算什么东西!”

  刘交算是明白手底下人什么想法,当即破口大骂起来。

  没想到为首大臣轻蔑一笑。

  “我等都是汉臣,效忠陛下理所当然。至于为父,皇室乃是嫡子,天下宗亲的大宗。”

  “我们不过是拨乱反正罢了!”

  这理直气壮的话,让刘交说不出话来,差点气得一命呜呼。

  霍去病看到吴王刘交,尤其是衣衫不整,头发散乱的浪费样子,嗤笑一声。

  “都说吴王颇有贤名,其实也不过利益熏心之辈罢了,押送到京都,等候陛下发落。”

  汉朝大军看都不看造反失败的吴王父子,直接起程,靠着蒸汽铁船,兵发海外。

  有些刘彻粗步绘制的地步,大军驻扎海外之地,也不至于一头雾水。

  刘彻在皇宫里批阅奏章,允许商人在汉朝修路搭桥,至于代价,也就是五年的过路费而已。

  刘交造反失败的消息,传递到刘彻耳中。

  刘彻也对此不屑一顾,甚至有些怒其不争。

  “造反就造反,还恨不得整个封地的人知道,白活了一大把岁数了。”

  皇后卫氏端着汤药赶来,听到刘彻这句话,有些迟疑。

  “那陛下,吴王父子该如何处理呢?”

  刘彻怔了怔,按照律法,当然是造反当诛。

  不过吴王可是他的叔叔,如今大汉大半兵力在海外,还是得要顾忌一下天下舆论。

  “贬为布衣,赐予他们几十亩土地,在京都附近耕作。”

  “至于此次有功的吴王王子,赐予王爵之位,臣子赐予侯爵之位。”

  “二十万多万户的吴国东夷城,到了今天也可以除国了。”

  严厉,冰冷,再加上温情手段,这就是刘彻的执政理念。

  有功就赏,无功就罚。

  大汉自有法度,臣子与其每天惴惴不安,讨他欢心,还不如像霍去病一样,靠着能力赢得刘彻尊重。

  皇后卫氏微微点头,吩咐宦官将这件事安排下去。

  大汉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命在身,到现在王朝已经快要百年了,硬是没有一个昏君出现。

  哪怕是景皇帝,在民间也光有声誉,也就大肆破坏政治潜规则,让军功贵族离心离德。

  其他的,景皇帝做的也相当不错。

  刘彻抿了一口汤药,目光望着皇后卫氏,柔情了许多。

  卫皇后面容微红。

  刘彻执政这么六七年了,结果没有子嗣,宗亲心思异动。

  “今天一定可以!”

  刘彻哈哈大笑,一把将卫氏抱起,向着寝宫走去。

  至于吴王父子,年纪颇大,不曾学过农耕,可能会在京都饿死。

  这一点就不在刘彻的考虑之中,要是听到了,可能还会怒斥。

  造反,治国,笼络人心,这些东西都不行,种地也不行。

  活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死了算了。

第422章 ,此乃亡国之法,但不可不用!

  五年后,五十万大军陆陆续续回来完毕,几乎将汉朝周围所有岛屿,半岛囊括其版图。

  随之而来的,更是数以万计的土著奴隶,押送进汉朝,经过阉割之后,送入工厂,耕地之中。

  惟利是图的商人,发现其中的商机,自告奋勇,随着军队治理海外之地,几乎是裂土为王。

  满朝文武无不称赞刘彻的英明神武,

  看着工业体系,火器,蒸汽铁船,汉朝大军无往不利。

  刘彻脸上浮现出浓郁的笑容。

  大汉在他手中,开启了另一个盛世。

  谁说动用军队就是穷兵黩武,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汉人看谁都是未开化的土著。

  至于民间,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应当以和为贵。

  刘彻很尊敬这些学子,亲自下令在城外划出一片土地,让这些学子亲自劳作几年。

  希望他们的本事和嘴巴一样硬。

  军工体系在高皇帝时期,显露苗头,在武皇帝刘彻手中,走到了强盛。

  大汉军队征服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数以千计的士卒成为拥有封地的军功贵族。

  只是今天,刘彻眉头微微皱起。

  杨戬那家伙说的没错,叛乱果然还是发生了。

  大汉附近的岛屿还好,靠着近,能随意镇压叛乱。

  可还有好几处,疆域不下于大汉的领土,在土著贵族的煽动下,土著靠着地形优势,跟汉军玩起了躲猫猫。

  奏章上,已经有好几千名汉军没有死在覆灭土著王国的征战上,反而死在了悄无声息的暗杀。

  范仲淹神色沉稳,坐在刘彻旁边。

  他们两人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汉军进入海外之地,就没想着好好建设,抢夺人口,粮食,金银,矿产。

  在蛮夷之邦当个土皇帝,醉生梦死固然很舒服,但是哪里有中原繁华。

  “首辅,你觉得这种情况,朕应该怎么办呢?”

  刘彻轻轻摩挲着奏章,眼神有些飘忽不定起来。

  “以夷治夷,广封宗亲诸侯王前往海外,迁移军功贵族封地。”

  范仲淹语气平静,不紧不慢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条还好,第二条,第三条几乎是得罪国内一大片权贵。

  稍微不注意,刘彻可能遇到人生中第二次军功贵族回忆弹劾。

  刘彻笑了笑,注视着这位陪伴自己十多年的首辅,语气琢磨不透。

  “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首辅大人,你应该明白这是亡国之法!我大汉千百年基业,可能因为你的建议陷入覆灭。”

  范仲淹听出来刘彻对自己建议的不满,脸色没有什么变化,他一直都是这样,有一说一。

  还好大汉内阁首辅有着丞相之位,君臣之间相见也要行礼,不能随意罢免。

  否则以范仲淹的性格,恐怕直接就被刘彻罢免了。

  “那陛下想要如何呢,对汉人一视同仁,实行王道,还要将工业体系送给土著?”

  “这断然不可!”

  刘彻想也没想,直接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