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卫青,我想打匈奴 第131章

作者:豆蔻

卫青明白了,合着曹英来太学院都快一个月,还没闹明白太学院的这些人族学子们,到底是个什么立场?

好吧,卫青以前也没闹明白。

但今天看完刘彻给自己的那卷玉简,卫青已经大致把人族学子们的立场,梳理的差不多了。

他干脆停下修炼,打算给曹英分析分析现在的情况:为什么中立摇摆的军团,会投靠匈奴蛮族,站在我们汉军团对立面?

哪怕没有站在对立面,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反对我们汉军团的态度来?

难道说我们汉军团崛起后,那些中立的人族学子们会觉得,他们未来的日子,还不如给匈奴蛮族当狗?

怎么可能,这些人都不是傻子,他们清楚的很。

倘若汉军团彻底将匈奴蛮族打压下去,那么他们其实是受益的一方。

在分析这些学子之前,咱们要先明白一件事,在咱们出现之前,人族和匈奴蛮族能在太学院分庭抗礼是什么时候?

恐怕得追述到周亚夫时期,甚至说周亚夫时期,也仅仅是能分庭抗礼,并非说能压制住匈奴蛮族。

也就是说从匈奴蛮族进入太学院,对于太学院的学子们来说,人族学子从始至终都处于劣势地位。

一代人两代人,两百年过去了。

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太学院里面,人族学子比不过匈奴蛮族。

当然这是现实,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好否认的。

没必要骗自己,认清楚现实,才方便解决问题。

明明没那个能力,还是整天吹来吹去,除了给人徒增笑柄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简单总结一下,也就是人族从始至终都没能打败过匈奴蛮族。

起初人族中的天才们振臂一呼,太学院里所有的人族学子同仇敌忾,愿意对抗如日中天匈奴蛮族。

结果他们失败了...

然后又一拨人振臂一呼,这次恐怕就只有一半的人族学子响应,剩下的一般开始旁观。

结果又失败了...

第三次响应的人只会更少,然后第四次,第五次...

直到现在你觉得还有多少人族学子,愿意做出头鸟?”

曹英大概相通了,他是平阳侯,哪怕卫青真输的惨不忍睹,他曹英依旧可以继续做他的平阳侯。

甚至说像刘彻、陈阿娇、义妁这种,败了也就败了,自然会有人庇护他们。

但像刘备这种,如果被打下去,轻则被逐出太学院,重则直接连累家人。

可以说他们被打破了胆,也可以说对卫青没有信心。

总之,在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大多数的学子们,只会选择按兵不动。

了解这些人族的心态,曹英揣摩片刻说:“你的意思是说,现在这群人族学子们,根本不考虑谁对谁错,他们谁赢帮谁?”

卫青点点头,但又摇头道:“道理差不多是这个道理,但现实很复杂,不是三言两句就能归纳完全的。

像太学院的学子很多,成分也很复杂。

有像我这样出生边塞苦地,见多了匈奴蛮族残暴不仁的。

有像你这样出身高贵,胸怀热血,想要带领人族反抗匈奴蛮族的。

有许多出生相对一般,他们在家乡耀武扬威,来到太学院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的,这种其实占据主流。

还有有从祖辈父辈们甚至更早开始,就跟匈奴蛮族走的特别近,天生就对匈奴蛮族有好感的,比如赫犊未过门的妻子韩筽。

这还只是人族,来自异族小界的学子成分更加复杂。

那么基于在太学院里面,人族目前不是匈奴蛮族的对手,咱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

首先是从祖辈们开始,就和匈奴蛮族关系不错的,或者有合作关系的。

这些人表面上是匈奴蛮族的盟友,实际上不过是匈奴蛮族的走狗。

为了得到匈奴蛮族的认可,也为了为了确保自己行为的合理性,一定会无比坚定的维持匈奴蛮族和人族的友谊,同时也要维持匈奴蛮族在太学院的地位。

因为一旦匈奴蛮族垮台了,那么他们必然会被清算。

哪怕他们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曲线救国,并没有任何私心在里面。

你也可以把这群人定义为汉奸。

这群人,打死活该。

然后是第二种人,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出身一般,原本还算是个勋贵,在家乡耀武扬威,结果到了太学院发现自己谁都得罪不起,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但他们还有一颗人上人的心,想着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不如找个大腿抱抱。

太学院里面地位最高的是谁?

自然是匈奴蛮族,所以他们便做了匈奴蛮族的狗腿子。

这群人你也可以定义为汉奸,但不是不能争取,因为他们想要的是能继续耀武扬威。

对他们来说,投靠匈奴蛮族,还是投靠人族都没问题,前提是自己的地位能够得到保障。

这种人往往都有点能力,是有收买价值的,毕竟如果是纯废物的话,匈奴蛮族也看不上。

不过这种人,你也别指望他们能有什么忠诚,无非就是谁喂得骨头香,谁给的肉多,他们便听谁的。

所以哪怕是拉拢过来,也得有所防备,不能说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群人,不配。”

第二十七章:太学院调查报告(下)

卫青说道这里时,曹英脑海中立刻蹦出来一个名字。

徐友刀!

徐友刀这个家伙能力不用说,曹英这段时间跟他打过几次交道,发现此人的业务能力极强。

但卫青一直说,这种人用用可以,但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现在想想确实,徐友刀为什么突然格外卖力的讨好卫青?

无外乎是想给自己准备条退路。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不忠诚不代表背叛,但可能会背叛,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利益。

卫青见曹英理解了,继续往下分析说:“第三种人他们出生一般,胆子也不大,在进入太学院之后不久,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这样的学子其实最多。

他们没有什么立场,随风摇摆,正如你说的那样,谁赢他们帮谁。

但这种人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学子可能是没有人脉关系,也可能是放不下心里那点自尊,他们并没有投靠匈奴蛮族。

并且在自己小圈子里面混得还不错,这种人必须要维持他们在小圈子里的威严。

如果匈奴蛮族欺辱他们,他们只能咬牙切齿的忍受。

但如果是新来的人,碰触到他们的利益,这群人会直接化作护食的疯狗,表现出一副跟你鱼死网破的架势来。

因为不这样的话,他们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威严会直接扫地,这样会直接影响在小圈子里的地位。

这样的人,既有底层学子的软弱性,也希望能保持自己曾拥有过的特殊地位。

这群人也是可以争取的,但你必须把他们打服、打趴下,打的他们在匈奴蛮族和人族之间做出选择。

他们跟之前就给匈奴蛮族做狗的那些人不同,他们或者是有底线,或者是因为能力、人脉关系不足,总之这群人一但做出选择,必然会坚定不移的站在某一边。

别看他们在太学院的地位不怎么高,所在的圈子也不大,其实这群人其实很有影响力的。

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乡村的三老、乡贤之类的,只要你能拉拢他们,他们就能再带着一群人投靠你。

至于那些真随波逐流、逆来顺受,他们或许今天看到有人骂咱们汉军团就跟着骂两句,明天看到咱们汉军团把匈奴蛮族打的满地找牙,又会跟着欢呼雀跃。

但也仅此而已了,他们是不会轻易站队的,除非真是日子混不下去,或者说被欺辱到了一定的程度,不然你想靠什么种族大义绑架他们?还是算了,省点力气,也给自己留几分好心情。

你看秦末时期,农民起义的时候,最先响应的那批底层的老百姓们,有几个不是被逼到绝路才起义的?

只有等到了大势所趋之下,他们才会被裹挟着,加入反抗的浪潮当中。

我这样说虽然有点恨铁不成钢,但并不是指责这群人,毕竟哪怕他们在太学院日子过的不怎么样,但在家乡也算是勋贵了。

你让他们因为三言两语,就冒着家族遭受牵连的风险,跟着咱们干,显然是不现实的。

去掉上面说的这些人,也就是有意愿站在咱们这边的学子了。

比如像你曹英,像李敢这些人。

你们的出身确保了你们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你们的长辈们,也是一直跟匈奴蛮族对着干。

所以像你们这些人加支持汉军团,也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最多的也就是不服气,认为汉军团实力不足,没有资格成为太学院中,人族学子们的领袖。

所以这些人是我们的盟友,或者说潜在盟友。

因为我们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只要汉军团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来,就愿意跟我们站在同一条战线,拼一把。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一种就是他们的家室相较而言比较没落,但是祖上还在,而且很强。

并且说祖上一直都是跟匈奴蛮族有矛盾,也就是像曹操、刘备这样的人。

这群人容易拉拢,他们渴望得到主家的认可,并希望借此机会回归主家。

但又不能平白无故的去冒险,所以主家只需要给予足够的保障,往往就能顺利招揽过来。

第二种嘛...也就是太学院的天才们了,比如妃儿,比如赵云,又比如许多学派送到太学院来的天才们。

这些人成分比较复杂,需要进行详细的交流之后,才能判断该怎么应对。

最后一种,就是出身高贵,既不会受到匈奴蛮族欺辱,也不愿意参与这场争斗中,只希望能明哲保身。

总之太学院人族的学子,你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一个划分。

然后再考虑该如何解决当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