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6章

作者:张九文

  “非也,应公不欠我二人的人情,应该是欠太子殿下一个人情,这些事都是太子殿下安排的。”

  武士彟闻言神色又多了几分气馁。

  “杜荷杜公子在泾阳有开设作坊,若应公真想要还这个人情,不如与下官走一趟泾阳?”

  话里话外,武士彟心里都清楚了,也不知当朝的东宫太子究竟是何许人也。

  如今朝野传闻东宫太子为人谦逊有礼,而且重民生农桑,还能让吐谷浑的可汗名正言顺地去死。

  但东宫太子是有秘密的,这个秘密就在眼前,等着自己去泾阳看清楚这个秘密。

  武士彟答应了要求,明日就应约去泾阳看看。

  走出应公家的院子,在朱雀大街上走了一段路。

  上官仪终于打破了沉默,道:“许侍郎很适合做说客。”

  “老夫当个县丞真是屈才。”

  两人的脸上终于又有了笑容。

  本来,来长安时上官仪一路上絮絮叨叨,听得很烦。

  现在他也不念叨了。

  因两人都觉得眼前的道路充满了光芒。

  有时候确实受不了上官仪这人的念叨,他很烦,烦起来像是有十万大军在耳边念经。

  就算是如此,许敬宗从来没有想过与他割袍断义。

  在大唐,在大唐的人看来,朋友之情是很重要的,重要到可以交付身家性命。

  所以不管上官仪这人有多少坏毛病,一旦结交就不能散伙,危难之时要出手相助。

  李承乾得到许敬宗的回复是在第二天,许敬宗带着武士彟去了泾阳。

  至于应公会不会帮助泾阳经营作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许敬宗要是连这个人都留不住,那他还真不如就去坎儿井边上浇地种田算了。

  一直到了第五天,泾阳又来了回信,武士彟答应用并州的人脉,帮助杜荷的作坊贩卖椅子与肥皂。

  李承乾坐在东宫喝着茶水,很满意这个结果。

  武士彟是一个善终的老臣之一。

  贞观一朝的老臣很多都是善终的,至少在史书上是这样的,不论是武将或者是文臣,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受到皇帝的清算。

  因当年各路反王揭竿而起,各路英雄豪杰名噪一时。

  那时候大家混迹在一起哪有什么君臣关系,结交的都是豪杰义士。

  放眼天下,武德年间且不说了,直到现在坊间的游侠风气依旧很重,一诺重千金。

  人们普遍将情义看得很重,如李绩一诺千里归长安,如秦琼血战黎阳。

  皇帝是不喜欢有太多的游侠的,皇帝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耕种田地,为社稷添砖加瓦。

  正如武士彟,李绩,李靖,秦琼等等这样的人。

  情义二字对唐人来说格外重要。

  现在的东宫所有的,一个说客,一个主簿,还有一个不良人,再有一个钱袋子。

  如今多了一个应公,算是新任经理?

  大抵上,泾阳的班子算是成了。

  只不过这个班子怎么看,都显得小家子气。

  “孤终究做的只是一个小作坊。”李承乾蹙眉,揣着手坐在桌前。

  听到殿下的低语,宁儿抱着一叠换洗好的衣服,好奇道:“殿下还要再建设作坊吗?”

  李承乾苦恼道:“没什么,只不过是觉得自己很没出息。”

  “殿下何出此言?”

  要知道现在满朝文武皆知太子殿下监理朝政颇有成效。

  “孤是东宫太子,照理说应该经营更大的摊子才对,说出去被人笑话。”

  叹息一声,李承乾气馁道:“也难怪皇叔总是笑话孤,真是该被笑话的,东宫太子应该有更大的事业。”

  整个东宫也只有宁儿能够听懂殿下的牢骚。

  宁儿将换洗衣裳都放入一个箱子中,换季要入冬了,要将入冬时穿的衣裳拿出来。

  她拿起一件端详,又觉得这件衣裳殿下已穿不下了,太子殿下才十五岁,就算是来年也才十六岁了。

  男孩在这个年纪,还能继续拔高的,去年的衣裳多半都穿不下了。

  光是今年,殿下就长高许多。

  心中盘算着,她接着道:“殿下只要做好大唐的太子,奴婢以为这就是最大的事业了。”

  大事业是什么?比如说用一年时间拿出活字印刷术,用两年时间将大唐的书籍数量翻十倍。

  再用三年时间大兴科举,彻底让中原的读书人翻一百倍。

  培养人才,继续用五年炼铁,造出会转的铁轮子?

  那才是让大唐光芒照耀世界的大事业。

  所以历代前贤无限拔高的精神境界,到底是在物质基础面前,啥也不是。

  李承乾目光放空地看着东宫外的蓝天,眼看天气就要入冬了。

  天可汗还在骊山打猎,他是不是都快忘了他是皇帝,长安城的所有臣民都在等着这个皇帝回来。

  正是长个子的时候,李承乾饭后就想要午睡,睡梦中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父皇成了一个野人,在山中茹毛饮血,都已不知道怎么说人话了。

  噩梦醒来的时候,东宫还是很宁静。

  额头还有些细汗,多半是这个暖炉太热了,把自己热出汗来。

  李丽质与母后正在东宫后殿的菜园子散步。

  李承乾往嘴里灌了几口凉水,便穿好外衣来到母后身侧行礼。

  长孙皇后看着长出来的菜叶子道:“近来宫里的人总是抱怨本宫不吃她们做的饭食,一个个都想要以死谢罪了。”

  李承乾眉头一跳。

  还未开口,一旁的妹妹李丽质便捂着嘴笑个不停。

  长孙皇后又道:“还不是这个丫头每天都给本宫送东宫的饭食,宫里那些人就会想是本宫觉得她们的饭食不好吃了,还是嫌弃她们了。”

  “昨夜,就有几个跪在立政殿前请本宫赐罪给她们。”

  李承乾低声道:“那之后呢?”

  “她们也没犯错,丽质就让她们出宫了,往后在外给她们良人的身份,可自此立政殿没人做饭了。”

  李承乾低头看去,这个妹妹还很骄傲,她会替母后拿主意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以后母后的饭食都在东宫,用不着她们。”

  李丽质抱着母后的手臂道:“她们做的饭食太过粗野了,东宫的好吃又精细。”

  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身边,长孙皇后也不好拒绝,笑着道:“你们的孝心母后还能拒绝不成?”

  李丽质咧嘴笑得开心。

第五十八章 事必躬亲的太子

  往后立政殿的饭食都是东宫包揽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宁儿给小福多派几个人手,往后多教教。

  东宫的主厨小福隐约已经有了气势,这种气势多是在她炸毛般的性格中锻炼出来的。

  但凡宫里有人说她闲话,她都会炸毛。

  其实小福那丫头就脸蛋圆了一些,看起来会给人一种胖乎乎的感觉,近来又胖了一些便会被取笑是不是在厨房吃得多了,真要说胖,那也只是有些微胖,还挺健康的。

  本来就是和丽质一般大的年纪,能够做出一桌子饭菜,就很难得了。

  于是,就让宁儿给她分派了两个下手帮忙,从此小福就是东宫掌事女官宁儿手下的二把手。

  正因长乐公主的一句话,小福在东宫的地位拔高了许多。

  所以,丽质这个妹妹还是很仗义的,平日里小福与长乐公主走得就很近。

  别看丽质年纪还小,小手段一点也不少。

  李承乾回到东宫前殿,拿起一旁的奏章看了起来。

  监理朝政这些天以来,朝中已经习惯了用表格来记录三省六部的用度。

  仔细看着一个个条目,看多了便觉得头疼,无他,因父皇在朝政上的用度花销说不上是一团乱麻,简直就是一团糟。

  这种哪里缺钱,哪里花,并且不考虑往后几年规划用途的方式,是不可理喻的。

  就比如说父皇根本没有规划未来三年要将钱用在何处,怎么用。

  李承乾将这份奏章放在一旁,也不是所有奏章都需要监理朝政的东宫太子批复。

  大唐的财政情况着实令人感慨。

  干脆将这份奏章放在一旁不再理会。

  深秋时节,夜里的风声在长安城呼啸,到了白天这种风声才会停下。

  下了早朝,李承乾便让宁儿告知朝中太子今日的行程。

  李绩大将军一早就在承天门前等着了。

  因丽质与母后,还有宁儿要准备冬衣,李承乾揣着手独自一人走到承天门前。

  李绩抱拳道:“听闻殿下今日要巡视城防守备,末将便在这里等候了。”

  “大将军,先请吧。”

  “喏!”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