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714章

作者:张九文

  长孙无忌面带笑容地看着,直到太子的身影看不到了,才开口道:“太上皇有个好孙儿。”

  李世民轻哼一声,道:“朕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将来会比他爹更严苛。”

  长孙无忌道:“是太子学得不好吗?”

  李世民颔首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承乾那样的天分,当年舅父说过承乾的天赋就适合当皇帝,后来你与朕都看到了,当年的承乾学什么都很快。”

  长孙无忌回忆着当初,笑道:“是呀,当初还是太子时,不论什么事总是看一眼,问几句就会了,房相当年总说他没有教过太子什么,而太子就已会了,若说真要太子学得慢的唯有射术了,英公教了很多年。”

  阳光洒在屋内的两个灵位上,李世民坐在一旁笑着道:“朕都快忘了你们长什么样了。”

  今年的除夕,宫里尤其热闹。

  李承乾带着李欣正与李恪吃着火锅,道:“青雀走了,他带着一群学子说是要到处去看看,将欣儿交给父皇抚养。”

  李欣是魏王李泰的儿子,这孩子自小就乖巧,他正捧着碗喝着汤。

  李恪问道:“青雀去做什么?”

  李承乾吃着羊肉,道:“说是要去测量土地的年龄,可能要走不少地方,看看那些地方的土。”

  李恪道:“到如今还是青雀最清闲。”

  李承乾道:“你呢?”

  “恪还不打算停下来,这世上总有很多旧事需要办,官吏的能力不够就需要有人看着,子民需要教化,就需要有人去教导,恪觉得这辈子都办不完这些事。”

  说着话,李恪自嘲地一笑,道:“若有一天恪觉得累了,想要停下来,还望皇兄不要见笑。”

  说着话,他举起酒碗就一饮而尽。

  李承乾又给他倒上酒水。

  也不知是不是酒意上头,耳边都是孩子们的玩闹声,李恪的眼睛有些微红,道:“皇兄,有件事,恪一定要说。”

  “你说。”

  “以前恪走动各地,父皇也好,皇兄也好那时候我们李唐的皇帝都没有对世家妥协,世家对李唐社稷口诛笔伐,因父皇的氏族志,皇兄的监察,他们恨不得揭竿而起。”

  “当年父皇东征,皇兄在洛阳杀得人头滚滚,就再也没有人敢言造反。”李恪的语气激动了几分,他红着眼又带着笑意。

  这笑意中带着骄傲,他言道:“当年恪走访各地,查问各地时常会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恪,也会有人想要将恪赶走,那时觉得没有人相助。”

  “可如今不一样了,如今有了一群又一群的崇文馆学子,他们带着郑公的话语,去教化子民,看到那群学子,恪就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李恪话语停顿了片刻,又道:“很值得。”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望着星空道:“这老天是眷顾大唐的。”

  李恪也抚着下巴的短须。

  当年李恪像是孤身一人在各地走动,面对世家面对那些不平事,他为了乡民站出来。

  现在李恪也不再是一个人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学成之后支教各地,改变着许多地方,那些学子会叫喊,会愤怒地面对不公。

  支教的夫子都是从长安出发的,他们前往各地会告诉人们,如今的长安是什么样的,如今的政令是什么样的,如今的皇帝是什么样的。

  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前来长安。

  但愿,往后百年还是如此。

  李承乾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的靠背上,揣着手笑道:“其实朕也不是一个人了。”

  李欣喝了汤水,他将比脸还大的碗放下,从边上拿了几颗核桃,跑去分给於菟兄长吃。

  除夕这天,长安城的夜空又有了异象,一朵又一朵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李治正在与丽质讲述着他的设想,那是一个水轮机或者是汽转球的想法,这个想法还未成图纸,只能通过口述讲着。

  李丽质坐在母后边上,神色毫无波动,甚至有些厌倦了。

  长孙皇太后听了之后就很有兴致,问道:“当真?不用人力就能动?”

  李治道:“当然了,若能够造出来一个很大的炉子,就能够不用人力,让印刷作坊自己运作,只是……”

  “只是什么?”

  听母后追问,李治神色颇有得逞之意,他道:“只是需要很多很多钱。”

  “呵呵……”

  李丽质忽然冷笑,像是早有预料,早就预料到他会这么说。

  见母后似乎真的在盘算要给多少银钱,李丽质忙抱住母后的手臂,道:“母后,稚奴要的银钱至少上万贯。”

  “啊……”长孙皇太后有些迟疑道:“要这么多?”

  李丽质瞪着弟弟道:“稚奴,皇兄与杜荷都给你多少银钱了!就算是给了你银钱,你多久才能造出来?给你的银钱根本没有尽头。”

  李治本就是个好孩子,他的确把钱都用在了各种发明上,只是发明有没有用不是钱说了算的,再者说科研发明就是需要一次次地试错。

  被皇姐这么一数落,李治就低着头不言语,很委屈。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东阳从一旁走来端着一盆柑橘,道:“只要稚奴再经过细致的规划与测绘,并且在正式投入之前,多尝试可行的概率,就可以避免乱花钱。”

  李治看到东阳皇姐,就像是看到了希望,他重重点头道:“多谢姐姐指点。”

  东阳摇头道:“稚奴还是一副大器晚成的模样。”

  李丽质叹道:“恐怕,稚奴的设想还是皇兄给他的。”

  李治的脸更红了。

  李慎吃着柑橘,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这里的兄弟姐妹与母后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在烟花的炸响声下,这里的欢笑声反倒是更热烈了。

  夜色中,漫天的星辰下,乾庆十一年结束了。

  翌日,除夕刚过,乾庆十二年新年初一,天刚亮就有官吏在坊间大声念诵着皇帝的旨意,大致意思是庆贺葱岭大胜,长安城解除宵禁七天。

  皇帝还有赏赐,凡有各地戍守将士的家庭都可得十贯钱,还有米面与棉被。

  不论年龄,凡有退下来的老府兵,或者为边关战死的将士家眷都有赏赐。

  当皇帝的旨意下来,就有不少老府兵带着家眷向着朱雀大街的尽头,也就是太极殿方向行礼谢旨。

  在有心人的眼中,皇帝的旨意更像是回礼,当初太上皇六十大寿各县的乡民都有恭贺,而现在皇帝有点像是回礼给各县的乡民。

  会有人这么想,其原因也无它,历经李唐三代人,放眼如今关中,各县的乡民往上两代人数,谁家没个府兵?

  正值新年初一,李承乾接见自家丈人之余,也召见了兵部尚书于志宁与裴炎。

  苏亶本是来庆贺新年了,陛下与兵部两人多半有要事谈,他见场面不太合适,思量再三后,还是言道:“陛下,老臣……”

  李承乾伸手拦住要行礼的丈人,“有些事还要丈人一起议。”

  苏亶只好又坐回来,尴尬笑着,摆出一副陛下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

第五百三十六章 成了传说

  这些天,裴炎在于志宁的指导下书写兵部未来改制的方略,兵部要变得不一样的,将来的兵部要成为将来天下各地折冲府的纽带。

  换言之,若要打仗兵部就要先行一步,给折冲府引路,并且纠正各地折冲府的作风与做派,摒弃旧习。

  这也是于志宁为何看重刘仁轨的原因之一,贞观年间刘仁轨打死了一个折冲都尉,还安然无事,并且还有军功在身,这等人才不放在兵部确实可惜了。

  再者说,裴炎与刘仁轨都去过战场。

  从冬至那天回来至今,裴炎书写了几天的章程,自在朝中任职以来,裴炎记得很清楚,这是他三次站在陛下面前,而站得这么近,仅此一次。

  裴炎双手递上写了数日的章程,道:“陛下,对兵部将来的所想,臣都写在奏章之上了。”

  有道是话不能说太满,真的都写尽了?

  倒也不好说。

  裴炎是个年轻人,至少他很耿直,看起来没有这么多的小心思。

  李承乾从内侍手中拿过奏章,打开看着。

  苏亶坐在一旁不知道该如何言语,干脆摆出一副闭目养神的模样。

  殿内很安静,出入这里的内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又见陛下正在专注地看着奏章,内侍们也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尤其,这里还是武德殿,也不知陛下新年初一来武德殿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

  李承乾看了几页,询问道:“往后的兵部官吏要多去战场与折冲府走走?”

  裴炎道:“正是。”

  李承乾又看了看一旁的于志宁,他面带笑意,看来对裴炎的方略很满意。

  这篇奏章很长,洋洋洒洒千余字,李承乾看完将其放在桌上,询问道:“兵部纠正折冲府作风,那么谁来监督折冲府呢?”

  裴炎被问得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问话比作答容易得多,皇帝一句话就让裴炎陷入了思量。

  于志宁道:“臣以为兵部纠正自然是兵部监督。”

  李承乾摇头道:“监察之权还是交给御史台,纠正之权交给兵部。”

  于志宁行礼道:“喏。”

  再看眼前的裴炎,李承乾道:“回去吧,好好过个新年,来年你与刘仁轨升任兵部侍郎,朕还要倚重你们。”

  裴炎行礼道:“臣领命。”

  “回去吧。”

  又听陛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裴炎躬着身退出了武德殿,在内侍的带路下离开皇宫。

  武德殿内,李承乾给苏亶与于志宁倒上茶水,思量道:“这人如何?”

  于志宁道:“回陛下,好用。”

  裴炎的确是个很好用的年轻人,六部中的兵部要开始改制了,必须要用到刘仁轨与他。

  于志宁的能力出众,可这么大的事他一个人不见得能应付,他需要帮手。

  李承乾又道:“你放心,英公会帮你的。”

  于志宁颔首。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