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89章

作者:张九文

  于志宁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承乾站起身走了两步,揣着手看着殿外的乌云,惊蛰时节的雷雨似乎要来了,今天的乌云很沉重。

  正想着突然见到远处的天际闪过一阵雷光,之后便传来了隆隆的雷声。

  等到有风吹过,又过了半刻时辰外面的雷雨才落下。

  刚过三月,南方的暖空气就急不可耐地北上,一路冲击到了关中,听说秦岭南北这些天的早晨一直有大雾。

  也就在这个时节原本覆盖关中的西北冷空气还未消耗殆尽,双方如此一撞,就成了一场雷雨。

  雷光又在眼前乍现,雷声好似要撕开天空。

  李承乾走回殿内,道:“慕容顺的事是不是可以证实,只要大唐的商人足够大胆,他们也可以买下一个小国?”

  这的确是个很大胆的想法,可这世上能够做到这样的事的人,应该只有慕容顺有这个实力,况且慕容顺得到小勃律国的手段并不是太正道。

  于志宁道:“陛下,这世上又有几个商人能够如他这般。”

  李承乾颔首,道:“当初朕还在东宫,几次想要接近商人都被拦住了,如今想来,还挺庆幸有诸位劝谏。”

  于志宁作揖道:“臣不敢当。”

  现在,于志宁讲话也带了几分老人才有的沙哑嗓音,李承乾重新坐回来,道:“朕也不需要大唐的商人与慕容顺那样为大唐买下一两个小国,若朝中与商人走得太近也不好,两位是有此顾虑?”

  许敬宗道:“陛下,光是京兆府与商户走得太近就已饱受朝堂诟病。”

  李承乾长出一口气,一手拿着桌上茶碗的碗沿,又道:“若大军在外,唐人的商人能够走出去,让诸国与礼部签订契约,让商人前往,是不是可以将大量的财富与货物带来……”

  大军开道,官吏领路,商人“抢钱”的模式在陛下的口中讲述出来。

  当今陛下绝对不是什么君子,所以如今的朝臣也算不上什么君子,满朝文武都是如豺狼,朝堂在经营一道上恨不得将人的价值吃干净,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皇帝与于志宁,许敬宗还在商议着。

  随着上官仪也被请入殿内,新殿内的话语声更多了,而殿外的雷雨声也更大了,雨水浇灌着大地,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水雾。

  自今天一早来到新殿之后,于志宁也记不清自己喝了几碗茶,听着许敬宗的讲述只觉得疲惫。

  许敬宗认为,大军在外唯有征服与掠夺,至于陛下所言的经营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对此上官仪很反对许敬宗看法,他觉得两国交战并不是每一次都与东征高句丽那样,将人口都掠夺干净了,有时候战争是有一方降了,而另一方进城。

  正如当年刘邦与项羽分别入咸阳,那是两回事,两种评价,与后人而言相差甚远。

  抢了就会落人口舌,可若是要用一种更正义且正当的方式得到敌国投降之后的财富,就能够避免被人指责。

  于志宁道:“许尚书。”

  许敬宗回神道:“讲。”

  于志宁又道:“平日里许尚书是个何其精明的人,怎么如今这时候不懂变通呢?”

  许敬宗迟疑道:“于尚书是何意思?”

  “官吏带着商人在外发财掠夺的确不好,可换言之,大唐的商人也是唐人,只要是唐人就要得到保护,官吏是在保护商人进行贸易,并不是给商人领路,只要明白主次即可,至于如何去做,想必许尚书比老夫更懂。”

  许敬宗老脸也不红,面对这些话语他理直气壮,站得也是笔直,道:“的确这件事只有老夫能办好。”

  李承乾面带笑容,许敬宗本就最擅长这种事。

  于志宁接着又道:“那好,之后的事可还有异议?”

  “陛下!”许敬宗又行礼道:“此事臣来安排,但商户到了西域之后的诸多事,能否交给刘仁轨去办?”

  上官仪道:“陛下,安西大都护府就快建设完备,吏部本打算这两年就将刘仁轨调任回来了。”

  许敬宗道:“那就先让刘仁轨带着商户先试一年。”

  于志宁道:“有商户的人选吗?”

  许敬宗道:“有!自当年老夫主持京兆府,就听说了一人,此人当年混迹在长安时就拒绝拜在杜荷公子门下,而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现在的家业在河西走廊与西州,此人名叫裴明礼。”

  上官仪反问道:“此人好用吗?”

  “好用,为人灵醒且忠心大唐,以往或有寺庙在河西走廊仗义疏财,可裴明礼从不做这种事,他恪守本分,只做买卖,此人在河西走廊有三处作坊,两间仓库,家产该有十万贯。”

  上官仪道:“此人老夫早年听闻过,当年为了找你许敬宗,几次投报无门。”

  许敬宗颔首。

  上官仪又道:“老夫倒是觉得他恐怕拿不出十万贯现钱。”

  “正是。”许敬宗又补充道:“算上他的家业与作坊,该值十万贯,陛下!不需要这个商户有多么富有,只要此人忠心,且听话又有些手段,那么只要朝中给他一个机会,余下的事他自己就能做好。”

  李承乾道:“光这一个不够,葱岭大仗在即,朕还需要更多的人手。”

  大军先去打一遍,再由官吏与投降之国写好契约,之后官吏就可以保护商人,从此开展贸易,名正言顺地掠夺,最终目的是要将财富带到大唐。

  这又是另一种智慧,比如说一个商户在西域赚了十万钱,如何将钱带来。

  或者说在西域就开始截流,在交易产生时,只要带入大唐境内就需要缴纳市税。

  再之后,外面的雷雨刚停歇,民部尚书褚遂良也被召入了殿内。

  这下可好,殿内吵得更厉害了,李承乾只好站到殿外与上官仪,还有于志宁躲个清净。

  李承乾接过杨内侍递来的椅子坐下来,看着雨后还湿漉漉的景色,笑道:“以前还听于尚书说,待老去的那一天写一篇文集,从此了却余生也挺好。”

第五百一十五章 似是而非的遗迹

  于志宁回道:“陛下,臣都忘了当年说过的话语。”

  雷雨来得很急,如同老天倒水一般的大雨来得快,停得也快。

  依旧还能听到许敬宗与褚遂良的争执声,他们的话语声从殿内传出来,听着还有些许朦胧,大致话语声都是互相叫骂的,光是听他们争执也没什么价值。

  其实这种事三两个人商量就足够了,当涉及户部的事,人一多就容易争执不休。

  其实朝政就是如此,皇帝说要执行到百分之一百,到了朝臣手中的执行力可能只有八成,而出了朝堂可能就只剩下了六成的执行力,而到了地方,可能到了最后就剩下了三成?有五成都算不错了。

  因此,既要巩固集权中枢的强大,也要让地方响应的效率更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规训又要改变风气。

  李承乾将心中的想法与上官仪说了一遍。

  听罢,上官仪又道:“陛下,臣以为既然下面执行不当,该将人换了。”

  于志宁站在一侧没有言语。

  上官仪是个乐观的人,也是一个想法积极的人,既然执行不力那就是换个人执行。

  李承乾道:“换来换去,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如你想得那样。”

  于志宁补充道:“陛下,臣以为规训更重要。”

  李承乾道:“如何规训呢?”

  上官仪与于志宁又沉默了。

  李承乾低声道:“其实所谓规训,这还是一个谁围着谁的问题,如果说朝臣都围着皇帝,给皇帝办事,那么底下的人只需要对皇帝负责,需要皇帝来看管他们。”

  “反之,若官吏需要对乡民负责,那么不需要皇帝去看管他们,乡民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去看管官吏,如此一来立场不同了,朝中只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与乡民联系的地点即可,而不用朝中时时刻刻去盯着他们,乡民们会去盯着官吏的。”

  上官仪道:“陛下,可官吏终究是掌权的。”

  殿内的话语声停下了,应该是褚遂良与许敬宗也识趣,不想继续争吵。

  商户出关的事还是交给了礼部与京兆府去办,一来礼部本就主持各国使者往来,二来京兆府早就有与商户往来的经验。

  再者说,朝中不会亲自与商户接洽了,礼部也不会与商户接洽,而是要让商户自发,全凭自愿的。

  这是上官仪与于志宁的主张。

  待几人离开新殿,李承乾坐在殿内,独自一人喝着茶水,看着手中的书,这卷书崇文馆所编写的,用来蒙学用的书籍,书籍中有着浅显的数术与地理知识。

  崇文馆将蒙学的书籍都编撰成一卷,如此一来只要有一卷书就能够学到大多数所需的知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尽管关中与洛阳两地的纸张与印刷加大规模,加大人数,如今的书籍数量还是不够,能够天下学子人手一册书,都是一件极其难的事。

  杨内侍又见陛下只顾喝茶,似乎陛下也觉得没什么事可做?

  离开新殿,李承乾脚踩着湿漉漉的地面,时不时转头看看宫里的殿宇,其实皇宫内的绿化并不多,越是靠近两仪殿,越是开阔,来往的人也越多。

  走到千秋殿前,小鹊儿正在练着拉弓。

  李承乾在原地站定了良久。

  杨内侍道:“自骊山回来,公主殿下很勤勉。”

  李承乾道:“要是爷爷还在,他老人家一定会高兴的。”

  李家的这代孩子依旧是刻苦练习箭术的,其实也并不希望孩子们的箭术能够有多好,只是希望李唐往后的孩子们都能记得,先祖的箭术了得。

  如今也不是乱世,太平的盛世下,也不用让孩子们的箭术多么地独道,会用就好。

  李承乾没有打扰孩子,走到边上的两仪殿,就有内侍上前来报,道:“陛下,来济找到当年周幽王留下的烽火台遗迹了。”

  李承乾问道:“那烽火台还在吗?”

  “回陛下,烽火台不在了,倒是挖出了一片瓦砾与砂土,来济推断这就是当年留下来的痕迹。”

  李承乾道:“他能这么说多半是没错的,来济通晓史书,有史料佐证的位置大概是对的,让工部派一些人过去,将那个地方围起来。”

  闻言,正好路过的苏婉与宁儿停下脚步。

  宁儿的神色带着些许凝重。

  苏婉道:“陛下是要重建周幽王的烽火台?”

  李承乾摆手道:“当然不是了,朕只是觉得将那片地方围起来,警示以后的皇帝别成为周幽王。”

  宁儿这才颔首道:“陛下圣明。”

  来济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周幽王留下的遗迹还不可知,那是一千多年前西周王朝的事了。

  山川地势都改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哪里能找到周幽王的烽火台地点?

  就连骊山的样子恐怕在这千年间都换了好几次。

  当然了,遗留的实物肯定是找不到了,早就化作了尘与土。

  来济也只是找寻到一个大概的位置,就当作是遗迹了,让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小鹊儿带着她的弟弟妹妹而来,道:“父皇,来下棋。”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