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李世民又道:“朕记得你以前说西域的葡萄好,但朕知道你不喜吃葡萄,你自小就喜吃核桃。”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笑着点头也没有反驳。
李世民接着道:“当年有人说东宫太子喜西域的葡萄要横扫西域,其实他们都不知道,你其实喜吃核桃。”
李承乾捏开核桃那又薄又脆的核桃,道:“司农寺的人已开始专研在中原各地培植核桃。”
“有成果了?”
“还没有,茉莉花也是如此,希望来年能够种出来。”
温泉宫的水很浑浊,像是长年没有换水,指不定温泉下是不是还有些蛇虫养着。
杨内侍终于让人打通了水渠,温泉池内的水被放了出去,直到水都见底了,留下了池底积攒多年的杂物,又有一群内侍下到池子里打理。
留下了一个简陋的池子,李承乾更没有心思坐在这里,而是走到温泉宫的殿外,看着眼前这个开阔的池子。
骊山的池子有很多,不仅有温泉宫的温泉池,还有外面的大池子。
这里的池子也是年久失修的样子,几个孩子正在往池子里丢石头玩。
池水泛着绿色,应该也是池中的水环境坏了。
传闻中骊山行宫修建在西周时期,来济这位老人家到了骊山,就说要去寻找当年的遗迹,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遗迹,听说是在骊山。
之后吧,骊山行宫这个地方多数都和桀纣昏君联系在一起,只要是久留在骊山的皇帝,多数都不是什么好皇帝。
李承乾觉得这是十分片面的,不能因皇帝去了一趟骊山,就觉得这个皇帝是个昏君。
陛下向来是喜净的,让陛下看到如此杂乱不堪的骊山行宫,实在是在场所有人的罪过。
李承乾背过身,看着眼前的温泉宫,道:“给这里改个名字吧。”
李世民道:“你想要改成什么?”
接过内侍递来的笔,李承乾执笔书写,写下了华清宫三个字,又吩咐道:“从此,这里叫华清宫,这里的池塘叫华清池。”
一旁的内侍回道:“喏。”
大唐的新帝到了骊山,从此骊山行宫就有新的名字。
今天一家人就是来春游的,父皇与母后也都有了许多白发,李承乾与苏皇后,还有宁妃坐在桌边整理着孩子们的衣裳,这些孩子一年长一岁,去年冬季做的衣裳,来年冬季就穿不下了。
苏婉道:“去年准备了不少好的绸缎,正好可以给孩子们用上。”
宁儿抱着一叠旧衣裳,对一旁的宫女吩咐了几句,宫女带着衣裳就离开了。
在宫中苏皇后主持宫中用度,照顾孩子的事多数都是宁妃在安排。
今天阳光正好,李承乾道:“今年入夏之后再收拾骊山行宫吧,朕也不常来这里,今年来一次,下一次也不知要何年何月了。”
“陛下是担心他们冻坏了,陛下圣明。”
尽管这么说了,在父皇的安排下,还是让他们收拾骊山行宫了。
毕竟这里是骊山行宫,既然皇帝来了这里,给了这里名字,为了天子威仪,骊山肯定是要收拾并且重建的。
就连来济也是站在父皇这一边。
李承乾也没打算辩解,余下的几天就带着家人在骊山走动。
倒春寒度过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晴天,走在晴空下暖和的甚至还有了些许困意。
李承乾看着父皇正在教着孩子们如何使用弓箭,一边喝着茶水。
依旧带着些许寒意的风吹过,让人不自觉提了提神。
正喝着茶水,英公也来到了骊山上。
见到孩子们站在一起张弓搭箭的模样,英公愣神看了良久,眼泪便不受控制流下来,他用袖子擦去眼泪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道:“英公坐吧。”
李绩闻声坐下,解释道:“又往安西都护府派去了一千兵马,三路将军。”
李承乾颔首道:“还是老样子?”
“老样子。”
君臣两人相看一眼,便心领神会。
派往西域的兵力其实并不多,而且关中兵马更少,现在的西域兵马有六万,其中关中兵士也只有一半,其余的多数都是回鹘与西域,还有吐蕃兵组合起来的。
第五百一十四章 惊蛰
相较于以前的打仗方式,现在派出去将军与官吏多,反而兵马不多,关中没有感受到募兵的压力,这种压力被西域人与吐蕃人分摊了。
皇帝身在关中不知西域的形势如何,外面的梁建方与李奉诫在西域主持大军,还有刘仁轨与崔玄暐主持西域治理。
兵马多寡不重要,领兵的将军倒都是骁勇的将士。
葱岭的地势与气候不见得对唐军有利,因此从一开始英公就没打算在关中大规模地募兵,并且排除了大规模,大规模行军方式,而是让那些将军以几百人或者近千人的队伍,各自带着一路兵马攻打
而在葱岭可能会有数十路小股兵马,规模不大且会像一根根针扎在葱岭的腹地。
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吃力地拉着小号长弓,英公道:“陛下应该多来骊山走走的。”
骊山的确是个很好的地方,比如说还能与某个千古一帝当个邻居。
本来大家都是关中的皇帝,大致来说其实一直都是邻居。
李承乾询问道:“近来朝中如何?”
李绩道:“许敬宗骂褚遂良是个贱人,褚遂良骂许敬宗是老狗,唉……”
倒春寒之后,将大朝会的事安排好之后,其实也就没什么事,对皇帝来说在昆明池的开掘没有见到成效之前,自己这个皇帝都会很清闲。
再者说,大朝会那天的旨意送出去,直到送到西域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自己这个皇帝的大可以留在骊山行宫,不回长安城都可以。
李承乾道:“朕一直觉得他们斗来斗去,迟早累坏自己。”
英公道:“马周与于志宁,不会掺和的。”
待父皇也回来了,李承乾将空间留给父皇与英公,自己则去教孩子们如何拉弓。
连续十余天的转暖,就连山风吹来时也带着些许暖意。
树木都抢先抽出了新芽,半月后,乾庆十一年三月,骊山行宫终于被收拾一新,就连华清池的池水也变得更清澈了。
李承乾见到了喜鹊飞入了骊山的山林中,这说明暖春到了。
雨水节气刚过,接下来就等待着惊蛰的到来,李承乾坐在华清宫门外,看着女儿鹊儿往华清池中倒入鱼苗,她笑道:“等鱼儿长大了,父皇也就能来骊山钓鱼了。”
李承乾道:“朕更喜欢坐在外面钓鱼,哪有人进山里钓鱼的。”
小鹊儿稍稍抬头思量了片刻道:“父皇在意的不是在山上钓鱼,而是在池中钓鱼,华清池总归只有这么点大,鱼儿总会咬钩的,于父皇而言这反倒少了几分趣味?”
“嗯,你说对了一部分。”
她迟疑道:“还有鱼的种类?”
李承乾摇头道:“还有人,在各县的河边坐着,就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在骊山行宫,看到的就只有景色而已。”
小鹊儿上前拉着父皇的手,道:“那是父皇喜看人间。”
李承乾道:“朕本就在人间。”
小福走来道:“陛下,该用饭了。”
李承乾这才起身领着孩子去用饭。
今天的饭食都是小福就地取材的,所以饭桌上的菜肴显得素了一些。
如今一家人的饮食都是小福在安排,陛下什么时节什么时辰爱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清淡或口重,也只有小福最清楚。
在骊山的这段时日很清闲,清闲到孩子们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因皇帝开始休假了,孩子们的学业也暂时停下了。
陛下的孩子们还是很特殊的,偶尔孩子们还会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那种语言很好听,一字一音咬字清晰,铿锵有力,像是人世间本就该有这种语言一般。
太上皇与皇太后已回龙首原的村子了,余下的时日里,陛下还留在骊山休暇。
闲暇的时候,待婉儿照顾着孩子睡下,李承乾才得以亲自过问国事,看着手中的奏章,道:“宁儿,还有笔墨吗?”
这些天,孩子们练字用去了不少墨水,宁儿这才将长发束起来从桌上拿起一方砚台,在挑拣了一番后总算找到一个能用的。
她将墨研好,将砚台放在陛下的桌前,道:“许多物件还留在长安,带来的砚台没这么多。”
见她要去准备,李承乾拉住她的手道:“不着急,过两天我们也回去了。”
宁儿点着头帮着陛下整理纸张。
苏婉道:“近来总感觉记不好事,才想起来还有不少书卷没收起来。”
她才回过神,又道:“快去看看天色是不是要下雨了。”
几滴雨水落下,华清宫外已是一片雨,其实不用皇后吩咐,宫女已将殿下们的作业收进来了。
李承乾接过小福递来的一碗粥,道:“这粥放芹菜了?”
小福道:“东阳公主说陛下吃一些芹菜好,过了这个时节就难找这般鲜嫩的芹菜了。”
“嗯,味道还不错。”
小福眯着眼高兴笑着。
宁儿看着这个丫头,觉得这个丫头侍奉陛下这么多年,她一直很傻,其实她大可以要一个名分的。
私下里,宁儿时常与小福说过,但这丫头一直很傻,她却也很知足。
直到这天夜里,在皇后的安排下,宫里的福姨成了福妃。
翌日,平日里这个时辰就该做饭的小福没有出现在炉子边,而是穿着华贵的衣裳走在皇后身边,与宁妃走在一起。
相较于出身名门的苏皇后,还有富有才学的宁妃站在一起,小福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但她却一直掌管着皇帝的饮食,以后也不会有人替代她了。
关中三月,惊蛰,皇帝离开了骊山,回到了皇宫。
这位皇帝回到皇宫之后,就召见了于志宁与许敬宗。
新殿内,李承乾道:“这是慕容顺给朕的书信。”
许敬宗双手接过杨内侍递来的书信,翻看着其中内容道:“陛下,慕容顺的确是个有手段的人。”
这一次,慕容顺来信就是说他为大唐准备了五万兵马迎接大食人,若加上安西大都护府的兵马,该有十一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