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81章

作者:张九文

  大抵,杨炯觉得这世上没有比括地志更集大成的书。

  来文学馆的官兵越来越多,原本围在门口的坊民被驱散,官兵站在门口,还有内侍正在高声念着旨意。

  皇帝给了魏王许多赏赐,甚至一度给了最高学士的称号。

  文学馆的大门打开,众人纷纷翘首望去,见到了一驾驾装满了书卷的马车,这些马车在兵士的护卫下,运出了文学馆,送去了宫里。

  众人的目光跟随着这些书卷离开。

  运了半个时辰,当所有的书卷都运出了文学馆。

  李泰又让人关上了门,道:“今日,文学馆关门。”

  在文学馆大门就要关上的一刹那,骆宾王见到了门中的一眼光景,他看到了正在阳光下喝着茶水的魏王。

  虽说只是匆匆一眼,骆宾王分明看到了魏王的笑脸。

  文学馆内,十余个编撰坐在院内,此刻各自找了地方休息,嗮着太阳,神色都有些木然。

  文学馆起起伏伏,括地志一直在编撰,有时候人手很多,多则近百人,有时候人手很少,就像是现在这样,只有十余人。

  如今什么事都做完了,苏勖靠着墙席地而坐,享受着这个时辰的阳光照在身上,抬头闭着眼,感受此刻的温暖。

  在这里诸多编撰也都是这样,有几人身上臭烘烘的,也有数日没有休息了,还有些神色依旧疲惫,现在睡在阳光下已睡着了。

  括地志成书了,谁也不想去管人们对括地志的评价如何,现在就想好好歇着。

  李泰喝了一口茶水,坐在摇椅上,一旁的桌上放着皇兄让人送来的旨意,李唐一朝最高的学士。

  李泰忽然又想到了王珪老先生。

  传旨的内侍问道:“魏王殿下,括地志的编撰名单是否还要再做改动?”

  李泰道:“不用做改动了,该有的名字都在了。”

  内侍收好名册,行礼道;“陛下有吩咐,让朝中开辟地志监,位于司农寺管辖,是设立在长安的一处官邸,地志监的监正人选由魏王择定。”

  李泰道:“给苏勖吧。”

  听魏王如此轻描淡写的话语,内侍想要多问两句,但又觉得话不知从何说起,又只好将名册上那苏勖的名字圈起来。

  “不知魏王可还有吩咐的,陛下有言,魏王所需一应皆允。”

  李泰摇头道:“告诉皇兄,青雀如今什么都不缺,青雀想要的已都有了。”

  内侍又是点头,带着人走出文学馆,见到馆外还站着不少人,他又帮着将门关好。

  新殿,李承乾看着括地志编撰的名册,听着内侍的回禀,道:“青雀当真这么说的?”

  内侍回道:“魏王亲口所言,什么都不缺。”

  李承乾吩咐道:“告诉工部,建设地志监后将编撰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往后加强崇文馆的学科,括地志也要成为学子晋升必考的学识。”

  在括地志编撰的名册上,第一个便是李泰,第二个主编撰就是王珪,再之后就是苏勖,谢偃,李淳风,但凡有参与编撰的人,都被记录在案。

  这是当初编撰括地志之初就许诺的。

  这世上能够刊印括地志这种庞大书卷的作坊也只有能够使用活字印刷的泾阳作坊了。

  括地志太庞杂,五百余卷书的工程量恐怕要另外设立一个作坊,专用括地志的刊印才行。

  “陛下,近日来魏王一直闭门谢客,也不设宴庆贺。”

  李承乾道:“无妨。”

  陛下回得很快,内侍会意退到一旁。

  其实不用也不用别人去猜,很多事早就在新年伊始的那场火锅宴就定下了,今天青雀会将括地志拿出来,也是那时候定下来的,早就约定好的事。

  至于旁人如何去想,兄弟三人并不在意。

  今年,还要等李恪的事有了结果,兄弟三人才能再聚了。

第五百零八章 括地志只是开端

  上元节的第一夜,人们在一声声“上元安康”庆贺声中度过。

  过了上元节的第一天,今天依旧是解除宵禁的,乾庆十一年才刚开始,长安城开始了漫长的庆贺,从新年一直到了如今。

  人们在这个新年好似有用不完的热情。

  清晨时分,苏亶在几个学子的陪同下,推开崇文馆的门。

  “括地志是什么时候送来的?”

  “回主事,昨晚连夜送入崇文馆,我们今天早晨也才知晓。”

  脚步匆匆走入崇文馆内,一个书库正关着门,有两个守卫正在看着。

  “你们是……”

  听崇文馆的主事问话,守卫忙解释道:“李大将军命我等来看管书卷。”

  苏亶穿着一身灰色的衣袍,虽说没有穿着官服但腰佩鱼符,言行中表露出来的也有一种不怒自威,他道:“哪位李将军?”

  “李道彦大将军。”

  苏亶是外戚,是皇帝的丈人,从身份上来说李道彦是李唐的宗室,算是陛下的宗室。

  本就身为外戚,不想与宗室有过多纠葛。

  陛下这个安排……让苏亶很苦恼。

  几个学子站在后方,本来跟着苏主事而来,苏主事的气势还是很足的,颇有一种谁敢在崇文馆放肆的感觉。

  但一听到是李道彦大将军,苏主事的神色又满是忧虑。

  正在苏亶犹豫着要不要去见陛下问个缘由,门外传来了话语声。

  苏勖踩着结着霜的地面,走路时还在寒风中打着摆子,一边道:“来晚了,来晚了。”

  说着话,他又走上前,道:“先将括地志寄存在崇文馆,让崇文馆的学子抄录,抄录之后再交给泾阳的印书坊。”

  苏亶与苏勖是两兄弟,是亲兄弟,也是武功苏氏的核心领头人。

  苏亶道:“陛下看过括地志了?”

  苏勖抚须道:“陛下多半……是看过一些的。”

  说是陛下看过一些,可看过其中多少或者只是一卷?苏勖觉得陛下对括地志肯定是很了解的,因魏王在多年编撰时时常会与陛下探讨,括地志的诸多纲要也有陛下的参与。

  那时候的陛下还是太子,就开始参与括地志的编撰了。

  当初是如何,苏勖也不得而知,那时候主持编撰括地志的是王珪,不是他苏勖。

  苏勖只知道当年的情形,是魏王几次因此括地志的编撰之事,恼怒打砸东西,之后磕磕绊绊才开始重新规划括地志的。

  大抵上,苏勖能知道的只有这些了,至于当年还有多少有关括地志的隐秘,又或者是与当年的东宫太子是否还有缘由,这恐怕也只有已入土的王珪老先生清楚。

  说话间,这天又开始下起了细雨,细雨夹着雪花落下,让从一夜庆贺中度过的长安城平添了几分静谧。

  苏勖站在书库前,看着漫天的雨水道:“本想着今年的冬季会暖和一些,恐怕现在又要来一场倒春寒了。”

  苏亶道:“昨夜暖和得反常,今天会有些雨雪也是应该的。”

  苏勖道:“昨天,吏部刚送来的文书,陛下让老夫任职括地监的监正,括地志要加入崇文馆的支教书籍中,往后老夫要多来崇文馆走动了。”

  苏亶其实很羡慕这个兄长,这位兄长可以心无旁骛地主持文学,可以一心都在编撰事宜上。

  苏勖道:“不知道崇文馆可有安排?”

  “兄长所言的安排是什么?”

  “自然是如何将括地志并入崇文馆的支教中。”

  只要不和李唐的宗室打交道,苏亶心里还能踏实一些,并且兄弟两人还能说一些心里话。

  苏勖向来是一个闲散的人,一心追求学问,别无它求,因此武功苏氏的事他也不管,都是苏亶在安排。

  再之后,太子妃定在了武功苏氏,苏亶的长女成了太子妃。

  而武功苏氏也从此与太子绑在了一起,从此武功苏氏如何,太子说了算。

  直到现在,武功苏氏的子弟鲜有在朝中为官的,倒是有很多人在各地支教。

  只能说李唐这一朝的外戚,没有任何一个小辈子弟在朝中为官,外戚一脉薄弱得不像话。

  苏亶拿起其中一卷,将书卷打开看着其中内容,道:“需要上百名夫子,将括地志的学识揉碎了,将学识分在一卷卷书中,还要由浅显易懂到精深,都需要时日。”

  两人正说着,有学子来禀报道:“禀主事,太府寺的人来了。”

  苏亶抚须道:“太府寺的人来做什么?”

  “说是陛下旨意。”

  苏亶又坐下来,见到了一个太府寺的官吏,来人是太府寺的少卿王九思。

  王九思是朝中鲜有的年轻少卿,太府寺少卿。

  尽管现在科举及第的年轻人不少,可能够位列少卿的年轻人,依旧不多。

  王九思快步走到书库前,行礼道:“本是佳节,前来打扰,实在抱歉。”

  对方行礼得体又恭敬,苏亶道:“听闻,你近来在写各地放牧的奏疏?”

  王九思道:“正是,关乎人们吃肉的大事,陛下说会多给予下官方便,不过此番来之前下官也没有见到陛下,只是有内侍来传话,让下官过来一趟。”

  苏亶算是明白了,今天这一前一后都是陛下安排的。

  众人刚喝了一口酒水,却见弘文馆的主事孙处约也来了。

  如此,文学馆,崇文馆,弘文馆,太府寺的人都到了。

  最后,上官仪到了崇文馆,苏亶才明白了陛下的意图。

  苏亶是这些人中地位最高的,自家的女儿是当今皇后。

  而苏亶对上官仪也只能客客气气,只因上官仪是最早跟随陛下的人,于志宁,许敬宗,上官仪此三人就是当年重要的东宫班底。

  当年的陛下还是太子,就是凭借此三人,一步步得到权力。

  要说识人之明,是不是有当年的老太公高士廉在指点当年的太子,没多少人清楚。

  苏亶觉得,以前的那些事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清楚。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