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77章

作者:张九文

  小兕子道:“皇兄,明达先去找鹊儿她们了。”

  李承乾颔首道:“去吧。”

  她的道袍随风而动,手执拂尘离开了这里。

  李淳风低声道:“陛下,贫道已将平生所学都传授给了晋阳公主。”

  这位道长是不是真将一身所学都传给了小兕子还不好说,况且从以往的了解来看,这位道长很有可能藏私。

  注意到陛下还带着怀疑的目光,李淳风道:“陛下,贫道的确将毕生所学都传授了公主。”

  “当真?”

  陛下的神色像是刚刚回神,显然还是一副不信的样子,李淳风又道:“难道陛下还不信贫道吗?”

  “朕不是这个意思。”

  “放眼如今道门,但凡道门子弟能与晋阳公主的学识比肩恐怕世上并无几人,再者即便是那些道门中的隐士也未必能比公主殿下更通星象,公主殿下天赋异禀。”

  李承乾道:“李道长,朕很感谢你治好了兕子的先天不全。”

  李淳风叹息一声,神色又平静了下来,道:“陛下大可不必言谢的。”

  “李道长。”李承乾的话语顿了顿笑道:“朕会让人在老君山建设一个迄今为止最大的望远镜与天文台,朕会在山上重新建设一个道观。”

  “谢陛下。”

  “你不让朕言谢,道长也不必。”

  李淳风又问道:“近来可有人再向陛下进言有关封禅之事?”

  其实皇帝也可以封遍天下名山的,也不是没有朝臣这么进谏过,就是当初说迁都的那些人提起过,再者说泰山封禅这种事,名义上还是太子时就已算是封禅了。

  大唐自立国以来,算是第一个以太子身份在泰山封禅的。

  再之后,李承乾就对封遍天下名山没什么兴趣了。

  李淳风又说了他对数术与星象的见解,李承乾安静地听着,在李道长的讲述中,他这些年走了中原许多地方,正在寻找着大地自转的奥秘,但这又是一个难题,譬如说大地为何会自转,并且自转的动力又在哪里?

  很值得高兴的是,李道长的专研中终于有了一种类似重力与气压的假说,虽说只是推论还没有正式地做出结论,可也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

  大唐终于有它的重力学说了,并且这个学说还会在皇帝的作势下,从老君山开始发扬光大。

  尽管,李淳风也觉得这种想法太过荒谬,在人们想当然的生活中,早已习惯了如今的环境,人们本能地以为现在环境就是应该的。

  因此,李淳风也不打算在这个学说上多费心血,而是想要推测出,太阳,月亮与地球在更广袤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李淳风十分真诚地道:“陛下,是否可以让老君山延续数百年,记录上百年的日月规律。”

  “这对皇帝家来说轻而易举,李道长多虑了。”

  “谢陛下。”

  “祝愿李道长能够完善大唐的天文学识,人们不能忘了时常抬头看着星空,朕甚至觉得人的第一次启蒙就是从看星星开始的。”

  李淳风道:“陛下,贫道以为该是第一次有人知道了节气的变化规律与耕种的规律,那么那人就掌握了权力。”

  这话让李承乾不知该如何反驳,应该说没法反驳,其实人们想要获得权力很简单,只要得到别人所不知道的知识,并且这个知识是必要的。

  那么你就能获得绝大部分的资源与权力。

  再到了后来,从人类历史观来看,之后的权力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集权。

  就像是一个通晓天时地利的人,能够统治一个村落,教导这个村落的人们耕种与繁衍,那么这个人就成了这个村落的领主,再之后这个领主需要保护村落就需要有兵马。

  领主需要教化村落就需要有文臣。

  慢慢地,这个体系就出现了阶层,也出现了一个个更多复杂的利益团体,或者是权力的许诺下,养出了一个个的门阀与世家。

  这是在李道长理解下,权力的形成逻辑,一个颇具道门风格的想法,也颇为深入人心。

  其实李淳风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李承乾忽然觉得与他谈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接下来要与父皇一同去凌烟阁,李承乾一路上还在与李淳风说着话。

  几个内侍跟在一旁,可能是太上皇觉得陛下与道长的话语声烦了,脚步声也更快了一些。

  太上皇就快要走到凌烟阁了,陛下还远远落在后方与李道长说着话,一旁的内侍们很着急,他们也不知道该跟着陛下走,还是该跟着太上皇走前面。

  看这个架势,太上皇多半是因陛下只顾与李道长讲话,还有些恼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凌烟阁,当大唐的两位皇帝走入凌烟阁,众人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李承乾与李淳风从人类文明出现了集体观念开始讨论,甚至讨论就快讨论到了人类文明的最后形态。

  这并不奇怪,李道长虽说痴迷天文,但对于皇帝在人文上的困惑,这位道长还是很愿意解答的。

  在李道长的论述中,他觉得人类到了最后可能就没有所谓的集体,而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并且不再有战争。

  闻言,李承乾道:“李道长,朕不这么认为。”

  李淳风道:“贫道愿闻其详。”

  李世民先一步走上了凌烟阁的台阶,忍受着儿子这种一边走一边论道的话语声。

  李承乾听着父皇踩在木制楼梯的脚步声,跟上脚步一边道:“朕以为以后恐怕没有这么美好。”

  李淳风问道:“为何?”

  “李道长,千百年来,人们熬过了一个个寒冬与酷暑,可人所需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哪怕现在还有人为温暖挣扎,却有人还在兼并土地。”

  李淳风点头,颇为赞同。

  “李道长所言的未来太美好,可朕觉得未来是黑暗的,因为朕是个皇帝,站在皇帝的视野看天下,对资源的梳理也更清晰,对朕而言,土地是资源,粮食是资源,人!也是朕的资源。”

  “放眼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们为了仅有的资源你死我活,朕以为以后的战争会更残酷,因战争死亡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朕眼中的将来,一个很黑暗的未来。”

  听着这番话语,从陛下的话语声中听出一个黑暗且无情的未来。

  可太上皇还是神色平静地给郑公与梁公上香。

  李承乾也拿过内侍递来的香,解释道:“可能是因为朕是皇帝,朕的所想所虑,更现实也更残酷了,人应该往美好去想的,只不过是些短浅之见,李道长不要误会。”

  言罢,李承乾向着凌烟阁画像行礼上香。

  在凌烟阁二十五位功臣中,还在人世的不用上香,那些离开人世的功臣前都放着香炉。

  未来数百年,皇帝会对凌烟阁更崇敬,只要皇帝一直这么做,人们就会为了登凌烟阁为社稷而奋斗。

  李世民道:“承乾,你觉得人是恶的吗?”

  李淳风退到一旁,看着两位皇帝的背影行礼。

  李承乾揣着手道:“父皇,儿臣也不知,李道长觉得呢?”

  人应该想得美好一些,可听完陛下的话,李淳风也沉默了,可能或许人就该是恶的,或许未来就该是这么黑暗的。

  小兕子一路走到千秋殿,看到李渺笑着道:“骢儿。”

  一个六岁的孩子快步跑来,他是皇兄最小的儿子。

  千秋殿是安定公主的住处,明达牵着李渺的手走入殿内,这座宫殿自从赐给鹊儿,这里就成了小孟极与李渺玩闹地方。

  李渺道:“姐姐,姑姑来了。”

  正在写着字的小孟极先上前,拉着姑姑的手道:“明达姑姑。”

  小兕子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再看小鹊儿还在写字,她又道:“今日得闲来看看你们。”

  李渺道:“姑姑要去老君山了吗?”

  小兕子解释道:“姑姑不去,李道长他老人家去老君山,说是要在老君山上建设一个很大的望远镜,要看星星。”

  李渺疑惑道:“那站在老君山上,不是距离星星更近吗?”

  小兕子道:“我们所站的几百尺高算什么,哪怕是到了老君山的山顶,其实我们依旧距离星空很远,那一点距离算不得什么。”

  李渺穿着有些宽大的衣裳,胖脸带着疑惑。

  小兕子耐心地解释道:“如果天很高很高,我们抬头所见也不过是星空的一小片,即便是爬上了老君山,我们也碰不到星星的,至于究竟有多高,就算是爬上老君山,也显得微不足道。”

  小孟极问道:“那李道长去老君山做什么?”

  小兕子又道:“星星的位置是会变化的,如果得到天时到了,或者是某一颗星星距离我们最近的时候,就像是月亮距离我们最近时,能够算出星星的移动规律。”

  李渺问道:“那李道长要在老君山上很久吗?”

  小兕子思量片刻,道:“嗯,可能会很久吧。”

  李渺一脸崇拜地道:“我可以拜姑姑为师吗?”

  “好呀。”

  小兕子当即就答应了,又道:“但想要学好,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学好数术。”

第五百零五章 谁言微不足道

  小兕子看到又有内侍与宫女脚步匆匆离开,多半是去忙着新年的宴席。

  新年的宴席在承天门外的皇城中举办,皇帝一家在凌烟阁告祭完就要与群臣,同贺新年。

  父子两人与李道长正在走向承天门,通常这种庆贺都是父皇的主场,每当父皇与老将军聚在一起时,总是最热闹的,李承乾心中想着,相较之下,自己反倒是与文臣武将们有些疏远了。

  承天门前已经摆好了酒席,城墙上还有些没有融化的积雪,风依旧寒冷,有内侍正在城墙上高声念诵着乾庆十一年的旨意。

  不知不觉已在位十一年了,这十一年间大唐没有大规模战争,仅有的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葱岭那场与大食人的遭遇战,还有王玄策与天竺叛臣阿罗那顺的战事。

  目前为止除了这两次,乾庆这十年以来,一切都是安安稳稳的。

  当皇帝一家来到承天门前,文臣武将们纷纷行礼,此番前来恭贺的还有不少是退下来的老臣。

  英公依旧站在武将的最前后,站在英公身侧的是卢公程咬金大将军,身后还有一众将领。

  李承乾坐下来时,见到了站在武将队伍中的公孙武达,而此番宴席还有多年不见的李思摩与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的鬓发已白,胡子也白了一大片,他往口中灌着酒水又笑着与金春秋搭着话。

  李承乾拿起酒碗,朗声道:“朕与诸位共贺!”

  “大唐万胜!”

  文武两侧的群臣纷纷齐声高呼,“大唐万胜!”

  包括后方的许敬宗,于志宁,褚遂良后方的众多文吏也都站起身。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