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62章

作者:张九文

  裴炎道:“这是辽东运来的米。”

  王九思喝了一口粥,道:“听说辽东连年大丰收,洛阳的粮仓都要存放不下了。”

  裴炎:“嗯。”

  如今的情形是洛阳一边在存粮,也在一边使劲地消耗粮食。

  还有不少粮食正在运往关中,如此一来关中与洛阳其实消耗着辽东的绝大部分的米粮。

  根据司农寺的奏章来看,辽东田地广袤且肥沃,而人口又不多,因此绝大部分的粮食都随着运河南下。

  而关中与洛阳人口稠密,倒是可以消耗粮食。

  裴炎道:“辽东的粮食很便宜,斗米或许只要二三钱,但运送到洛阳就是斗米八钱。”

  王九思吃着粥,低声道:“听闻今年中书省又多了三位中书侍郎?”

  裴炎道:“嗯,如今中书省有十一位中书侍郎了。”

  将锅重新端起来,就将炉子放在屋外,炉子的火任由它烧着,若别家要用炉子,也可以直接拿去用。

  住在安邑坊的都是官吏,邻居几家相处也都和睦,偶尔还会有人因政见不合打起来,这也是正常的,也都习惯了。

  乾庆一朝与以往不同,皇帝总觉得官吏不够用,如今一度将中书侍郎增设到了十一人,连年如此往后中书侍郎恐怕会增设到三十人,五十人?

  现在看来,大有这种架势。

  地方官吏不够用,是一个现状,朝中官吏不够用也是一个现状,皇帝需要的是有能力的臣子,连年科举筛选下来的,依旧有参差。

  裴炎一想到兵部还有一堆事要办,简单用了饭食便与王九思一同去了皇城。

  太府寺与司农寺的职责大致上是一样的,不过在皇帝的调整下,籍田,农监,仓储都是太府寺在主持。

  反倒是司农寺只管作物培育,如今的皇帝一直在改制三省六部九寺。

  就如现在的中书省,中书省在任的文官一度达到了六十余人。

  再一想,这些事都与自己无关,裴炎来到皇城便径直走入了官邸,处理今天的公务。

  今年的休沐很短暂,只有短短的几天,朝臣们早早就回来忙碌。

  乾庆十年,上元节刚过去,又有一车车的银钱从皇宫拉了出来,从春明门朝着洛阳而去。

  皇帝下旨,命牛进达大将军领三千兵马前往西州,命左领军大将军薛仁贵带两千兵,前往庭州。

  皇帝又一次向西域增派了兵马,这已是今年第二次了。

  而就在上元节结束后的半月,小勃律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慕容顺的胡商带着一伙兵马拿下了小勃律,并且自封小勃律国王。

  不仅如此,这个小勃律国派出使者,给天可汗送去了大量的金子,满满当当一车的金子在阳光发着光。

  对慕容顺来说,财富不能成为一种资产,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损失。

  如今用一种不太能见光的手段,买下了小勃律国,他成了一个小国的国王。

  不论慕容顺赚了多少银钱,直到现在他得到了小勃律国,才是他最成功的一笔买卖。

  慕容顺成了一个国王,他就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李承乾真心为这个贪婪又忠心的商人感到高兴,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就能够发展他的势力,他的财富有了存放的地方,也有了保护财富的实力。

  谷雨时节还未到,关中正是四月初的农忙时节。

  皇帝下发了旨意,刘仁轨任西州京兆府府尹前往西域,建设西域京兆府,颜勤礼任京兆府尹。

  礼部尚书许敬宗,民部尚书褚遂良,刑部尚书狄知逊,三人兼任中书侍郎。

  因此,中书省的中书侍郎增至十四人。

  如今的皇帝从来不会墨守成规,一道道旨意改变着如今的朝中格局。

  曾经只有两个名额的中书侍郎,中书省已成了一个朝中能臣的聚集地。

  但凡在朝中有所建树的臣子,都可以进入中书省。

  因这些行为,李承乾又收到了不少劝谏的奏章,都是一些劝谏不要随意改动官制的言语。

  说心里话,李承乾觉得以现在朝中忙碌的样子,两个中书侍郎用到天荒地老?

  这大唐要不要强盛了?

  一个强盛的帝国需要有一群能干的臣子,需要有一个十分庞大且强大的中枢。

  哪怕以后的中书省会庞大到数百人,有近百个中书侍郎,也在所不惜。

  在这条路上,朝中的武将班子还需要再扩大,最低到中郎将,增设到三百人也不为过。

  或许以后会说大唐的朝臣都要不值钱了,谁说朝臣就要高高在上,贵不可攀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如果大家都一心为社稷,没有私心谁又会在乎多几个中书侍郎,一没有削减俸禄,反倒是提高了待遇与福利,二则没有降低中书侍郎的官阶。

  因此,除却在权力上有私心的人会反对,其余人应该是欣然接受才是,再看这些劝谏奏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私心。

  既得利益者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会阻止皇帝改制朝堂,也是人之常情嘛。

  李承乾走在田埂边,看着农忙时节的关中,田地里随处可见正在忙碌的农户,这些想法要一步步地实现,总不能大声对朝臣说,朕要让朝堂焕然一新,你们这些人还不够朕使唤的。

  朝臣们听了多半会下拜赔罪的。

  松赞干布跟着天可汗的身后没有言语。

  已年过五十的马周走在陛下身边,道:“陛下是觉得这些劝谏奏章写得不对?”

  李承乾道:“朕很喜欢看这些奏章,他们劝谏得很有道理。”

  马周抚须点头。

  陛下在位十年,这十年也是一直如此,陛下从来不会阻止朝臣劝谏,只是劝谏的那些事,陛下很少会改正,也很少会采纳。

  朝臣时常劝谏,皇帝会看每一份劝谏的奏章,看完之后,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皇帝一概不理会。

  马周心中不知陛下所想,只是安静地陪在一旁。

  “今年的河水丰沛,多半又是丰收的一年。”褚遂良言语了一句。

  “听说阿史那社尔一路北征,连连大捷真是令人心喜。”许敬宗有话没话,搭了一句。

  李承乾脚步停下,身后的六部尚书也都停下脚步。

  松赞干布抬头看着陛下的背影,常常看这位皇帝治理天下的方式,认知的差距,让他学到如今,还是觉得只学了皮毛,这个皇帝与史书中的历代皇帝不一样。

  每年的春季与秋季,皇帝都会带着六部尚书亲自离开长安,在关中各县走动。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时,就会时常亲自来看耕种情况,如今不只是陛下亲自察看,而且还是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在各县察看。

第四百九十二章 李孟尝

  这如何不让各县的县官紧张,一旦被查出来治理上有什么问题,轻则被剥去官身,发往西域种树,重则说不定就会人头落地。

  每到这个时节,各县的县官都会觉得人头只是暂时在自己的脖子上。

  律法严厉的当下,哪怕是人头落地了,也是当今陛下圣明。

  李承乾道:“赞普?”

  松赞干布上前一步。

  “朕总觉得你的书信能够管钦陵一时,说不定他以后还会去攻打小勃律国,朕还听说已有小勃律国的人去吐蕃求援了。”

  还未等松赞干布开口,李承乾又道:“其实也无妨,要打也可以,他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攻打。”

  松赞干布点头。

  “这里景色不错,就在这里休整,诸位觉得如何?”

  群臣行礼道:“喏。”

  大家各自散去,去忙碌自己的事,有人带来了菜,有人带着肉,还有些带着锅与炉子。

  许敬宗看着褚遂良点火烧炉子,啧舌道:“你会点炉子吗?”

  褚遂良道:“这有何难。”

  许敬宗冷哼道:“陛下可说了,一应吃食都要自己动手,你我在朝中身居要职,若连一顿吃食都做不好,岂不是让人笑话。”

  看到已有别人点了火,在煮着茶水。

  褚遂良点燃一堆干草,再将蜂窝煤放入炉子中,烧了片刻,压在煤下面的干草熄灭了,煤依旧没有着。

  看得一旁几个文吏着急。

  许敬宗则是轻描淡写地站在一旁,事不关己吃着枣子。

  褚遂良起身道:“许敬宗!”

  “如何?”

  “你怎么不来点。”

  “某家不会呀。”许敬宗面带笑意,一脸真诚地道:“不会就要请教,不是吗?”

  褚遂良红着老脸,眼看就要发作动手。

  上官仪脚步匆匆而来,道:“老夫来。”

  言罢,众人看着上官仪手脚麻利地将炉子内的干草全部掏出来,而后重新点燃,待火焰足够大再将蜂窝煤放入,如此煤也就烧了起来。

  上官仪又解释道:“这种事不能着急。”

  褚遂良作揖道:“多谢。”

  上官仪客气道:“无妨,余下的事老夫来安排,你们且坐着吧。”

  谁让他褚遂良自小就是勋贵人家,一个生火都做不好的人,更不要说做饭食了。

  要是这饭食不好吃,说不定又会被众人奚落。

  朝中虽忙,皇帝还是会带着大家出来游玩,换一换心情,并且让六部官吏通力合作办事。

  有人搬着座椅,有人洗菜洗肉,还有人切着肉菜。

  上官仪自小就独立生活,这些事难不倒他,他一个人就能熟练地安排着五个炉子,五个锅。

  看得许敬宗与褚遂良皆是无言以对,一切看似忙碌,但又有条不紊。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