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61章

作者:张九文

  李世民看着香火烧着,询问道:“听说你给诸国使者也送去了老子象?”

  “嗯,他们也会祭拜我们李家的先祖。”李承乾有些感慨,揣着手道:“也不知道先祖他老人家会不会庇佑他们。”

  李世民又道:“朕还听闻,西域人也要给你这位天可汗立石像。”

  “儿臣何德何能,西域的石像有父皇与郭骆驼就够了。”

  “你在位也有十年,他们都说大唐的盛世就要来了。”

  “儿臣觉得大唐依旧不够富裕,人们仅能维持生活需求的物质,依旧很贫瘠的,大唐需要继续努力,待来年开朝,儿臣依旧会主张戒奢以俭的国策。”

  这儿子一边在漕运建设上大笔地花钱,一边还要主张戒奢以俭,有时真是看不懂他到底在想什么。

  现在的大唐很好,可他还是不满意。

  父子两人在宗庙祭拜之后,就一起前往凌烟阁祭拜那些已过世的开国功臣。

  乾庆十年,正月刚过七天,就有一队兵马从长安城前往西域,为首的两位将军是高侃与李孟尝。

  官道的行人纷纷为这队兵马让开路,随着一起前往西域的还有诸多官吏。

  有人问道:“这是又要打仗了吗?”

  “东面与北面的仗都打完了,就剩下西面的了。”

  “西面还有什么人没打?”

  “大食人。”

  高侃听着路边的话语,一手拿着缰绳回头看了一眼后方跟上来的兵马,见队伍整齐,这才策马加快了行军速度。

  春明门前,还有一队队的官吏策马出城,一路朝着东面而去。

  有人说现在的朝中的官吏都不过年了。

  从除夕到现在这些官吏才休沐了七天,收到朝中安排便要奔赴运河,前往运河建设漕运官邸。

  若换作以往,即便是在前隋,这些官吏多半也要等到上元节之后才会动起来。

  长安城内,各处官邸也已早早打开了门,开始了上值。

  还在节日中的长安城坊民们很好奇,纷纷议论这群官吏是怎么了?这年不过了?

  雨水再一次灌入长安城,雨势越来越弱,天空风云变化下,一场雨成了雨夹雪。

  皇城的钦天监正在建设一座高楼,晋阳公主站在钦天监前,双手背负,手中还拿着一个望远镜。

  “姑姑,今天真的下雪了。”小鹊儿快步跑来。

  “预测天气哪有什么神奇,只不过是看云看风罢了。”

  小鹊儿抱着暖手的袋子,又道:“姑姑,兄长要去西域打仗。”

  明达笑道:“皇兄答应了?”

  小鹊儿道:“被爷爷揍了一顿,现在还躺着呢。”

  说着话,小鹊儿忍着笑意,看到兄长被揍,她格外地高兴。

  父皇也不见得真会多么宠溺孙子,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尤其是当今太子要去西域打仗,即便是父皇答应了,於菟也会被爷爷打断腿的吧。

  小鹊儿拉着姑姑的衣袖道:“奶奶说可以用饭了。”

  明达跟上她的脚步,一路走向皇宫。

  天文阁还在修建,多半要在今年夏季才能完工。

  来到太液池,兄弟姐妹都在,明达走到太液池的别苑旁,就见到了趴在榻上的於菟。

  东阳坐在门旁,悠哉地喝着茶水,面无表情地道:“怎么?你们是来求情的?”

  听到东阳姐姐的话语,弟弟妹妹识趣地纷纷散开。

第四百九十一章 官吏成群

  太液池旁,李承乾无视了挨打的儿子,就连苏皇后正在与小福准备饭食,对挨打的儿子不闻不问。

  太液池的水榭内,李承乾嘴里嚼着核桃,眼前是正在吃着茶叶蛋的青雀与李恪。

  “皇兄,运河沿岸要修建如此多官邸,耗费的人力物力未免太多了。”

  李恪劝说着。

  李泰吃着茶叶蛋点头,颇为赞同。

  核桃吃多了,李承乾就喝下一口热水,将茶碗放下。

  李泰与李恪相视一眼,又没有开口。

  直到碗在桌上放好,李承乾收回手,坐得端正又道:“朝中用度还是很富裕的。”

  李恪道:“近来在运河两岸走动,倒是见到了许多士族子弟依旧在抱怨。”

  李泰道:“他们只不过是觉得借着士族的地位,他们认为朝中应该给予他们与历朝历代相等的回报,而无关乎他们的才能与言行。”

  “科举施行已有十余年,恪觉得这些人依旧冥顽不化。”

  在李恪认为,世家应该被丢进棺材里,只是丢进去还不行,需要在棺材上打入钉子,避免世家这个团体的复生。

  在扼杀一个阶层团体的立场上,三兄弟的态度是一致的。

  李承乾看了眼还在一旁钓鱼的父皇,又见到丽质正在数落稚奴。

  稚奴这个孩子就像是脑子里缺一根弦,需要时不时有人提点他。

  李恪拿起桌上的柿饼吃着,道:“皇兄,能否将李义府借给恪。”

  “你要做什么?”

  “可能要杀几个人,都是恶人。”

  寒风吹过水榭,让水面上的薄冰有些许起伏。

  见皇兄没有当即答应,李恪又道:“恪会将罪状递交给御史台。”

  李承乾道:“只要罪证确凿,该抓就抓,该拿就拿,律法没有情面,你也不要有后顾之忧。”

  李恪正色道:“恪领命。”

  再看父皇与舅舅正在说着话。

  家宴很热闹,其实每年的家宴都是如此,如今各自都成家了,恰有一年比一年更热闹的样子。

  李泰道:“皇兄,文学馆画好了葱岭全境地图,小勃律国的位置的确很重要。”

  李承乾从炉子旁拿起烤好的核桃,剥开外壳。

  李泰接着道:“小勃律国地处吐蕃西北,又接壤葱岭,当年王玄策驰援葱岭就是从小勃律借道,此地万不可落在吐蕃人手中。”

  李恪道:“如今吐蕃与大唐虽说交好,可……”

  李承乾嘴里嚼着核桃,颔首道:“朕不信同盟。”

  现在的吐蕃与大唐是同盟,也仅仅是同盟而已,史书上一次次证明了在皇权体制下的弱肉强食,这与同盟无关,只与实力有关。

  李恪道:“听闻小勃律国几次想要拜皇兄为君父。”

  李承乾只是笑了笑,自顾自吃着核桃,看着太液池的景色不语。

  李泰向李恪眼神示意。

  李恪也稍稍点头,就会意了,也不再多言。

  说到同盟就要提及现实,现实就是在弱肉强食的野蛮规则下,各国仅有的只是他们拥有的,而皇帝想要的是他们的全部。

  从未想过什么同盟,只有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部分,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吐蕃也是,小勃律国也是,更不要说南诏,新罗与天竺。

  太阳从云朵的后方出现,阳光洒向太液池。

  当小鹊儿跑来传话,一家人这才离开水榭一同去用饭。

  父皇与母后照顾着一群孙子孙女,用了饭食,李恪与李泰就早早离开了,他们还要去主持运河事宜。

  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太液池边,看着手中的卷宗,煤已成了大唐的重要资源,黄泥与煤混合成的蜂窝煤成了一种供给侧的必需品。

  还要崇文馆的夫子教导各县烧蜂窝煤的炉子,只能在室外使用。

  相较于发展,这点资源的开采或许都算不上什么。

  “青雀与恪儿都走了?”

  “嗯。”李承乾颔首回道:“现在儿臣与他们聚少离多。”

  李世民在边上坐下来,将暖手的水囊递上,道:“这是你女儿给你的。”

  李承乾接过暖手袋,双手揣在袋子上,抬首看着蓝天道:“父皇,儿臣恐怕要发起一次远征。”

  李世民的黑发带着些许白发,长出一口气,闭上眼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舅舅与母后交代了话语之后也离开了,李承乾独自一人坐在太液池边,依旧看着手中的卷宗。

  大唐又要打仗了?

  这是长安城坊间的传言,今年伊始朝中就派了两位大将军离开长安,前往西域,如今派往西域的将军与官吏越来越多,朝中还要建设安西四镇,这无疑是给了一个信号,大唐又要打仗了。

  也有人认为大唐不断向西域派出将军与官吏是防备吐蕃人。

  更有人反驳了这个观点,现在吐蕃的内部都自顾不暇,吐蕃人不会打西域的主意。

  王九思走在安邑坊的街巷上,一路听着周遭人们的议论,在这里居住的多数都是官吏,住在这里的官吏也都在说着关于朝中的事。

  乾庆一朝已有十年了,贞观之后,是变化最大的十年,对长安城的人来说是这样的。

  王九思来到自家门前,见到裴炎正在煮着饭食。

  正巧自己也还未用饭,王九思道:“在下买了些许羊肉。”

  裴炎点头道:“那就一起用点饭食,多了午时还要去朝中忙碌。”

  “嗯。”王九思点头,将自己的羊肉拿了出来,两人坐在一起。

  炉子上的锅中煮的是米粥,米粥很浓稠,倒是粥香浓郁。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