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54章

作者:张九文

  心中迟疑之余,褚遂良拿起茶碗饮下一口茶水,目光又看向了马周与于志宁。

  只有这两人才有资格举荐两个名额,因马周是当朝侍中,于志宁是如今的中书令。

  军中没有参与,英公没有递交任何奏章。

  唯有马周与于志宁递交了两份。

  李承乾看罢,将奏章递给一旁的马周道:“都传下去看看吧。”

  马周接过陛下递来的奏章,打开看着字迹,许圉师身为如今的民部侍郎,一直在主持关中的粮草调度。

  当洛阳,松州,蜀中的粮草运送到关中,进行调度时都要经过许圉师的批复。

  这位民部侍郎一直勤勤恳恳办事,若不是这一次推举漕运监正,众人都忘了这位当初的科举进士。

  如今回想起来,许圉师的确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众人将奏章传了一遍,纷纷点头觉得许圉师的漕运规划很不错,并且还知晓中原各地的粮食产量。

  直到许圉师的奏章放在了桌上,李承乾道:“若诸位没有其他的想法,今年入夏,就让许圉师任职漕运监正,主持漕运,试用到今年冬季,若合适继续留任。”

  陛下的话语没有说满,也给了众人一个台阶,先让许圉师任职漕运监正,但只是试用,如果他做不好将来也可以再换人。

  一场短暂的谈话之后,漕运的诸多大权都落在了民部的手中。

  离开时,众人心中都有感慨,如今想要在朝中得到权力想要晋升,不仅仅需要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要对。

  只因当今陛下是一位十分注重能力的皇帝,但凡在朝中身居要职,都需要在一定方面有所建树。

  离开的众人中,就连以前不起眼的狄知逊,因他在京兆府任职时的种种表现,也已成了现在的刑部尚书。

  有人说狄知逊能够成为刑部尚书,是因只有他弹劾了老程家的牛,实则不然,狄知逊在刑律上还有不少建树,在他的治下,诸多案件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置,大唐已很多年没有冤案了。

  许圉师如愿成了运河漕运的监正。

  于志宁回到了中书省内,见褚遂良就站在自己的桌前,问道:“是有不解?”

  褚遂良道:“许圉师既然有意要任职漕运监正,其实大可以与下官说。”

  于志宁整理好一叠文书,放在一旁,“因你有了其他人选,许圉师才来寻老夫,老夫本就有多余的名额,朝中唯才是举,这是应该的。”

  “再者说,朝中尽可能不错过任何一个可用的人才,你觉得呢。”

  褚遂良行礼道:“下官受教。”

  于志宁瞧着他道:“好了,去忙你的事吧。”

  漕运之事有了着落之后,于志宁批复着各部的文书,这才听到了一个消息,陛下召见了金春秋。

  新殿内,李承乾看着老泪纵横的金春秋,看着他的呈报,又道:“如此说来,现在的新罗人以能写中原文字为荣?”

  英公李绩坐在边上沉默不言。

  金春秋擦去眼泪,跪拜在地,道:“陛下,新罗文字本就欠缺,是崇文馆的支教夫子教会了新罗人写字,新罗有了文字,臣涕零之。”

  言罢,他再一次跪拜,又哭了起来。

  李承乾抚着额头,看一个须发白了一半的人这般痛哭,颇觉头疼。

  一别数年,当初金春秋随着东征大军离开时,太子还是太子,回来时当年的太子已是如今的陛下。

  这如何不让他涕零,跪拜在地抽泣声不断。

  李承乾道:“别哭了。”

  金春秋还在哽咽,又道:“臣为陛下贺,臣忍不住哭。”

  李承乾一手放在桌上,手掌正好盖在这卷呈报的奏章上,沉声道:“这些年,苦了你了。”

  金春秋大声道:“臣为陛下死亦不足惜,这些事又算不得什么。”

  “死不足惜不是这么用的,你往后多看看书。”

  “臣失言,臣看书不多,让陛下见笑,臣惭愧。”

  他很喜自称臣,至少他现在不是外臣了,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唐人,大唐皇帝的臣子。

  往后会有更多这样的人,立志成为一个唐人。

  诸国子民形成这样的向心力,这对大唐来说没什么不好的,不论是新罗人,突厥人都是天可汗的子民。

  李承乾询问道:“如此说来在那里还有很多银矿?”

  金春秋道:“每当地动山摇,每当那些火山喷发,总会有一些银矿从山体里出来。”

  “如今,火山爆发很频繁吗?”

  “数年间,臣见过五次,并不是同一座山,各地的火山偶有喷发,最大的一次火焰吞没了千里大地,所过之处皆是一片焦土。”

  金春秋回忆着当初的场景,从他口中讲出来,那像是山在朝着天穹咆哮,浓烟直插天际,遮天蔽日,漫天下着飞灰,绝望的人们跪在地上,祈求庇佑。

  岩浆吞噬了一切,将他们的房屋,农田,树林吞没,当一切平静下来,都化作了一片焦土,成了不毛之地。

  还有那滔天的海水,倒灌而来,同样是地动山摇,海水所过之处人畜皆亡。

  很多时候,金春秋趁着火山就要喷发时,将倭人都困在山下,让他们被岩浆吞噬,以求得到更多的银矿。

  就这样进行了数年。

  “现在那里还有多少倭人?”

  金春秋也不再哭泣了,依旧跪拜在地道:“回陛下,在回来前臣将一应人等处死,山林中恐还有藏匿,臣以为将来可再派兵马灭之。”

  他的回话与刘伯英的奏疏倒是没什么差别。

  只不过金春秋的言语还是有所保守的,在刘伯英的奏疏上记录的则是金春秋将能够看到的倭人都杀了。

  藏匿的也是极少数,因搜寻困难,加之旨意来了他不得不离开倭人地界。

第四百八十六章 唯才是用

  李承乾又道:“如此说来银矿还未挖空?”

  “陛下,臣杀得太多了,没有留下足够的倭人来奴役。”

  “也罢,光靠人力也挖不完,以后再派人去一趟。”

  “陛下圣明!”金春秋拜倒在地,又朗声道。

  倭人地界的银矿藏量比金春秋预想的更多,这根本不是人力能够挖空的,即便要挖空,短短六年间挖不完。

  “银矿就在那里,也不会跑了。”李承乾又沉声道:“之后的事英公安排吧。”

  李绩点头,又道:“左领军近来新进两百匹天山马,你去照看吧。”

  说着话,李绩递给他一块令牌。

  金春秋郑重地接过令牌。

  李绩收回手,揣着手坐在站在一旁微微颔首。

  金春秋得了令牌,又行礼道:“臣告退。”

  本来这是李思摩在长安任职将军,就是养马的,现在这个职位交到了金春秋手中。

  李承乾啧舌道:“钦陵到吐蕃了吗?”

  李绩低声道:“三天前送来的消息,钦陵到了青海,现在应该在吐蕃了。”

  “禄东赞的儿子在吐蕃的威望,还有几何?”

  李绩回道:“即是禄东赞的儿子,禄东赞是吐蕃的大相,松赞干布也还活着,有此二人在,不论茹来杰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动钦陵半分。”

  李承乾揣着手在殿内来回走了两步,道:“茹来杰是吐蕃的大臣,他有能力,有权柄,却没有钦陵那样的身份,他一旦要与钦陵为敌,他就会失去人心,一旦没了吐蕃子民的拥护,他就会失去所有。”

  英公缓缓点头。

  皇帝亲自送着英公走到承天门。

  每一次与英公谈完,皇帝都会亲自相送,足可见陛下的倚重。

  李绩出了承天门就去了司农寺。

  郭骆驼在司农寺的地位没人可动摇。

  见到是李绩来了,郭骆驼赶忙迎上前,行礼道:“英公。”

  李绩道:“陛下可以让你在民部任职的。”

  言外之意,英公觉得郭骆驼的官位太低了。

  “英公,下官可以在司农寺为官一辈子的。”

  李绩看了眼司农寺内,只有寥寥无几的官吏,询问道:“关中的粮草运送去西州,可以延长粮草的储备时日?”

  郭骆驼抚须道:“西域的风很干,关中能够储备三年的粮食,在西域该是能储备四年。”

  李绩又道:“将关中的粮草运送到西州,如何?”

  郭骆驼思忖了片刻,道:“需要多少?”

  “十万石。”

  郭骆驼抬首道:“英公,十万石运送到西州,不如用天山腹地种出来的粮食就地储备,遥远的路途运送十万石粮草,未免……”

  言至此处,郭骆驼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与其说运送十万石粮草,不如天山腹地的稻米自给自足。

  从长安运送如此数量的粮食到西州,显然是不划算的,且不说一路上耗费的人力,物力,就算是粮食消耗,也是杯水车薪。

  除却这些因素,英公有这种打算,那就剩下一个原因了,又要打仗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郭骆驼拿出一幅地图,划出了几条运粮路线,“从青海运粮前往西州能够更快,其次河西走廊可以屯粮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若不着急,可以在各处水草丰沛之地种粮食,英公的十万石粮草不足为虑。”

  李绩看着沿途的运粮路线,还未开口,却见郭骆驼在这些运粮的路线上画了一个个圈。

  这些圈就是沿途储备粮食的粮仓。

  “英公,这是洛阳向关中运粮的方法,每年秋后会有大量的粮食运入关中,在各县各地储备,亦可用在西域。”

  英公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要打仗的话语。

  也没有正式的调动兵马与粮草。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