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九文
两位尚书得到召见,就脚步匆匆出了城门,翻身上马前去面见陛下。
在龙首原边上,皇帝一家人正在冬日里游玩。
李承乾坐在炉子边,正在与李恪说着话。
远处是一群孩子正在打闹,苏婉与吴王妃,魏王妃坐在一起说着话,宁儿领着宫女正在准备着饭食。
三家人聚在一起,这片显得格外的岁月静好。
李恪道:“此番岭南乱象,是否要派出将领平定?”
李承乾颔首道:“朕会让人去一趟,最好是将岭南犁一遍,较为偏远的地方支教十分困难。”
李泰看了看后方,道:“两位尚书来了。”
褚遂良与徐孝德翻身下马,快步上前道:“陛下。”
李承乾让人将一张地图挂了起来,道:“正值休沐让两位来一趟,有劳了。”
褚遂良忙道:“陛下有命,臣莫敢不从,何谈有劳。”
徐孝德想说的话都被褚遂良说了,一时间只能作揖行礼,褚遂良当真是一个棘手的同僚。
李承乾领着两人走到地图前。
风吹过时,挂在木板上的地图还有些晃动,李承乾才开口道:“父皇与老将军们去骊山冬猎了,随行的兵马有两千人,民部记得准备好粮草。”
褚遂良连忙道:“喏。”
徐孝德目光看着眼前的地图,粮草的事与自己无关,但这幅地图肯定与工部有关。
李承乾道:“青雀让文学馆画了图,现在洛阳储备的粮草不少,关中有松州囤积的粮草,但关中几百万的人口,还需要更多的粮食,关中的粮食是有限的,但人口还会继续增加。”
目光看着眼前的地图,李承乾指着一条河道:“运河连通南北可以建设漕运,青雀与恪弟可以看管河道的修缮,但漕运建设还要工部来主持。”
徐孝德再一次行礼,道:“臣领命。”
这条连通幽州与洛阳,南下江南的运河是隋炀帝留给大唐的遗产,这份遗产的价值巨大。
若以运河为主,可以建设出一条以运河为主的经济体系。
李承乾又道:“近些年民部一直将洛阳的粮食运送到关中,虽说每月都有上千石,次数多但运粮少,朕打算自出潼关之后,沿途每隔七十里修建粮仓,以备转运,一共十二个粮仓。”
褚遂良道:“陛下,洛阳乃如今关中货物集散之地,早有修建。”
李承乾让内侍给两位尚书递上茶水,又道:“关中的粮价都快八钱一斗了,朕不希望粮价会到十钱一斗。”
其实这条粮仓路线是按照后世的河南府路到奉元路的想法规划的,沿途一共十二个驿站,一共十二个粮仓。
李承乾又道:“漕运建设动辄数年,沿途道州也需要调动人力,各地官府需要通力合作。”
漕运建设看起来很美好,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建设出来能够给朝中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让南北货物流通更频繁。
褚遂良道:“陛下,还有顾虑。”
李承乾喝着茶水看着地图,道:“或许又会有人说朕是记恨他们的抱怨,让各道州的官吏有得忙了。”
李泰也想起来,当初皇兄张贴的布告,就是运粮沿线官吏的所言,虽说社稷大计与个人恩怨无关,但也足以令那些抱怨的官吏羞愧了。
皇帝有钱的好处就是可以大肆建设,也难怪南北朝时期一个皇后的胭脂钱都有数万贯。
数万贯的胭脂,那究竟是什么呀……
苏婉平时也不会着粉黛,俭朴惯了。
若真有数万贯的胭脂钱,都足够建设一座城了。
李承乾抬首看着地图,这项巨大的工程要进行数年之久,并且关中各地的粮仓与运河一起开工,需要庞大的人力。
李泰道:“皇兄,漕运一旦开始建设,以后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也会有更多的繁重的政事。”
“朕依旧很缺人手,倒不怕麻烦。”
朝中每隔两年的科举正在虹吸着中原各地的人才,吸纳而来的人才成了官吏,总需要安置的地方。
李承乾对现在的朝堂现状很不满,人手实在是太少了,希望将来的官吏之多,可以填满中原各地。
将来谁也不知道运河沿岸的经济会不会腾飞,洛阳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建设了漕运之后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又如何呢?大不了多抓一些人去西域种树,多安排一些官吏,身为皇帝,这些事办起来就简单多了。
强权的皇帝,彪悍的朝臣,骁勇的将领,这天下还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
做最好的打算,做最差的准备罢了。
至于商户们的漕运许可,以及份额,或者是由朝中官吏主持漕运,再或者是漕运运输人员如何安排?
这些还要等运河漕运建设好之后,再做打算。
朝中有的是银钱,这笔钱花得起。
西域还在种树,都种了有二十年了,反反复复,朝中也不知道什么树好种,大不了就是死了一片林,再种上一片,土壤倒是越来越肥沃了。
梨树,石榴树都试过,还有胡杨树。
有些树种活了,有些树种了又死了,对此郭骆驼也只是让人们多去尝试,二十年过去了,不如再来一个二十年。
能够让犯人去西域种树,而不是人头落地,李承乾心中暗想着朕这个皇帝也算是很仁慈了吧。
相比历朝历代,与到处杀人的皇帝相比,朕太圣明了。
关中的确找不到足够的空闲劳动力,但辽东与河北还是有很多劳力能够利用的,反正朝中会给工钱。
李承乾迟疑道:“两位尚书可以回去拟定章程,如有什么需要帮忙你们可以知会青雀与恪弟,朕的这两位弟弟相助工部与民部。”
言至此处,两人就可以离开了。
但褚遂良还站在原地,他躬身道:“陛下,臣还有顾虑。”
李承乾轻描淡写道:“朕有钱。”
这句话听着确实很提气,多少年了……自贞观一朝极度紧张的朝堂而言,现在的朝中真是太富裕了,多么提气的一句话,真是久违了。
褚遂良至今记得,当初的没钱二字。
“陛下,臣的顾虑不是银钱。”
李承乾神色有了几分不悦,将茶碗放在桌上。
褚遂良注意到陛下的神色,连忙低下头,即便陛下不悦,该说的还是要说,言道:“陛下,一旦运河疏通,漕运建设完成,中原的新罗婢会越来越多的。”
一听新罗婢,李承乾抚着额头道:“怎么?新罗女人是逃荒逃到中原来了?”
“回陛下,如今中原各地的新罗婢已有不少,臣以为此风不可助长。”
如果是许敬宗在这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
褚遂良办事没有许敬宗那样雷厉风行,好在周到。
李承乾低声道:“有时候朕也很烦恼。”
“臣失言,但望陛下思量。”
李恪道:“新罗的确是个很贫瘠的地方。”
臣子就是给皇帝解决麻烦,难道臣子能力不足也是皇帝的问题,那这皇帝还能不能当了?
李承乾道:“既然意识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朕认为只会提问题的风气,也不好。”
褚遂良神色惶恐,行礼道:“臣告退。”
第四百七十二章 富贵与家
褚遂良与徐孝德离开时的心情多半是忐忑不安的,这是在场护卫的兵马所有人的想法。
如今的陛下十分强权,当朝有如此皇帝,如何不让臣子们忐忑。
李泰与李恪离开时走在一起,回头看去时皇兄一家还在玩闹着。
“皇兄不会有意为难两位尚书的。”
听着李泰话语,李恪颔首道:“那是自然。”
李泰又道:“褚遂良毕竟是贞观年间的臣子,皇兄向来是求变的,运河漕运是动辄建设数年的大事,谁也不敢说一定能够办好这件事,何况只是这两人。”
李恪反问道:“你说当年许敬宗,他知道自己能够执掌京兆府吗?”
李泰蹙眉,思量了片刻看向自己的儿子。
李欣转动着手中的魔方,用稚嫩的嗓音道:“於菟兄长说,凡事都要有勇气,哭是没有用的。”
李泰笑着不再讲话了。
当皇帝回到皇宫之后,又召见了许敬宗,于志宁。
朝野便有了关于运河漕运的议论,纷纷议论着皇帝要如何建设运河。
安宁村内,李世民刚冬猎回来,大步走进门。
於菟抬头看了看才回来的爷爷,又低头写着丽质姑姑让人送来的课业。
李世民坐下来,灌了一口茶水。
随后一起走进来的还有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程咬金。
李世民将茶碗重重放下,沉声道:“听说承乾要建设漕运?”
眼前一个是当今皇帝的老师,另一个是当今皇帝舅舅,话语说出口,再问他们,李世民有种自找没趣的感觉。
长孙无忌道:“当年杨广修建运河是为了粮仓与兵马调度,当年有人修建运河就是为了东征,也有人说是为了皇帝取乐,可如今的陛下将运河作为调度,来建设社稷,臣很欣慰。”
房玄龄道:“修建漕运谈何容易,数千里的运河沿途道州几百万人口,朝中不可能一夜之间调动,前隋的杨广就是因此对天下失去了掌控,唉……不说也罢。”
李世民望着屋外沉默不语。
长孙无忌陪着房玄龄走到村口,他神色还有些忧虑,道:“若此番漕运建设不成,恐怕陛下会更严苛。”
房玄龄道:“且看吧,老朽再多活几年,看看这人间会成什么样。”
冬日里的长安城,今年的休沐注定不会太清闲,已有崇文馆,文学馆,弘文馆开始搜集关于运河的卷宗,甚至门下省开始搜集关于漕运建设的策论。
皇帝一次次在考验臣子的能力极限,大唐的臣子不仅仅要能够上马打仗,还要能够治理社稷,更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
长安城内,陈仓县令李敬玄今年刚调任来京兆府任职,他站在朱雀大街,看着一群忙碌的学子,这些学子们正在争论漕运建设的事宜。
本以为皇帝要建设漕运,应该会有朝臣劝谏,可这个时候竟没有人反对,要是放在以前多半会有人反对皇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