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23章

作者:张九文

  “他的踪迹朕不会瞒着你,但你不要大肆喧哗,也不要让人去打扰玄奘。”

  来济从一旁的内侍手中拿过毛笔,而后在玄奘的那一行之后写下,不知所踪。

  玄奘在史书上的记录也就这么几笔,他的人生在史书上,就以还俗当作结果,以不知所踪画上了句号。

  来济此来就是为了这件事,陛下自小是个好孩子,有些事不必明说,他也知道该怎么写,随后起身道:“臣告退了。”

  李承乾依旧站在墨池边,稍稍颔首。

  半刻时辰之后,李承乾又看向一旁银杏树,现在只剩下了枯枝,已看不到枯黄的银杏叶,只等来年长出新芽。

  “爹!”

  听到身后的呼唤声,还有奔跑的脚步声,李承乾转身抱起女儿,问道:“今天想吃什么?”

  孟极想了想道:“想吃蛋炒饭。”

  李承乾道:“好啊,今天亲手给你做。”

  “要加葱花。”

  “好。”

  杨内侍笑着跟在陛下身后。

  皇宫内,又吹过一阵风,如今李卫公已过世了,可军中又有了很多年轻将领,这些将领都是心怀壮志,一心要位列凌烟阁的。

  距离开朝还有两天,余下的这两天,这位皇帝什么都不做,就陪着家人。

  如今的皇帝,子嗣并不多,可好在这个家安宁又祥和。

  皇帝的子嗣不多自然会让人议论,武德与贞观一朝,皇帝的子嗣何其多。

  如今没人给皇帝送美人画像了,可依旧少不了人询问皇帝的家事,旁敲侧击地想要往皇帝的宫里塞女人。

  这种事自登基之后,至今为止,有种没完没了的感觉。

  上元节庆贺结束的第三天,因现在的早朝延后,李承乾早起锻炼之后,还有空闲为早朝做一些准备工作。

  杨内侍递上一份名册,道:“近来询问陛下的家事的人都有记录。”

  李承乾接过名册,看着其中的内容,上面就有孔家,卢家,太原的王家,甚至还有杜家与陇西的旧族李家。

  现在的苏婉是爷爷选的孙媳妇,也是母后与父皇择定的,自然是不会更改。

  在妃子上只有宁妃一人,至于孔家,卢家就不用多说了,杨内侍记录得很仔细,太原的王家应该是王神念的一系,那是记录在魏书中的人物。

  李承乾看罢,就将这封名册交还给他,“但凡与这些人家有关联的内侍都驱逐出宫。”

  “这……”

  “怎么?他们背着朕与人探寻朕的家事,朕应该将他们丢进太液池喂鱼吗?如今那池子的鱼确实不够肥了。”

  杨内侍忙道:“喏。”

  今天宫里恐怕又有一批内侍会不见,或者是被驱逐,杨老是一个十分忠心的内侍,他手脚麻利地处理了三十余个内侍,但凡掌班的内侍都在他的眼皮下。

  人都是善于用手中的资源谋私的,这一点在宫墙内可见一斑。

  李承乾将这些事都交给苏婉与宁儿主持,就去了早朝。

  以前陛下还是太子时,就始终是形单影只了,如今在太极殿,有上百位官吏等候着这位皇帝前来早朝,陛下不孤单了。

  随着李承乾穿着天子冠冕走入太极殿内,群臣行礼。

  在群臣的目光下,李承乾在皇位上坐好,就让一旁的内侍念诵旨意。

  旨意很简单,依旧是秉持着节俭的作风,大唐依旧不富裕,不强大的种种话语,再是恭贺新年。

  李承乾道:“朕知道如今朝中比之往年富裕,但朝中的开支依旧不少,诸位在朝中任职俸禄单薄,如今正值新年,朕让人准备了赏赐,待早朝结束,诸位在承天门前领赏赐。”

  群臣再一次行礼,高呼道:“谢陛下。”

  接下来便是各部禀奏国事,吏部今年要调任七十余名官吏前往西域,建设安西四镇,并且崇文馆要派支教夫子三十余名,前往吐蕃。

  在新年时崇文馆便有了安排,要在中原增设崇文馆百余处,其中包含辽东与江南,蜀中几处道州。

  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志宁诉说着今年的各项支出。

  殿内,上到各部尚书下到各部侍郎皆在大殿内,今年刚开始,朝中就要拿出数万贯开支,这让众人的压力很大。

  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兵部,因今年还要增添不少兵员,也不知朝中还能否应付。

  待陛下都应允之后,群臣这才放心,似乎陛下咬了咬牙。

  只有于志宁依旧神色平静,这几万贯的开支其实并不算多。

  只有侍中马周与于志宁两位掌管调度的重臣才清楚,现在的财况富裕,哪怕陛下什么都不做,养活天下官吏数年内都不用发愁。

  只不过在群臣的担心中,以及外界的谣言中,皇帝每一次花大钱都是令人担忧的。

  再者说,说不定还有人高兴,那些反抗支教的人越是觉得朝中入不敷出,他们越是高兴。

  那些人叫嚣得越热烈,实则陛下越是平静,丝毫不将那些叫嚣放在耳中。

  太极殿内的早朝一直进行到午时,皇帝这才接见了各国的使者。

  此番来唐的吐蕃使者是桑布扎,小勃律国的王子,还有阿史那社尔,以及天竺使者,南诏王的儿子逻盛炎与回鹘诸部。

  南诏使者进献了西南诸国的宝物,天竺使者进献了诸多金银与象牙杯,阿史那杜尔则是最实在,进献了地图,他打下了漠北的大片疆域,并且如今他的族人正在征战靺鞨人。

  皇帝接受着群臣的朝贺,朝中让各国使者继续修建天可汗大道,天可汗有意无意提起了吐蕃与大唐往来的重要道路,修建出一条吐蕃与大唐可以容纳骑兵与马车行进的驰道。

  这条驰道的地理位置就是唐蕃古道。

  到了下午时分,乾庆六年的第一场大朝会结束了,葱岭的诸胡没来朝贺,大食人也没有向大唐进贺的意思。

  第一批来唐的大食使者至今还被扣押在长安城,何况两国已有了战争。

  今年前来朝贺的周边小国并不多,主要是唐军太猛。

  下朝之后,群臣三三两两离开太极殿。

  褚遂良走在人群中,问向身边的于志宁道:“还以为今年陛下会有什么大安排。”

  于志宁道:“你以为要什么大安排?”

  四周都是三三两两走着,一边说话一边走的朝臣,平日里褚遂良与于志宁走得并不近。

  偶尔还是能说上一两句话,再者说于志宁也不是许敬宗那一派的人。

  他压低嗓音又问道:“照理说前后走了两位辅政大臣,今年陛下应该大展身手。”

  于志宁瞅了他一眼,道:“陛下行事向来不会大张旗鼓的。”

  褚遂良颇为赞同地点头,“也对,这才是我们的陛下呀。”

  皇帝依旧是个低调的皇帝,自还是太子时,就是如此。

  下了早朝之后,李承乾留下了阿史那社尔用饭。

  “陛下,臣懊悔。”

  李承乾让人给他倒上酒水,问道:“你懊悔什么?”

  阿史那社尔顿足道:“臣应该跟着大军去征讨葱岭。”

  “你打了一年靺鞨人,也不容易,西面的事对你而言,太远了。”

  “若陛下再有西征之意,臣愿领三万骑兵,奔赴葱岭。”

  “先不说葱岭,靺鞨人很难缠吗?你打了一年还未拿下?”

  “回陛下,靺鞨人都居于深山中,有时冒出几头熊,或者几头虎,打靺鞨人容易,山中猛兽最难对付。”

  李承乾饮下一口羊肉汤,道:“需要朕帮你吗?”

  他摇头道:“无须陛下担忧,再有一年臣必定横扫靺鞨,捉几头大熊与猛虎给陛下取乐。”

  阿史那社尔是个朴实的莽夫,靺鞨地理位置在辽东以北,那里都是山林,而他这个突厥人习惯了平原作战,闯进山林中,并不是他所擅长的作战方式。

  “朕不急于开疆拓土,当年父皇东征的确有很多靺鞨人相助高句丽人,这笔账迟早要算,你也不用着急,能够全身而退最重要,再者说,朕也会派人扫平他们。”

  阿史那社尔行礼道:“喏。”

  “高延寿如何了?”

  “高延寿上月才到臣的麾下,不过他从辽东来到草原之后,就病死了。”

  “病死了?”

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的比真的更值钱

  高延寿的死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不知道这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听阿史那社尔说,他一开始都没见过高延寿,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就是个死人了。

  要追究死因,多半是与高句丽或者百济的旧恨有关,无非就是一些恩恩怨怨。

  李承乾对他的死因没什么兴趣,死了一个有上进心的将军而已,况且这个将军的上进心不是正道。

  如果人人都想着给皇帝送美人来博取上进。

  这世道还能不能好了,莫名其妙遏制了一股风气。

  只能说其人死得正好,死得太值了。

  正与阿史那社尔说着话,又有内侍递来了奏章,是御史台的御史李义府让人送来的。

  奏章所写的都是一些关于天下“名仕”的话语。

  这些当年门生上千,如今却已落魄的“名仕”肆无忌惮地议论着国事,在他们眼里似乎大唐撑不过十年就要亡了一般。

  毕竟前隋才多少年,大唐比前隋好不到哪里去,现在的皇帝不是杨广,但和杨广一样。

  李承乾神色带着享受地看着这些骂皇帝的话语,大致看了一眼,就搁在了一旁,不再打算理会。

  朝堂还是有敌人的,可朝堂的敌人没有武器,没有任何的威胁,甚至不用朝中出手,李承乾觉得哪怕再过几年,这些敌人就会自己灭亡。

  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一件事做多了容易疲惫与厌倦。

  可能是杀人杀多了,流放西域去种树的犯人太多了,就这么厌倦了。

  还能怎么办呢?

  让李义府再去一趟把他们都杀了,杀了之后呢?这种人又冒出来一批,一批接着一批,累不累呀?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