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21章

作者:张九文

  这个时代的脚步很缓慢,信息的传播效率很低,因此更偏远的人甚至不知道大唐已换了皇帝,而且新皇帝执掌国事已有六年了。

  二十八岁登基,如今已三十有四的李承乾扶起这位丈人,走到殿外,“近来朕的妹妹时常专研养生之道,宫里准备了不少黄精,都是明达亲手所制,走时多带一些回去。”

  “谢陛下。”

  待皇后与苏母说完了家事,苏亶这才带着妻子告别,走时还带着一盒药材,也带走了小於菟,让这孩子跟着外公外婆多住一些时日。

  见苏亶又回身行礼,李承乾报以笑容。

  苏婉道:“近来孩子越来越玩闹了。”

  李承乾道:“玩闹些也好。”

  每年的新年,李承乾都要去凌烟阁,告慰一番郑公。

  走入凌烟阁内,李承乾拿出先前所写的书信,在郑公的画像前焚烧。

  郑公活着时,劝谏皇帝,郑公过世之后他们的警示话语经过崇文馆传遍了天下。

  这是李承乾刻意为之的,大唐要强大就要有刚正不阿的精神,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用夏桀商纣的故事来警示世人。

  又或者郑公用北齐文宣帝,就是那位叫高洋的北齐君主,作为反面例子来比较。

第四百六十章 平生所愿,位列凌烟阁

  郑公的话语朴素又简单,但却十分深刻,能够引经据典地来劝人。

  可惜,大唐只有一个郑公,但愿郑公的话语能够一直流传,成为唐人的精神所在。

  于社稷有益的事都是重要的,无关乎一个皇帝的爱好,所以治国上,该做的都要做。

  现在的泾阳印书坊还在不停地亏损,倒也亏损得起,所印的书籍中就有郑公的语录。

  谁能想到郑公活着的时候能够帮扶皇帝。

  郑公死后也能够成为社稷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承乾独坐在凌烟阁,看着一幅幅画像,有神色凶悍的武将,也有面容慈祥的老人。

  当盆中的火焰熄灭,只留下了纸灰。

  年迈的杨内侍朝着凌烟阁内看去,陛下独坐其内,火盆中的书信已燃尽。

  寒风从窗户吹入凌烟阁,吹得火盆中的纸灰扬起,飘荡在凌烟阁内,功臣们的画像也跟着晃动。

  李承乾拿起一幅画像,挂在了这里的墙上,这是郭骆驼的画像,从此他也能位列凌烟阁了,第二十五位凌烟阁功臣。

  宫中有了传闻,当今皇帝每年都会写书信,在凌烟阁焚烧,告慰大唐的英杰。

  自登基以来,这位皇帝每到新年,皆是如此。

  而这种传闻很快就传播到了朝野,也随着朝野传到了坊间。

  这位皇帝的形象在坊间,人心中显得更圣明了。

  不忘功臣的皇帝,当然是好皇帝,而且每年都去凌烟阁,若大唐以后的皇帝,每年都如此告慰英杰。

  那么大唐当代的年轻人,毕生理想就是为国立功,有生之年位列凌烟阁。

  如此,就能得到大唐历代皇帝的告慰,一死又何惧,哪怕家里没人上香了,还有皇帝记得他们。

  安邑坊有一个巨大的食铺,这里的食物价格低廉,不过都是朝中官吏或者是官吏的家眷来这里用饭。

  长安城一到冬季物价就会上涨,朝中一些俸禄单薄的官吏多数会来这里用饭。

  每天只需要花一钱就能吃三顿饱饭,官吏来此地用饭几乎是不用钱的,这是朝中新设立的,方便朝中官吏在长安居住。

  朝中就差直接给官吏的衣食住,一手包办。

  这就是朝堂富裕的好处,不过皇帝依旧是提倡节俭的。

  对皇帝来说,这种事很简单,只需要做个表率,就能够带起一股风气。

  如果家里太过奢靡,轻则会被朝中官吏指指点点,重则会被御史盯上。

  除非你位高权重,一切都是皇帝所赐的。

  在长安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崇文馆,文学馆,四方馆都有这样的食铺。

  众多官吏都在这里用饭,卢照邻独自一人喝着酒水,他在长安的朋友并不多,时常独来独往。

  有一个孩子高声道:“我骆宾王!此生必定要位列凌烟阁!”

  闻言,卢照邻侧目看去,哑然失笑。

  而酒肆内的官吏也纷纷大笑。

  骆宾王面色通红,他看看一旁老师,见老师也不卑不亢。

  他骆宾王也昂首,眼神睥睨众人地取笑。

  白方用胳膊撞了撞一旁的裴行俭。

  “作甚?”

  “裴将军,将来我是不是也可以位列凌烟阁?”

  裴行俭搁下筷子道:“位列凌烟阁……很难。”

  白方追问道:“有多难?”

  裴行俭迟疑道:“王玄策的功劳够大吧?”

  “王将军征讨天竺,又千里带兵奔袭驰援葱岭,的确能位列凌烟阁。”

  “那你呢?”

  “我!”白方欲言又止,他正色道:“那我也去灭一个小国?”

  裴行俭颔首道:“灭哪个小国?”

  白方当即回道:“大食!”

  “呵呵……”裴行俭笑着道:“礼部搜集关于大食的很多消息,他们可不是什么小国。”

  谁知,白方听闻之后眼神的战意更甚。

  裴行俭也由着他去了。

  离开这里的时候,裴行俭回到领军卫将军府,听这里的将士们都在议论凌烟阁。

  “平生所愿位列凌烟阁。”

  短短几天间,这已是长安城内有志之士挂在嘴边的话语。

  但凌烟阁岂是这么容易上的,贞观一朝,几次东征西讨,用了整整一代人,才有了二十四位凌烟阁功臣。

  那是整整一代人呐,当年的功臣都已老去,裴行俭深知自己这一辈人想要入凌烟阁,就要在当代有远超其他人的功绩。

  整整一代人,能够位列凌烟阁有几个?

  以前郭骆驼是个很不起眼的人,直到他在关中种出了葡萄又在西域建设了坎儿井,让司农寺的人在辽东种下了大片的粮食。

  至此,乾庆一朝,目前为止只有郭骆驼一人位列凌烟阁

  裴行俭觉得王玄策入凌烟阁也是早晚的。

  长安城内还在议论不停,静谧的咸阳桥边,正是冰雪消融,阳光高照,百里河开的温暖时节。

  寒冬终于开始退去了,临近上元节,松赞干布坐在咸阳桥边与天可汗正在钓鱼。

  四周护卫的兵马将方圆三里内的行人都驱散了。

  松赞干布道:“桑布扎来信了,他说今年要来长安的吐蕃孩子有三十人。”

  “是觉得少了还是多了?”

  “陛下,不论吐蕃多少孩子来长安,他们是否都可以回家?”

  李承乾道:“当然,那是朕与你的约定。”

  英公也坐在一旁,提着鱼竿,目光平静地看着河边。

  松赞干布如今的气色比之以往没有好转,也没有恶化,他依旧穿着吐蕃人的衣裳,可是他吃的都是唐人的食物。

  李承乾递给他一份名册,道:“这是今年要调去吐蕃的司农寺官吏名册。”

  松赞干布颇有敬意双手接过名册,看着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问道:“他们能让吐蕃更富庶吗?”

  李承乾道:“但愿吧。”

  英公忽然猛提鱼竿,鱼线在晃动,鱼竿都被拉得弯曲,随着鱼竿缓缓提起,能够见到鱼儿翻出水面正在挣扎。

  英公稍稍放松鱼竿,放任鱼儿挣扎,消耗这条大鱼的体力。

  松赞干布目光盯着水面,眼看着鱼线朝着河中央而去,半刻时辰之后,这条鱼终于不再挣扎。

  见到英公轻而易举地将这条大鱼拉到岸边,松赞干布神色多了几分不安与落寞。

  在外钓鱼半天,除了英公有一条大鱼,李承乾与松赞干布都是一无所获。

  有时也觉得父皇的钓鱼方式是有道理的,让内侍手拿鱼竿,若钓不到鱼还能数落别人。

  阳光比前几天更热烈了几分,当皇帝回到皇宫之后,也就在午后,关中彻底度过了严寒。

  李淳风回到了长安城,他为当今陛下选择了乾陵。

  本意上,李承乾并不在意自己的身后事是什么样的,将来又会葬在何处。

  父皇的身后事是在昭陵。

  听着李淳风讲山或者水的走势,听得让人一知半解,明达坐在一旁也并不在意这些讲究。

  李承乾看罢图,又道:“那就有劳李道长了。”

  李淳风行礼道:“陛下为钦天监制造出望远镜,贫道所做这些不足挂齿。”

  李承乾看向一旁的明达,又道:“朕会让人在老君山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让后人可以多看星空。”

  李淳风朗声道:“谢陛下。”

  现在的李淳风不如当年那般精神了,李承乾与他走在宫里道:“李道长至今都不愿意将绝学传授给朕。”

  李淳风道:“陛下不需要贫道的绝学,其实陛下本就是个身怀绝学的人,何必执着贫道的本领,或许陛下的绝学比之贫道更好。”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