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604章

作者:张九文

  狄仁杰看到了父母的书信。

  唯独张柬之没有书信,他本就一直在安西都护府,没有去战场,便问道:“仁杰,你家中的书信说什么了。”

  他像是没话找话,又没事找事地问了一句。

  狄仁杰道:“家父说我已到了赐字的年纪,往后叫我怀英。”

  “怀英?狄怀英?”张柬之重复着,似乎在想这个名字好不好。

  裴炎也看罢家书,起声道:“晋王,朝中的旨意如何说?”

  李治依旧看着家书,将旨意递给他,自顾自依旧看着书信。

  裴炎拿过文书,看着上面的内容,道:“即刻去朝中任职?”

  “任职?任什么职?”张柬之道:“我们不是要在西域支教两年吗?才过去一年。”

  裴炎道:“我们有军功,不用留在这里支教了,直接去朝中任职。”

  “啊!”张柬之夺过文书,瞪大眼睛看着,念道:“狄仁杰任京兆府书令身兼大理寺狱丞,裴炎任兵部郎中……”

  念完朝中的文书,张柬之捂着心口,神色痛苦道:“怎会……”

  李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柬之,我们要回长安了,你在西域多留一年,一年后我们在长安相聚。”

  “不!”张柬之大喊道。

  李治冷笑道:“你当时与我们一起去葱岭,说不定也立下军功了。”

  裴炎的官职提拔得很快,科举时狄仁杰才是进士。

  狄仁杰与裴炎如此年轻,将来说不定能位列尚书。

  李治道:“或许皇兄是想让仁杰执掌京兆府。”

  李慎不解道:“那为何还要给了大理寺的官职?”

  这一点李治也想不通,但这是朝中草拟的,正式的旨意还未下达,此事还有待商榷。

  可不论怎么说,科举及第的众多人中,狄仁杰与裴炎是最快得到官位的,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如此,这两人将来当真不简单。

  李治又看向还在痛心疾首的张柬之,如此一比倒是与他拉开很远,人生高度差太多了。

  张柬之还在痛苦地哀嚎着。

  李慎劝道:“万一你以后立下大功,说不定也能当个将军,我们也能理解,你家就你一个儿子,你爹为了你煞费苦心,你不去葱岭冒险是出于孝道。”

  张柬之捂着脸不敢面对现实。

  李治抬脚要踹,又收了回来,又道:“哭吧,哭得再大声也没用。”

  ……

  慕容顺先一步离开了西州,他只是一个商人不用听军中安排,可以独自走动。

  西州地界以东,这里以前是吐谷浑的地界,青海以西的伏俟城下。

  在城北的一处荒原上,立着一块石碑。

  慕容顺伸手拂去石碑上的尘土,而后用水打湿了布巾,好好地擦了擦石碑。

  石碑上的字迹这才显现,这是昔年吐谷浑王的石碑,也正是慕容顺的父王。

  父王死在了长安城,但慕容顺悄悄让人在这里立碑,并且将父王的衣冠葬在了这里,朝中肯定是知道这件事的,天可汗默许了。

  慕容顺将四周的沙土都打扫干净,石碑的底座也显现出来了。

  他又从背囊中拿出一壶酒水,浇在了石碑上,低声道:“父王啊,我根本不想成为吐谷浑的王,也不想活成父王的样子,现在我有很多孩子,我也成为了一个商人。”

  慕容顺自言自语着,道:“我会让我的孩子们来祭拜你的,我现在很富有,我轻易买下了白水城,将来我说不定可以买下整个小勃律国。”

  他的话语一顿,又道:“如今的天可汗不是当年那位了,否则我也不敢为父王立碑,现在的天可汗是一个十分开明的人,现在的天可汗拥有一群十分勇敢的臣子与将军,我相信这位天可汗雄才大略,他们一定会图谋小勃律国。”

  慕容顺拍了拍石碑道:“我很富有,富有到可以买下葱岭的几座城,一两个小国,我会去买下那个小国,为天可汗效命。”

  言罢,他将酒壶放在了石碑前,重新翻身上马,独自一人前往河西走廊。

  吐蕃地界,茹来杰从当年的乌孙古道穿过了天山,从葱岭的碎叶城,一路途经青海,回到了吐蕃。

  桑布扎身边只有一匹马,他孤身一人站在这里。

  茹来杰的身后的吐蕃孩子策马穿行而过,快马进入了吐蕃地界,也回到了家。

  而茹来杰坐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而来。

  桑布扎道:“你一走又是一年,还以为你带着孩子们不回来了。”

  茹来杰盘腿坐在牛背上,道:“唐人打退了大食人。”

  桑布扎牵着马走在一旁,与他一起走着道:“之后你打算做什么?”

  茹来杰望向布达拉宫方向,现在还看不到布达拉宫,只能看到远处的巍峨的雪山。

  “你想回吐蕃吗?”

  茹来杰道:“我会与吐蕃的僧人修建布达拉宫,等待着唐人朋友来看我。”

  “你的唐人朋友。”

  茹来杰点头道:“嗯,我有唐人朋友,你与赞普的唐人朋友是天可汗,我的唐人朋友是大唐的将军。”

  只要茹来杰不再想着扶持吐蕃赞普,桑布扎心中还是宽慰的,哪怕他心中想要扶持,至少现在没有付诸行动。

第四百四十八章 安西军的归途

  西州,一队接着一队的唐军离开这里,回了家。

  安西都护府内,狄仁杰正在收拾着行囊,又看向一旁同样正在收拾行囊的裴炎。

  将几卷书收入行囊中,狄仁杰干脆坐了下来,道:“你答应了程咬金大将军要入军中?”

  裴炎点头。

  见这个家伙还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狄仁杰也习惯了这人总是独来独往,板着一张脸。

  “可朝中的安排是让你进兵部。”

  裴炎道:“你不是也在京兆府任职吗?”

  狄仁杰看向门外热闹的都护府,又道:“你我都在葱岭打过仗,朝中为何要我们任职一个文吏?”

  裴炎又是摇头。

  “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裴炎还是摇头。

  脚步声从门外传来,张柬之快步而来道:“怀英,裴炎,我问过了。”

  裴炎手中正捧着一卷书,好奇回头。

  张柬之走入这间屋内,拿起茶碗饮下一口水,道:“文官任职将军之事,在朝中挺多的,你们虽是文官,以后还是可以去领兵打仗的,当年的崔敦礼也是如此。”

  裴炎低声道:“倒是有听说。”

  “裴老弟虽说在兵部任职,但与兵部尚书一起监察关中各卫府的军纪,是要时常去军中走动的。”

  “那就没有顾虑了。”言罢,裴炎又将几卷书放入行囊中。

  “怀英,你虽说在京兆府,可现在西域的棉花要给军中调度,让你在京兆府任职,是为了往后军中与京兆府往来,调度军中所需的各种货物。”

  “慢着!”狄仁杰打断道:“这些事你怎么知道的?”

  张柬之意味深长地一笑,道:“长安城的人送信来。”

  言罢,他将一张纸放在了桌上。

  狄仁杰拿过纸张,看着上面的笔迹,再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张柬之的好友岑长倩给他的。

  岑长倩是岑文本的儿子,岑文本又是当今的中书令,想打听到其中缘由,倒是不难。

  张柬之提着水壶,又往自己的口中倒了一些凉水,接着道:“再者说,往后的科举但凡是学子,都要答兵法策论,科举学子都要先历练。”

  狄仁杰思忖了片刻,又道:“也不知道晋王与纪王收拾得如何了?”

  一想到他们都要回去了,张柬之心中怎么想怎么不爽利。

  见他要走,狄仁杰道:“你要做什么?”

  “支教,给西域人教书。”

  张柬之有些慵懒地伸了一个腰,离开了都护府。

  这一年间,张柬之就一直在西域教书,这家伙还算是尽职。

  这个大唐还很年轻,武德过了九年,贞观过了二十年,如今的乾庆才第四年。

  恍恍惚惚三十余年间,大唐就已在葱岭扬威,震慑诸胡。

  西州城三里外的坎儿井边,李治与李慎在回去之前,还要完成皇兄的安排,也就是西域的生产计划。

  两兄弟相对而坐,眼前放着一堆的卷宗。

  李治看着手中的一卷书道:“五万人口,发挥出以前两倍的生产力,有这种可能吗?”

  李慎问道:“裴都护?”

  裴行俭颔首道:“纪王请讲。”

  李慎迟疑道:“以前种棉花的人口有多少?”

  裴行俭回道:“六万。”

  李治挠着头,蹙眉道:“以前六万人口都做不到的事,现在十余万人口能做到吗?”

  对此,裴行俭也懂。

  李治正在搜刮着记忆,他小时候在东宫的所学,以及各种生产相关的内容。

  李慎也在苦思冥想着,皇兄的这个题实在是太难了,苦恼道:“以前在东宫还有姐姐教我们,现在……”

  他看了看四下,看到了正在吃着烤羊腿的程处默,睡觉的李景恒,一脸无所谓的裴都护。

  在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能指望得上。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