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84章

作者:张九文

  此刻,皇城内,鸿胪寺的少卿郭待举正在与一个叫辛茂将的大理寺少卿打架。

  “郭少卿,波斯使者到了!”

  郭待举手拿着鞋子,将其塞入辛茂将的嘴里。

  而对方扯着郭待举的头发,双方一时打得难解难分。

  辛茂将是陇西人士,今年才任职大理寺少卿。

  “郭少卿!波斯使者来了!”那传话的文吏再一次大声道。

  郭待举大声道:“朝中休沐了,让他们回去!”

  “这……”那文吏有些为难,又道:“可是使者在长安城外不得入城,都要热晕过去了。”

  郭待举一脚踢开了辛茂将,两人再一次分开,只能跟着人先行离开。

  盛夏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都没有什么人,坐北朝南的长安城到了这个时节就像是个巨大的蒸笼,热得人透不过气。

  郭待举沿着朱雀大街两侧的屋檐阴影走着,一边道:“陛下在休沐,朝中也在休沐,波斯使者在这个时候来做什么?”

  那文吏脚步很快,一边走一边解释道:“说是波斯王子亲自带使者而来,郭少卿不见也就罢了,没有鸿胪寺的接见,波斯人进不了长安城,他们被热死在外面该如何是好,还望郭少卿可怜他们。”

  郭待举的脚步很快,带着一些不耐烦的情绪。

  一直走到城门口,见到了一队波斯人,大概十余人的样子,一个个被嗮得满头大汗。

  郭待举也不好到哪去,就从朱雀门走到这里,后背的汗水也打湿了一大片。

  “哪个是波斯王子?”

  卑路斯忙上前,递上了文书,用他在西域学来的关中话行礼道:“这是裴都护的文书,我是波斯王子。”

  郭待举拿过了文书,确认了之后,这才放人进入城内,又道:“先送入驿馆,下官会禀报朝中的,都等着朝中安排,等候陛下旨意。”

  一群使者跟在后方,还在用波斯语议论着。

  至于陛下会什么时候见他们,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事全看陛下的心情。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两国使者

  大热天,人就容易暴躁,郭待举不想继续打架了,也不想听波斯使者那蹩脚的关中话,将人送入驿馆之后,就回了皇城继续当值。

  皇宫后方的太液池边,傍晚时分阳光减弱了几分,风也有了凉意,这里依旧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李承乾与爷爷坐在树荫下说着话,一旁的小鹊儿与小孟极正在一旁分着冰沙吃,还有躺在婴儿车内的小儿子。

  内侍脚步快步而来,道:“陛下,波斯使者到了。”

  李承乾拿起一旁的桃子咬了一口,这个时节的桃子有点硬,“先让他们在驿馆住下吧。”

  内侍又道:“陛下,还有消息送来,大食人已到了陇右地界。”

  李承乾嘴里嚼着桃子点头。

  李渊笑呵呵道:“大食与波斯都来给你朝贺,爷爷就算是入土也知足了。”

  “爷爷说笑了,他们多半不是来朝贺的。”

  “那又如何,既然来了那就是朝贺。”

  李承乾站起身,又在一旁修改着望远镜,在一个个框架上放入镜片,反复对比,这是一个枯燥又漫长的过程,既要挑选不同厚度的镜片,也要保证清晰。

  现在烧制出来的镜片很透亮,若原料足够多,宫里甚至能用它来做窗户。

  以前在东宫闲着的时候造马桶,现在闲着造望远镜。

  “朕当初答应了明达要给她做一个望远镜,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是一点都不容易。”

  李渊有些昏睡一般地问道:“这东西能够看到月亮上是什么样子吗?”

  “多半是不行的。”

  李渊将身体放松,躺在躺椅上,悠哉地又哼起了小调。

  当大食使者也到了长安之后,这盛夏闷热的季节,又多了一些趣闻,听说波斯使者与大食使者在驿馆打了起来。

  本就是大食人灭了波斯,波斯人与他们有着深仇大恨,朝中将两方使者放在同一个驿馆,让夏日里清闲的长安城坊民多了一些谈资。

  双方使者即便是在街道上遇到,也会大打出手,因此波斯使者被打死了两人,大食使者也被打死了三人。

  而在皇宫后方的太液池边,皇帝一家正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清风吹过太液池的水面,树木的树枝也跟着晃动起来。

  李承乾看着一张张图纸,确认着大唐第一个望远镜的模样。

  小孟极问道:“爹爹,这东西真的是千里眼吗?”

  一边翻看着图纸,李承乾又道:“也算是千里眼吧,看远处的景色能够更近一些。”

  她从望远镜朝着远处看去,又道:“好模糊呀。”

  李承乾从一旁的一大盒镜片中拿出一块,放入望远镜中,又将原本的一块镜片拿出来,道:“你现在试试?”

  小孟极再次看去,惊喜道:“我能看到对岸的虫子。”

  李承乾拍了拍女儿的后脑,又道:“现在做得还不够好。”

  “女儿也想要。”

  李承乾抱起他,道:“好呀,等你能够写好一篇文章的时候,就给你一个。”

  小孟极又努嘴道:“写文章好难。”

  其实她还是很不错的,在小鹊儿的教导下识字的进度已超过了同龄人。

  皇帝家有了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关中话,而是一种拼音而成的语言,只有家里的几个孩子会,因此识字的速度特别快。

  再用转化为关中话,就显得容易了很多。

  孩子们掌握的是两种语言,除了关中话,另外一种语言则是咬字清晰,一音一字,还很好听。

  如果将来皇室真的要密谋什么,或者是要往来有密信,这种语言与文字也能用上。

  每到夜里,李承乾就会将长达三尺的望远镜高高架起,朝着夜空看去,虽说比不上后世的望远镜,倒是能够发现一些较暗,且肉眼不容易发现的星星。

  夏至时节刚过,这天夜里。

  小鹊儿就快步跑到了钦天监,欣喜道:“明达姑姑,爹爹让姑姑去一趟太液池。”

  明达正站在绳索上看着书,抬头道:“长高了不少。”

  小鹊儿笑道:“快去吧。”

  明达与她一起走入皇宫,穿过了皇宫,有宫女提着灯笼陪在两侧,一路来到了太液池。

  太液池边点着不少的烛台,苏皇后与宁妃正在准备晚饭。

  小鹊儿牵着姑姑的手来到池边,指着望远镜,道:“这就是爹爹与太府寺的官吏用了一整个春季造出来的。”

  见小鹊儿示意,明达收起道袍的衣摆,通过望远镜看去,刚入夜不久的星空下,在目光所及之处,星辰更亮了,也更多了,看到了月亮上原来是有高低弧度的,虽说不明显,但能够判断出来。

  明达看了许久,甚至小鹊儿几次催促她用饭都没有搭理。

  “明达姑姑!”

  明达收回目光,道:“这就是李淳风道长这一生,梦寐以求的宝物,”

  小鹊儿拉着她的袖子道:“明达姑姑先用饭吧。”

  饭桌上,李承乾扶着爷爷坐下来,问道:“往后可以造一个更大的,用木筒造出来的望远镜太简陋。”

  “皇兄,这就很好了,李道长在老君山闭关多日了,妹妹可以写信让他下山了。”

  李承乾刚坐下来,又道:“他老人家在山上多久了?”

  明达回道:“自父皇东征之后就去山上了,一直没有下山。”

  饭后,李承乾将一把钥匙递给她,又道:“这是皇宫北侧鼓楼的钥匙。”

  明达接过钥匙,有些困惑。

  李承乾又解释道:“那是长安地势最高的地方,能够一览大半个长安城的光景,也能够更近地看看天,如果你将来也要去老君山,朕就将整座老君山赐给你当作公主封地。”

  她高兴地拿过钥匙,道:“谢皇兄。”

  李渊瞧着孙女高兴地离开,低声道:“你还真大方呀。”

  “爷爷说笑了,若明达能够在天文一途上有所建树,朕的这点大方算得了什么。”

  一家人正坐在太液池惬意地享受着夏日里并不多的凉意,又有内侍来报,“陛下,波斯使者与大食使者求见,他们在朱雀门前又打起来。”

  李承乾缓缓点头,饮下一口茶水,看着正在学写字的女儿没有搭理。

  小鹊儿已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了,孩子们的起点一个比一个高,初学的字体就是名家。

  在大唐,王羲之的真迹字帖还留有不少,就在宫里保存着的也有数十份,这都是当年父皇搜集而来,或者是别人进献的。

  内侍又道:“人已被京兆府拿下了,礼部尚书许敬宗询问陛下是否要过问。”

  自从吐蕃人的事闹过之后,京兆府与大理寺都加大了长安城的巡查力度。

  “交给京兆府刘仁轨去办。”

  “喏。”

  这天夏夜,陛下依旧没有见两国的使者,朝中本就是休沐,人们都在躲避着酷暑,朝会要等到关中夏收时节才会再次召开。

  波斯与大食的两国使者被刘仁轨押进了京兆府的地牢。

  “我是波斯王子!你们不能这么对我!”卑路斯大喊着。

  声音在牢房内回荡着。

  狱吏问询道:“刘少尹,这些人到底是大食与波斯的使者,是否要多照料一番。”

  刘仁轨板着脸走出地牢,吩咐道:“就按照寻常的人犯处置,平日里让他们都去扫大街,再敢闹事就发往西域种树。”

  “喏!”

  这两年,长安城的治安非常好,长安城的官吏也很多,在当今陛下的国策公布之后,人们都知道现在的朝中官吏要做什么。

  陛下的国策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阐述,保境安民。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