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77章

作者:张九文

  李义表吃着肉串,道:“都说宫里的饭食乃是天下一绝,如今尝之,追悔不已。”

  “为何追悔?”

  “臣在来时就吃饱了,一时吃了太多,如今……”

  李承乾又道:“坦诚是好事,许尚书多吃点吧。”

  许敬宗忙起身行礼道:“臣领命。”

  卷宗上得来的终究是片面,还要听他说着天竺的情形。

  其实玄奘回到中原也才四年,玄奘离开天竺的这六七年间,天竺发生了叛乱,出现了一个篡位的贼子。

  李承乾不反对王玄策与那位天竺公主的婚事,甚至愿意下旨给王玄策一个国公的称号。

  大唐已很久没有封国公了,近来除了要准备给苏亶一个武功县的县公以外,其余的勋爵都没有封赏出去。

  这也不是吝啬,将灭国当作鼓励,说不上是好事,还会让人觉得朝中将领好战,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本就强大,为何不好战。

  “可是朕常听朝中的人说,不必与大食人开战,也不必去扫平葱岭,为此许尚书没少与人打架。”

  许敬宗还在往嘴里塞着食物,不住地点头。

  李义表道:“陛下,臣以为与大食一战在所难免。”

  李承乾吃着核桃示意他继续说。

  “现在的大食人灭了波斯,南下与天竺有来往,往东还与葱岭诸胡,大食人知道了天山的富庶,定会进兵,天竺虽说粮食多,但天竺依旧贫瘠。”

  李承乾看过裴炎在西域崇文馆所写的奏章,他说过五色盐这个东西,在西域这是一种很名贵的盐,难道大食人不想要吗?唐人都想要。

  话语声停下,许敬宗也吃完了。

  “如今朝中休沐,待来年你任职礼部侍郎,主持天竺与吐蕃的事宜。”

  “喏。”

  “你去过天竺也去过吐蕃,朕希望以后的各部官吏也能奔走各地,实际地了解职权所在。”

  三人行礼之后,齐齐告退。

  乾庆三年,十二月的下旬,关中的气候更冷了。

  随着李义表回来,这个充满活力的朝野官吏,对天竺与大食的议论就更多了。

  人们甚至很快就忘了,陛下让晋王与纪王去了西域的事。

  甚至当时不知情的人觉得陛下是将晋王与纪王发落西域去种树。

  但宗室中人,上到陛下的叔叔辈,下到陛下的弟弟妹妹,没有一个人反对陛下。

  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陛下这么做是明智之举。

  再怎么说,当年东宫的兄弟姐妹都是陛下养大的,也是陛下教养出来的。

  也好在晋王与纪王还年少,否则又会有人进谏,担忧晋王与纪王去了边关重镇会有反心。

  其实这根本不在顾虑中,首先太上皇嫡子李治根本掀不起风浪,一个眼神他就老实了,更不要说造反,给他十个胆子,只要一句话说不定他跪在太极殿谢罪了。

  还有纪王李慎,当年长孙还是皇后,便将纪王交给了东宫抚养,都是陛下养大的孩子,还能过什么反心。

  从李渊往下数,李唐的第三代兄弟姐妹之间颇为团结,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家相比,这一朝简直稳得不行。

  父皇去冬猎,也不知道在骊山要散心多久。

  李承乾闲着的时候还是会出去钓鱼的,有时候孤身一人只是让侍卫陪同,还有的时候会带着儿子与女儿。

  今天李承乾特意路过了渭北,这里是东阳公主的封地,现在这里正在兴建医院,已有几间屋子正在给人看病了。

  来到渭水河边,今天陛下身边没有别人,只有一队护卫保护着。

  上官庭芝策马而来,“陛下,玄奘书信。”

  “听说你成婚了?”

  “是。”

  李承乾拿过书信,笑着打开。

  上官庭芝娶得荥阳郑氏,当年的世家依旧还在可没有当年那么鼎盛了。

  但如今的世家依靠以往的名声,现在嫁女已成了他们仅剩的竞争力,可再过几年,当下一代人长大,世家剩下的还有什么?

  李承乾看着信中的内容,玄奘也去了扬州,他还打算去一趟江南,他在信中说了中原各地的变化,河北各地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以生产工作为核心的乡县。

  当人们聚居所在地换成了以生产为核心之后,人们对劳动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

  当他们觉得生产价值在自己手中时,便会积极地拥护自己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朝堂这边。

  换言之,当朝堂的利益与人们的生产价值绑在一起,所能够带来的生产力与之前相比拔高了好几个层次,他们拿到手就是自己的,除了赋税,其余的都是他们的。

  况且李唐帝国,一直都是轻徭薄赋的。

  关中的生产建设已好几次验证了其可行性。

  虽说现在的生产建设依旧还处于古典的状态,但至少人们看到过不一样的风景了,这就足够了。

  看罢玄奘的书信,李承乾将信纸放在一旁,又道:“你说玄奘还会回来吗?”

  上官庭芝道:“其实玄奘也给臣写了书信。”

  见陛下神色依旧平静,他又道:“臣以为玄奘在天竺取到的是经书,而在中原各地所见的是真谛。”

  这上官仪的儿子还挺会说话的,也不知道这是玄奘自己的原话,还是他自己想说的。

  渭水还在流淌,在河道的两侧还结着一些未化开的冰。

  信也已送到了,上官庭芝行礼道:“臣告退。”

  李承乾换了一个坐姿,依旧没有言语。

  传闻陛下平日里喜静,上官庭芝感受到莫大的压力,在这个寒冬腊月,已有了汗意。

  “回去吧。”

  “喏。”

  直到走出了一段路,上官庭芝感觉整个人都是虚脱的,翻身上马离开了这里。

  “陛下,是否去上官家,将玄奘的书信搜出来。”

  “不必了,一个玄奘而已,对朕来说还不用记挂在心。”李承乾钓起一条鱼。

  这条鱼不大,是只有拇指大小的鱼苗,将它重新丢入河中。

  陛下提着鱼竿,又一路走向了渭南方向。

  如今的渭南成了府,是关中的重要生产要地,在这里修建最多的就是酱油作坊。

  平日里这里鲜有村民走动,寒冬腊月正值农闲时节,多数村民都在作坊中劳作。

  就这么走了一圈,便转了回去,一路朝着长安城而去。

  乾庆三年就在一片宁静中过去了,到了乾庆四年的新年,解除宵禁之后的长安城再一次热闹非凡。

  每到这种时节,许多商贩都会来长安贩卖货物,也是京兆府收取市税最丰厚的时节,夜色下,人们在灯火通明的长安城结伴成群。

  皇宫内,一声孩子的哭声从两仪殿传出来,是苏皇后又生了一个孩子。

  东阳抱着刚出生的孩子,道:“是个男孩。”

  苏婉看着刚出生的儿子,眉眼带着笑意。

  将孩子交给苏婉,东阳便快步出了两仪殿,从石阶上走下来,道:“皇兄,是个男孩。”

  一旁的宫女闻言,便快步离开了。

  李承乾解释道:“这是母后安排来询问的。”

  东阳接过小福端来的茶水,又道:“皇兄,往后可更要注意了。”

  知晓东阳的意思,苏婉已生了三个孩子,虽说三个孩子都隔了四五年,但也是巨大的身体负担。

  而且这一次她需要调养的时日更久。

  李承乾道:“朕知道,其实早在去年本想着安慰父皇与母后一番,以后再慢慢周旋,婉儿却不这么想。”

  “往后,皇兄可要多劝劝。”

  李承乾笑着点头,道:“你放心。”

  东阳还是很信任皇兄的,因皇兄向来就是个极为自律的人,自律得都有些不像人。

  她双手背负,迈开脚步说着,“其余的事,宫里的妇人会安排,妹妹就先回医院了。”

  宁儿亲自送着东阳公主离开了两仪殿。

  殿内一片欢庆的气氛,小鹊儿与孟极看着刚出生的小弟弟好奇得不行。

  夜里,李承乾陪着苏婉过了一夜,夜里她如同昏迷一般地睡眠,神色苍白,这需要养很久才能恢复元气。

  天刚亮的时候,她才转醒,道:“陛下。”

  李承乾握着她的手,道:“多睡会儿吧。”

  她再一次闭上眼,神色上带着笑意,又一次入睡。

  初三刚过,母后就让人给稚奴与慎弟送去了衣物与用度,让人送去西域。

  身为长兄,李承乾将两具上好的甲胄以及两把新锻造的横刀让人送去。

  正是新年,所有人的欢庆,兄弟姐妹都送去了不少用品,多到都让人装车,也让朝野少了许多议论。

  每年这个时候,苏亶都会与他的妻子来看望女儿,今年她们也如期而来。

  苏亶递上两卷书,道:“陛下,这是崇文馆编写的书卷,是玄奘与王玄策的故事。”

  李承乾刚看了一眼,道:“你说玄奘真的在西域没有弟子吗?”

  “据臣所知,他西行之后只有一个弟子。”

第四百二十七章 长孙无忌的半生

  “只有一个吗?”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