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75章

作者:张九文

  裴炎从一旁的炉子上取下水壶,倒了一碗热茶,饮着茶水道:“若要扩大棉花的种植田亩,就不能任由敌人出现伊犁河。”

  狄仁杰躺了下来,道:“明天去庭州找梁建方大将军。”

  裴炎颇为赞同,道:“我们既入安西军,总要学行军打仗之法的。”

  狄仁杰与裴炎都入了安西军,而张柬之不同,他的科举排名还不能够入安西军,来西域也是来支教的受崇文馆管制。

  当晋王与纪王,还有狄仁杰,裴炎去庭州,张柬之只能留下来,继续完成崇文馆的支教之事。

  在伊犁河以西遇到安国胡人的事,被飞虎队的参军李景恒写成了奏报,让人送去了长安。

  当奏报入长安的这天,关中已入冬,长乐公主的婚事刚结束不久,李承乾坐在武德殿,身边放着暖炉,与爷爷正在说着话。

  东阳坐在一旁,也在安静地听着爷爷说起从前。

  内侍脚步匆匆而来,禀报道:“陛下,西域急报。”

  话语声停下,李承乾拿过奏报,便让内侍下去了,看了一眼后放在了一旁。

  爷爷的话语还在说着,不多时高士廉也拄着拐杖而来。

  宫里的老太爷与老太公坐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语。

  东阳从锅中捞出一颗茶叶蛋自顾自地吃着。

  李渊道:“你个老家伙怎么还不入土呀。”

  高士廉呵呵一笑,“你不也没入土。”

  李渊闻着茶叶蛋的香味,“真的还想再多活几年呐。”

  高士廉又是一声冷哼,道:“当年,你可不想活这么久的。”

  “人呐,就是越老越留恋这人世间。”

  高士廉也道:“是呀,老朽也很想多看看这人间。”

第四百二十五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

  老太爷与老太公的话语声越来越低。

  李承乾走到武德殿外,看着宁静的宫中,远望太极殿前开阔的平地,也不见人影走动。

  东阳跟着一起走出来,“皇兄,爷爷与舅爷很高兴。”

  殿内传来了高歌声,两位老人家正在唱着,李承乾往殿内看了看。

  东阳问道:“是稚奴到西域了?”

  李承乾走下武德殿的台阶,一边走着,道:“是啊,说是在那边遇到了胡族,双方差点交手。”

  东阳跟在一旁,笑着道:“皇姐说得没错。”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丽质又说什么了?”

  东阳感慨道:“皇姐说稚奴比牛还要笨,拉他又不走,打他还后退。”

  再一想此话意思,这评价还挺中肯的。

  “皇姐这才决定要将稚奴丢去西域,让他好好磨砺一番。”

  当年的东宫兄弟姐妹中,丽质是最牵挂弟弟妹妹们的,当年如此,现在也一样。

  冬日里的寒风吹过这座皇宫,兴庆殿的银杏树依旧是枯萎的。

  李承乾来到太液池边,这才发现当年稚奴养的鸭子也都一只也不在,又看向正在一起读着书的两个女儿。

  小鹊儿正在带着小孟极念书,两人一前一后一边读书一边走着。

  李承乾问道:“鹊儿,这里的鸭子呢?”

  念书声停下,小鹊儿回道:“都被兄给抓走了。”

  李承乾忽觉得好笑,又道:“他难道不知道那些鸭子是他的叔叔养在这里的?”

  “知道呀。”小鹊儿又回道。

  “他叔叔若知道了,该是什么心情。”

  小鹊儿揣着手站在一旁,蹙眉道:“兄是将太液池的鸭子,分给村子里的村民了,后来听奶奶说才知道。”

  李承乾走入水榭中,两个女儿就跟在后方,水光倒映着父女三人的身影。

  小鹊儿让妹妹孟极背诵着论语。

  刚换了牙的孟极,乖巧地张口念着。

  当今年关中的第一场雪到来的时候,一个消息送入了皇宫,柴绍大将军过世了。

  皇帝穿着素布衣裳为柴绍大将军举哀。

  其实柴绍早已将镇国大将军的印信交还了,但保留了镇国大将军府,那时候太上皇还在位,或许是为了平阳公主,一直留着镇国大将军的府邸门匾。

  而就在柴绍的过世这一天,柴哲威亲手将这个门匾收了下来,这像是一种放下的感觉。

  柴绍与平阳公主终于也能合葬在一起了。

  看着姑丈的棺椁出了长安城,李承乾还记得这位姑丈的模样,两鬓斑白的一副忧郁帅叔叔模样。

  雪花落在长安城内,一眼看去广阔的长安城已有了一层薄薄的积雪。

  见到送行的队伍已走远了,李承乾扶着爷爷走下城楼。

  李渊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着,一路上沉默无言。

  爷孙两人走在一起,临川快步而来道:“皇兄,父皇又醉酒了。”

  “朕去劝劝父皇,你扶着爷爷回去。”

  临川点头道:“嗯。”

  站在街道边,看着爷爷走远,李承乾站在原地思忖了片刻,便朝着镇国将军府走去。

  一路上,随着陛下的走动,护送的兵甲改变方向,沿途清退了路人,一直排到了大将军府门前。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走入大将军的府邸,余下来拜的客人也都离开了,灵堂内也就剩下了父皇一人。

  李世民往嘴里灌着酒水道:“你来做什么?”

  李承乾在父皇面前坐下,拿过一旁的酒壶道:“这么喝酒,丽质与东阳会数落的。”

  李世民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上,颓废地道:“朕,心里不好受。”

  “不好受的人太多了,柴哲威本想继续在沙场驰骋几年,可他如今却要留下来主持家业了,还有舅舅,老师,李卫公,他们都不好受。”

  李世民醉醺醺地道:“上月,朕一见他,他还说他还能多活几年。”

  感受着父皇的情绪,李承乾沉默良久,这种时候是最难劝人的,但还是不能饮酒。

  灵堂外,老迈的尉迟恭与李靖站在一起。

  看到李靖的白发也比黑发多了,尉迟恭缓缓道:“你也老了。”

  风雪还在不断地从乌黑的天际往下飘。

  李靖缓缓道:“你还有一根黑发吗?”

  尉迟恭在台阶上坐下来,道:“现在最不好受的是陛下。”

  “是呀,陛下就是这样的人。”李大亮走了过来,他坐下来道:“一直如此,陛下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尉迟恭又点头道:“现在,大唐又有了一个好皇帝。”

  三位老将军纷纷看向灵堂内,面带笑意。

  多半是父皇也说得累了,就这样坐着闭着眼。

  待到父皇的呼吸起伏越来越平稳,李承乾的眼神看向一旁的内侍。

  两个内侍快步走上前,李承乾让他们将父皇扶到一处床榻睡下。

  三位老将军看到疲惫的太上皇被扶了下去,见到陛下躬身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行礼道:“见过三位叔伯。”

  “陛下,不必多礼。”李靖先言道:“诸多国事还要陛下主持。”

  其实,李承乾道:“有劳三位叔伯照看父皇。”

  听到陛下的称呼叔伯,三位老将军齐齐行礼。

  李承乾颔首,迈步离开了这里,回到宫里便书写了旨意,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一位大将军过世,长安各处卫府的气氛也低落了几分。

  整理着桌案上的卷宗,李承乾将一些必要的卷宗都放在了新殿的书架上。

  只有宫里的内侍知道,新殿的布置不能够轻动,平日里要打扫得纤尘不染,尤其是书架上的卷宗,都要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陛下是个极其细心的人,哪卷卷宗,哪一年的卷宗放在什么位置,都一清二楚。

  倒是动了位置,会让陛下的神色不好看。

  李承乾整理了卷宗,便离开新殿。

  这座长安城,在这个冬日里宁静了下来。

  李承乾坐在太液池陪着爷爷。

  “你父皇还在柴绍的灵堂吗?”

  “嗯,父皇想要在灵堂陪着姑丈几天。”

  “二郎啊,就是太重情义了,都说他是个豪气云天的人,各路豪杰都敬重你父皇。”

  李承乾道:“要说号令天下群雄,孙儿不如父皇。”

  李渊摇头道:“你舅爷说过,你比你父皇更适合当皇帝。”

  “舅爷他老人家总是爱说笑。”

  李渊轻笑道:“在朕这个老人家看来,你的确适合当一个皇帝。”

  待小鹊儿与小孟极跑来,她们一口一个地喊着老太爷,让李渊又笑开了花。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