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13章

作者:张九文

  上官仪向太子殿下禀报了山西各地的事,如今这些事都已经摆平,三十六座煤窑都收归朝中所有,朝中给地方作出了一些承诺,并且出了不少钱。

  太子与陛下回来之后,洛阳皇宫又出现了一个奇景。

  陛下坐在乾元殿内,太子殿下坐在乾阳殿,两座殿外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向陛下与太子禀报事宜。

  长长的队伍一路排到了宫门外,甚至要去觐见太子殿下的人比陛下的人更多。

  皇帝在泰山封禅之后,前来祝贺的奏章与文书多到几张桌子都放不下,堆得很高。

  其中诸国使者也前来恭贺皇帝在泰山封禅,依旧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祝贺国书先一步送到了,并且又送来不少金银与珠宝,甚至还有许多吐蕃的青稞酒。

  第一天排队的官吏没有见到太子殿下与陛下。

  第二天陛下又休朝了。

  无奈之下,朝中群臣只能去面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用了十余天,这才将这些搁置许久的国事摆平,朝中这才恢复到了正轨。

  九月中旬,秋意正浓,李承乾坐在大殿前喝着祛火的药。

  东阳道:“皇兄都是被国事累的,哪有人连续数天处理这么多国事的。”

  长孙无忌面带愧意地坐在一旁。

  李承乾道:“舅舅万万不要见怪,孤就是不想将事搁置太久,以免一拖再一拖。”

  “臣……”

  “舅舅不用自责。”

  长孙无忌这才不再言语。

  李承乾拿出一份奏章递上,“这是松州钱饷的奏章,今年入冬之前送去即可。”

  “臣这就去吩咐。”

  接过奏章时,长孙无忌看了眼太子殿下的神色,又是惭愧行礼。

  送走了舅舅,李承乾也将碗中的汤药喝完了,特别地苦,苦得牙齿都在打颤。

  苏婉递上一碗水,道:“殿下漱漱口吧。”

  即便是太子再年轻鼎盛,也不能接连几天都醉心在国事中,每天与朝臣说话,处置各地的奏章,几乎是住在了乾元殿。

  苏婉道:“殿下好好休息两天。”

  注意到妻子担忧的神色,李承乾摇着手中的蒲扇道:“其实这样的也好,这说明舅舅的威信在朝中越来越低了,而孤在朝中的威信越来越高。”

  苏婉出身名门,自然是知道其中厉害,随着储君越来越鼎盛,朝中群臣自然是偏向储君的。

  而赵国公即便是任职相位,也已不是当年了。

  当今郑公与房相都已年迈,唯有赵国公还留在朝中。

  一位储君越来越强大,外戚则会越来越弱。

  若太子的才能有限,需要仰仗这位舅舅。

  那么赵国公如今应该是如日中天的,反之则如眼下这般。

  不过,苏婉也深知自己也是外戚,武功苏氏都已被关中士族推举为关中士族之首,这不过都是虚名而已。

  如今的丈夫如此强大,武功苏氏唯有与丈夫共进退,只此一条路。

  苏婉身为太子的正妃,很多时候为了照顾东宫的家业,有时也是十分耗费心力的,顾不上孩子。

  东宫的家业很庞大,河西走廊,蜀中盐场,关中几处作坊。

  感受到温暖的手掌握着自己的手,苏婉也是明媚一笑,丈夫的手是如此地温暖。

  正如殿下所言,殿下不是父皇,也无法成为父皇那样的人。

  父皇在世人面前是光芒万丈的,但唯有太子殿下,始终温暖且有光。

  贞观二十年,临近十月,回到洛阳半月之后,又要搬家了,因长安送来了消息,郑公的病情又一次加重。

  郑公又让人送了信来。

  现在的郑公只能坐在轮椅上,手也无法书写了。

  而书信是他的儿子代写的,他老人家又一次劝谏陛下退位,让太子登基。

  李承乾站在大殿前,殿内是正在看着书信的父皇。

  殿外是一队队的内侍卫在搬着要运回长安的箱子。

  每年,秋雨如期而至,一直伴随着这个帝国,李承乾伸手接住一些雨水,感受秋雨的凉意。

  远处,一个身影正在朝着大殿走来。

  有人为这个老迈的身影撑着伞。

  走得近了一些,便看到是谷那律老先生,李承乾走入雨中帮忙搀扶,“老先生,怎么今日来了?”

  谷那律怀中还抱着一卷书,道:“这是老朽编撰的书,特意为殿下送来。”

  李承乾接过书籍,扶着老先生在大殿前的屋檐下避雨,又道:“您老不用亲自来一趟的。”

  言罢,又让人搬来了椅子。

  谷那律坐下来,看了看殿内,道:“陛下这是……”

  此刻的父皇正在殿内,情绪低落。

  李承乾解释道:“郑公病情又加重了。”

  谷那律叹道:“听说陛下时常将郑公看作一面镜子。”

  “嗯,父皇一直看重郑公,其实早在两年前郑公的身体就不能再处理国事。”

  谷那律低声道:“这世上总会有很多意难平之事,敢问殿下可知郑公牵挂的是什么?”

  “他老人家还想着孤登基,其实早在父皇东征之前,郑公就这么说了。”

  殿前安静了片刻,只有沙沙的雨水入耳。

  谷那律无言叹息一声。

  李承乾没有当即打开这卷书,而是询问道:“老先生此来可否一同前往长安?”

  “老朽就不去长安了,也走不了这么远的路,就留在洛阳吧,洛阳也很好,这里繁华,人也多,孩子也多,崇文馆的书更多。”

  “嗷……”谷那律似有回忆之色,他抚须询问道:“怎么红楼这卷书至今没有一个结果?”

  早在十年前,红楼就停止了后续的内容。

  这卷书在士林中被列为禁书,他们禁止孩子或者更多的人年轻人去看红楼。

  但这又能如何,红楼这卷书依旧在坊间或者是士族子弟中传播甚广。

  谷那律询问道:“是此书当真没有之后的事了吗?”

  李承乾道:“不知道呀。”

  谷那律笑道:“那世人烦忧便更多了。”

  “多一些好,世人多烦忧才会有人为之去努力,正如老先生想要教化世人。”

  “哈哈哈……”

  谷那律忽然放大笑了起来,老人家笑得很开怀,以前从未见过他如此地开怀。

  “老朽若再年轻四十岁,那必定与太子殿下是挚友。”

  “老先生此言差矣,孤成不了大儒。”

  “哈哈哈……”谷那律又笑了,他笑得用拐杖拄地,后仰道:“老朽此生得太子殿下这位忘年之交,此生足矣。”

  李承乾蹙眉道:“老先生说笑了。”

  谷那律依旧面带笑容,弯着腰站起身道:“这卷书就交给太子殿下了。”

  “谢老先生。”李承乾躬身送别。

  依旧有个年轻的学生给这位老先生撑着伞,谷那律的脚步轻松了许多。

  从前隋到武德年间,再到如今的贞观二十年,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跌宕起伏。

  就如父皇,李卫公,秦琼,尉迟大将军,英公他们重情重义,一诺千金愿千里奔赴,他们的人生多是豪气万丈的。

  英雄豪气令天下人惊艳,驰骋疆场,平定天下。

  可如今,他们老了,他们毕生的努力造就了这个时代。

  李承乾走入大殿内,坐在父皇身侧,也拿起郑公书信看着。

  李世民沉着脸,低声道:“回长安吧。”

  “嗯,确实该回去了。”

第三百七十八章 归长安

  看完郑公的书信,父子俩坐在大殿内安静了良久,见外面的雨势更大了,似乎老天都在阻挠皇帝回长安。

  父皇心情低落地离开,似乎封禅之后的激动在此刻都已消磨殆尽。

  风带着秋雨洋洋洒洒落在地面,秋风一直吹入了殿内,让信纸的一角不断被掀起。

  李承乾站起身走到殿外,看着漫天的雨水还没有减弱的架势。

  还有内侍卫太监正在不断搬着要运回长安的行李,有内侍呼喊道:“快点,下点雨又怎么了?别偷懒。”

  这些内侍在雨中淋得湿漉漉的,脚步丝毫不敢减慢。

  李承乾对一旁的殿前侍卫道:“让人准备好姜汤,给他们驱寒。”

  侍卫行礼道:“喏。”

  随后他快步离开,身上的甲胄还隐约有碰撞声。

  翌日,雨水终于停歇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

  皇帝一家回长安的车驾都已准备好了。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