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09章

作者:张九文

  这一路登山而来,只有太子殿下的状况最好,如岑文本这般的年迈老臣已是走不动了,之后的山路能走几步是几步,登不上也不用再勉强了。

  一夜过去,众人安静地休息着,天亮的时候,山林中传来了悦耳的鸟鸣声。

  一行人再一次朝着泰山登上进发,这一路上众人比刚开始登山的时候轻松了许多。

  李世民放慢了脚步,与几个朝臣有说有笑讲着话,这段路没有这么陡峭,众人也轻松了很多。

  当路过一处古老的石门,礼官介绍道:“此乃当年汉武帝禅山时留下的。”

  李承乾看着这座古老的石门,石门的上方有一角已脱了,问道:“可以在这里修建新的石门吗?”

  “回殿下,待陛下封禅之后,便可以。”

  当年汉武帝前后五次登临泰山,这里有不少的遗迹也都是汉武帝留下的。

  或许是汉武帝刘彻对骊山有着别样的感情。

  众人来到了一处山顶,在这里有祭祀的祭坛,从远处看去,一路蜿蜒而上还有路,沿途已有旗帜招展立在两侧,在风中猎猎作响。

  这里并不是泰山之顶,还要再越过几座山头。

  皇帝需要在这里进行祭祀,并且再一次登山。

  休息一个时辰之后,众人继续动身,沿途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跟在身后的人越来越少。

  小於菟趴在了薛万备的背上,只剩下了呼吸的力气。

  山风吹过,衣衫也在猎猎作响。

  直到次日夜里,距离泰山之顶就剩下了最后一段路,抬头看见已有礼官在石阶上忙碌,他们用树枝清扫地面,再用水将石阶洗干净,等候着皇帝封禅泰山。

  李治与李慎躺在了石阶上用力呼吸着,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后背湿了一大片。

  李绩还穿着甲胄,不过也很疲惫。

  薛万备将小於菟放下了之后,也坐在了地上。

  李承乾扶着父皇再一次坐下来,见父皇只是安静望着泰山顶上,沉默不言。

  眼下就剩下了这几个人,回头看去能够见到来时的山路上,三三两两的朝臣武将都坐在一起,一路看不到头,只能看到他们黑色朝服。

  当太子看向他们时,文臣武将也抬头看向距离泰山顶近在咫尺的陛下与太子。

  “你坐吧。”李世民惊叹于这个儿子的体力,道:“你自小身体不好。”

  李承乾点头。

  李世民还能想到当初承乾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每每重病都要调养很久。

  他拉着儿子的手低声道:“没想到现在朕登泰山还要你扶着。”

  李承乾道:“儿臣应该做的。”

  李世民长出一口气,“自那时候起,你就锻炼身体不分寒暑,现在你身体健壮,是朕的倚仗了。”

  李承乾拍着父皇的后背,帮着父皇抚平呼吸。

  李世民坐在登山石阶上,道:“当年天下民生凋敝,大唐立国根基不稳,几次天灾,几次人祸,朕一度自责,久不能安眠。”

  李承乾安静地听着父皇说着往事。

  “朕当初想啊,多希望这上苍能够可怜可怜天下苍生,朕就这么祈求着,一次又一次的乞求,后来你的病好了。”

  “如此说来儿臣真的是祥瑞。”

  李世民错愕一笑,道:“好一个祥瑞。”

  李承乾道:“当年杨坚也在泰山封禅吗?”

  “他啊。”李世民轻笑道:“他在下面的山头封禅的,呵呵……不过如此。”

  父皇的神色上多了几分骄傲。

  是啊,大唐的皇帝爬得比他杨坚更高,父皇也足以说一句不过如此。

  借着月光夜色向山下看去,星夜下的万物显得如此渺小。

  抬头看天,倒也不觉得星辰与明月与自己近了几分。

第三百七十五章 封禅

  距离泰山之顶还有最后一段路,这已经是登泰山的第三天。

  距离山顶最近的只有李世民,李承乾,李治,李慎与小於菟,父子几人还有英公李绩与薛万备。

  翌日,天还未完全亮,天还灰蒙蒙的,阳光还未驱散夜里留下来的乌云。

  李世民拉着承乾的手,道:“与朕共登泰山。”

  “父皇再休息一天,不急于一时。”

  李世民忍受着双脚传来的酸痛感,道:“朕!几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难道还会惧怕这些?”

  言罢,父子两人在身后的众多目光下,朝着泰山顶上而去。

  沿途的山路上,还有陆续登山的文臣武将纷纷抬头,他们抬头见到了登上泰山之顶的皇帝父子,纷纷肃穆行礼。

  就要走到泰山之顶,风很大,吹得衣衫还在作响。

  风也更冷了。

  继续走着,李世民道:“你还未告诉朕,你要如何治理社稷。”

  李承乾忽然一笑,难道说要建立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疆域最广的帝国,然后大言不惭地说一句,铁木真也不过如此。

  但父皇也不知铁木真是何人。

  父子的脚步未停,李承乾道:“脚踏实地。”

  “好。”李世民中肯点头,道:“朕的储君就该如此。”

  迈出最后一步,父子也站在了泰山顶,听着旗帜的猎猎作响,穿着黑衣的礼官纷纷跪拜在地。

  李世民拿起一卷帛书,大步走到了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前,朗声道:“承乾,站到朕的身边来。”

  “陛下……”那礼官还想说什么,但注意到陛下已经举起了帛书,便忙低下头不言。

  父子并肩站在点燃的青铜鼎前,面朝天际,远处的朝阳正在缓缓升起。

  李世民向上天大声念诵着自己的功绩。

  玉器,丝绸,玉帛,礼器纷纷送入鼎中。

  镶金的铁卷放在祭坛上。

  司祝随后大声念诵着祝文,钟乐声响起。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祭祀,古老到从管子在封禅篇的记述中有了封禅之意,再到始皇帝的真正意义上的泰山封禅,再到汉帝如今,过去了上千年。

  父子三拜九叩,此次封禅的并不是只有皇帝一人,好似皇帝与太子共同进行了封禅。

  也不知多久,上苍迟迟没有给出回应,祭礼依旧在继续。

  朝阳从东方升起,照在了父子的脸上,金灿灿的阳光照得这片泰山也是一片金光。

  渐渐地金光褪去,李世民朗声道:“朕!携子李承乾,祭告上苍……”

  皇帝的话语在泰山上回荡。

  直到正午时分,父子才从祭坛走下来,出现在了山下的群臣之前。

  群臣纷纷跪拜在地。

  小於菟大声欢呼着,“爷爷,爹!”

  他就要大步跑上来,但脚下传来了酸痛又只能停下脚步。

  李承乾跟随着父皇走下台阶,看着群臣一次次地跪拜。

  至此,史书写下一笔,贞观二十年,七月,唐皇帝于泰山封禅……

  只是这一次封禅并不是只有皇帝一人,皇帝带着太子一起封禅。

  多年后,当人们再一次来到泰山脚下,会想起大唐的这一次封禅,是皇帝与太子共同祭告上苍。

  李承乾跟着父皇走下山顶,抱起了儿子。

  小於菟坐在爹爹怀中问道:“封禅是什么样的。”

  李承乾道:“封禅是很累的。”

  “爹爹与爷爷都在山上说了什么?”

  李承乾又道:“都是一些祭告上苍的话,没什么特别的。”

  李世民站在群臣面前,此刻这位皇帝看起来精气神也与往日与众不同了。

  一个站在事业最巅峰的皇帝,自然是精气神充盈的。

  在群臣的跪拜下,李承乾抱着儿子,与父皇一同走下山。

  走了一段路之后,后方的朝臣也纷纷站起身跟在了陛下与太子的身后。

  李承乾看着小於菟已有些肿的双脚,道:“你回去之后要受苦了。”

  小於菟努着嘴道:“他们说皇帝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登泰山,孩儿不想错过。”

  李世民道:“等你长大了想来就来,不用听他人言语。”

  小於菟这才高兴了不少。

  李承乾背着儿子一路走下山,沿途的文武群臣纷纷拜倒,皇帝已在泰山封禅的消息,有人传递到了山下。

  上山的队伍很庞大,下山的队伍依旧很庞大。

  文臣武将有爬不动的,但也都在原地没有下山。

  只等陛下回来了,他们这才下山,跟在陛下的身后。

  小於菟趴在爹爹的背上,目光看着山下的风光,阳光下一片茂密的绿色,好似都有了反光。

  有人脚步匆匆上了山,来人禀报道:“陛下,辽东急报。”

  小於菟从爹爹的后背下来,又被薛万备背着。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