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505章

作者:张九文

  李义府朗声道:“臣明白,只有如此,那些人才会害怕,畏惧。”

  “至于人选的事你可以自己决断,下了江南之后如有必要,可以调动各地的兵马。”

  李义府朗声道:“臣领命。”

  上官仪道:“殿下,他们为了掩盖错事就会用做更多的事来掩藏,但只要他们这么做了,就会留有痕迹。”

  说出这番话,上官仪是有些后悔的,他很佩服李义府,人家说下江南,说去就去。

  李承乾又道:“都退下吧。”

  “喏。”

  两人皆退下之后,眼前还站着一个人。

  李承乾问道:“杜侍郎,你还有事吗?”

  杜正伦神色纠结,眉毛都快拧在一起了,又道:“臣得知杜荷要被赶出家门了?”

  “你若心中牵挂,帮一帮杜荷也好,他只是经商又不是罪大恶极,反正上官仪此人孤也要带走,你也跟着走吧。”

  杜正伦忙道:“喏。”

  “还有。”李承乾将卷宗放在桌上,吩咐道:“名册上与崔仁师,崔仁术有关的官吏,全部查办。”

  杜正伦拿着卷宗脚步匆匆而去。

  在京兆杜氏,杜荷的处境很尴尬,也只有杜正伦这个堂兄能够与杜构抗衡,能够护着他了。

  在博州滞留了半月,李承乾摆平了博州诸多事宜,换下了当地六十余个官吏,送去洛阳法办之后,便与父皇再一次动身前往泰山。

  博州距离泰山只有五六天的脚程。

  车驾内,长孙皇后揉着陛下的太阳穴,道:“就要到泰山了,陛下怎么还如此忧愁。”

  李世民道:“如今各州府传闻,近来各县各州的官吏寝食难安。”

  “为何?”

  “还能为何,看看押往洛阳的官吏哭得有多凄惨。”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我要当太子

  从博州渡河到了平阴县,这里是黄河的南面,当皇帝的车驾到了此处,平阴县的官吏与河南道郓州的官吏出来迎接,与一众臣民在河边跪拜相迎。

  李世民又道:“当年在关中如此,如今承乾去了哪里都一样。”

  长孙皇后笑着,笑容颇有骄傲之色,道:“那也是他应该做的。”

  执掌国事之后的太子给中原各地的官吏都拧了拧神经,以往松懈的地方民治,要纠正。

  不论是监察也好,还是支教的崇文馆也罢,地方官吏胆敢害人或者是坐视别人害人,也就不要为官了。

  李世民低声道:“礼教不仅仅要从民做起,更要从官做起,早在十年前,承乾就不满关中的官吏,自前隋以来的官吏都已安身为业,从未如现在这般战战兢兢。”

  这一次查办的博州官吏,除却一部分与崔仁师兄弟有关的,绝大多数都有兼并土地之嫌。

  这又是教化的问题,李世民低声道:“但有人入朝官位,或者视为家业,为后世子孙皆以兼并土地为生,一个人若坐拥家财万贯,守着钱财而不去兼并土地,就会有人说此人不为他的后世子孙着想。”

  陛下说的是自汉魏以来形成的民风,仔细想来也是,绝大多数的人一朝得势便想要摆脱贫农的身份,从此让家族走入仕流,便再也不想回去贫农的生活了。

  李世民低声道:“在关中在洛阳,或许要教化人很容易,但在中原各地,距离中枢远了,就没这么容易。”

  长孙皇后低声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承乾为人如此,他从不惧怕困难。”

  正因如此才会担忧,李世民的目光向着车驾看去,看着跪拜相迎的臣民,看着有不少人带着一篮一篮吃食或者鸡蛋,稻米前来要送给这里的将士或是随行的官吏。

  这些臣民见到了皇帝的车驾犹如看到了希望,也不知承乾是作何感想,也不知他此刻又是否会觉得这社稷与人心有多重。

  很长时间了,山东地界的人们没见过皇帝的车驾,也没见过皇帝是什么样的。

  李世民见到了孙子小於菟就站在车辕上,正十分神气地双手叉腰,享受群臣的跪拜。

  长孙皇后这才又把孙子拉了回来。

  后方的车驾内,李承乾看着手中的奏章,这是上官仪与李义府所记录的。

  现在江左或者东吴旧地的,皆是中古时代的世家门阀。

  宁儿也在看着书卷,低声道:“可怜梁祝。”

  调查资料是很重要的工具,朝中对这些长江以南与江左中古门阀的势力的了解太少了。

  中原社稷又不能忽视这么大的一片疆域。

  李承乾看着熟睡中的女儿,想到了江南两道出身的徐孝德。

  李义府还在博州,他需要找到足够的人手,再下江南,他还需要做很多事。

  既然江左有人能接纳崔仁师,那就势必有联系。

  老师让人不远千里送来的书信,老师建议御史职权由朝堂长期控制,听从朝中调度,不能落入地方州府手中。

  “报!太子殿下,陛下有旨扎营休息。”

  李承乾颔首道:“让那些乡民都散去吧。”

  “喏。”

  车驾停下,队伍在这处平地开始扎营,李承乾走下马车,朝着远处看去,从这里还看不到泰山,但沿途的官道都已清理好,一路上看守的官兵不少。

  小福地指挥着内侍与宫女在这里安排布置。

  一张桌子放好,又将椅子摆好,李承乾坐下来看着从河北与博州各地送来的文书,虽说出行在外,国事都交给了舅舅,但该过问的还是要过问的。

  “爹。”

  李承乾侧目看了眼,道:“怎么了?”

  小於菟搬了小板凳坐在一旁,一手撑着下巴问道:“还有多久才能回家?”

  阳光从树荫的缝隙中照下来,一旁的山林也是一片郁郁葱葱。

  天气就要入夏,李承乾道:“回家的时候,可能是秋天了,怎么?想家了?”

  小於菟稍稍点头,“孩儿想太液池的鹿了。”

  李承乾靠着椅子,抬首道:“嗯,确实很久没有见它们了。”

  “孩儿还有一事不解。”

  “你说。”

  “来济说丝绸一定比棉布贵,为什么?”

  李承乾放下奏章解释道:“从生产力来说,丝绸的产出过程是漫长的,但棉布不同,棉布的生产过程简单。”

  “除却以往的粗麻布,或者是葛布,又或者是一些细面料,这些都不如棉布来得好,棉布虽比不上丝绸,但棉布会是最大众的布料,至少让多数人都有三两件用棉布制成的体面衣裳。”

  小於菟低声道:“孩儿现在穿的就是棉布。”

  “不喜欢吗?”

  “喜欢。”

  李承乾解释道:“你知道这棉花成为棉布有多少流程吗?因为这棉花让多少人有了就业吗?”

  小於菟摇着头。

  有些道理他不懂,也没到他能理解的年纪,但现在与他说,将来再与他解释便是。

  李承乾道:“在西州或者是天山种出来的棉花会有人去采摘,牧民将采摘的棉花卖给商贾,或者是安西都护府,那么西域人就能有一份收入,棉花运输到关中时又有一批运送棉花的人得到了收入。”

  “再之后洗嗮棉花需要人手,纺织机器需要工匠,纺织之后需要染布,需要嗮,需要裁剪,你知道吗?现在关中已有一些手艺高超的裁缝。”

  以前担心丝绸之路成了肥皂之路,现在丝绸之路已快成了棉花之路。

  关中得到了河西走廊,有这个口岸存在,关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拥有纺织机器的各个作坊,让关中拥有了最多的棉布作坊,也是棉花产业在关中兴起的原因之一。

  这是中原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也只有现在的关中拥有独特的产业上下游。

  郭骆驼在西域用了三年,用了数千人力,开垦了几千口坎儿井。

  因这些坎儿井,让西域多了数千顷良田。

  放眼中原,只有西域有几千顷的广袤土地能够用来种棉花,只有西域能够有如此庞大的供给量,这是中原南北任何一个地方都比不上的优势。

  在这个粮食永远短缺的时代,没人会用大量的土地种棉花。

  郭骆驼已不再远行了,他收了一些弟子,让他们去西域或者是辽东,让他们专研作物耕种。

  大唐的司农寺成了一个指导种植的存在,而不再是粮食仓储与粮食发放的官衙。

  小於菟低声道:“爹,我能当太子吗?”

  李承乾道:“你需要从识字开始学,而后要在中书省学习政事,在以后呢你需要了解各县的布置,你要走到各县中去,学习现在的各县新配置的三司六监制,还要明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运作的。”

  小於菟重重点头。

  看他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殊不知他将来要面对的是如何繁重的学习任务。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现在的大唐刚刚站稳了脚跟也是无所畏惧的。

  李承乾又道;“行了,当太子需要有很大的决心,若你能好好读书识字,太子之位也是你的。”

  小於菟脸上又有了笑容。

  皇帝出行护送的兵马有五千人,加上随行的内侍宫女,还有一众文臣,还有一众家眷,这支队伍足足有近七千人。

  这支庞大队伍的用度都在宁儿手中,在她的安排下,这支队伍调度统筹很有秩序。

  小於菟走到文翰四贤身侧。

  来济正悠哉地喝着茶水,四贤在队伍中得到了很好的礼遇。

  当今陛下很看重他们,他们是皇孙的老师,谁让陛下如此疼爱皇孙,四贤在随行队伍中得到了颇高的待遇。

  小於菟坐到来济的面前。

  师生两人相看无言好一会儿。

  来济道:“是有何事?”

  小於菟道:“家父说太子之位是我的。”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