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95章

作者:张九文

  众人纷纷举杯,朗声道:“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

  高喝声此起彼伏,李承乾看着一张张情绪激动的脸,年迈的尉迟大将军与秦琼大将军,苏定方大将军,皇叔李孝恭,皇叔李道宗在此刻竟泪流满面。

  大唐征讨了辽东,收复了汉时的四郡,一扫前隋的遗恨。

  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这是大唐最光辉的战绩。

  当众人还在山呼,李世民穿着皇帝冠冕,走入大殿内。

  群臣这才安静下来。

  东征回来这才过去三天,众多将领也才安顿好家小,并且从奔波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李世民坐在皇位上,举杯道:“朕与诸位共饮。”

  朝臣们纷纷举杯。

  李承乾坐在一侧,大殿内的气氛也终于放松了许多,众人纷纷说着东征时的事,甚至还说当初东征根本不用五万兵马,只需要两万兵马足矣。

  李承乾带着笑容听群臣的讲述。

  “皇兄。”

  听到身侧的话语声,李承乾侧目看去,道:“怎么了?”

  李恪小声道:“父皇让恪执掌领军卫。”

  “好事呀,你现在也有自己的兵马了。”

  李恪低声道:“可是恪不想再继续领兵了,想向父皇推辞,恪自知不善言辞,不知该如何向父皇开口。”

  李承乾看向一旁的李泰,道:“青雀以为呢?”

  李泰思量了片刻,“为何呢?”

  “恪从辽东回来,看到了营州与河北各地的萧条,恪想要与当年一样,奔走各地,可能是近年来久居关中与洛阳,不知外面的如何,人至少应该不该那样的活着。”

  相较于殿内群臣的兴致高昂,李恪显得失落许多,他道:“皇兄教导恪,让恪多想,其实也想了很多,父皇要与民休息,恪想做一些想做的。”

  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有些事将来也可以做。”

  李恪饮下一口酒水,像是下了很多的决心,重重点头。

  李承乾道:“这件事不麻烦,孤帮你。”

  “谢皇兄。”

  当鼓乐声响起,大殿内的欢声笑语更热闹了,有人三三两两起身相拥跳舞。

  直到酒过三巡,夜色已深,殿外朝臣纷纷散去。

  李承乾走出大殿,呼吸着夜里带着些许凉意的空气,走远之后大殿内的欢声笑语朦胧了许多。

  正如父皇所言,大办特办的,也必须大办特办,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

  李承乾忽然停下脚步,看着天边的一轮明月,就知道明天又有得忙了。

  翌日,不出意外,陛下又送出了旨意,朝中再休朝三日,命太子主持国事

  这也没办法,今天一早,当内侍太监们再去大殿的时候,父皇与一众大将军横七竖八躺在大殿,这早朝实在是没办法开了,整个大殿都是乱糟糟的。

  李世民从宿醉中醒来,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是这般地憔悴。

第三百六十五章 请英公相助

  一直来到后殿,东阳端了一碗醒酒汤,李丽质神色不悦地拿着一卷书看着。

  李世民道:“朕!以后……朕不会再这般饮酒了。”

  “父皇与女儿说没用,要说到做到。”

  听到女儿漫不经心的话语,李世民颓废一笑。

  东阳道;“喝了热汤,能够解酒的,女儿再去看看大将军们。”

  来到前殿,李承乾已在这里带着几个医官正在察看大将军们的身体状况。

  尤其是尉迟大将军与秦琼大将军。

  东阳急急忙忙来帮忙。

  程咬金刚喝下一口解酒汤,便又抚着墙大口吐了起来。

  李承乾拍着大将军的后背,道:“无妨,吐出来能够舒坦一些。”

  “末……末将殿前失仪,还让殿下这般照顾,末将惭愧……”

  言罢,他又抱着柱子吐了起来。

  李承乾照顾完这边又与几个医官照顾余下几个。

  直到十余位大将军整齐地在殿前坐成一排,东阳以此给他们诊脉,除了几个有染风寒的,其余的倒没什么大碍。

  东阳看着程大将军的舌苔道;“回去之后吃清淡一些。”

  程咬金忙行礼道:“末将领命。”

  几个内侍也终于收拾好了大殿,通风换气,再次用香炉薰一遍。

  让人送诸位大将军回去,李承乾坐在乾阳殿,听着一个个内侍接连回来禀报,得知大将军们都平安到家了,这才放心。

  朝中还有不少事要整理,于志宁,褚遂良,岑文本,刘洎,张行成一同走入大殿内,说起了关于安西都护府的事。

  五人的立场一致,对波斯的亡国保持观望态度。

  一来是陛下承诺要与民休息,近年不会再有战事了,二来波斯毕竟太遥远,西域的兵马驻守有余,远征是不太可能的,三则西域的教化才刚刚开始。

  如今的西域需要夯实基础,加强朝中对西域的控制为主。

  李承乾听着几人的话语一概采纳了。

  五人回去之后,还要继续处置关于河北各地的事宜与关中各县的事宜。

  这三天,李承乾除了处理国事,其余时间都在陪着孩子与妻子。

  这是苏婉第二次身孕,要比以往更注意休养。

  东阳每三天都会来看望。

  洛阳庆贺了三天,这三天的洛阳城尤为热闹,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天子脚下的人口越多,越说明皇权的强大。

  走在洛阳城的城头上,李承乾见到了正在值守的英公。

  刚年至五十的英公站在城头上依旧是意气风发的模样,英公本来就是较为显年轻的,谁知道英公已是一个有着十岁的孙子的爷爷。

  李绩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一路走着道:“孤来这里看看城防。”

  李绩颔首,太子殿下以往就是这样,与当年一样,太子殿下要亲自看过城防才放心。

  “末将听闻漠北又有人作乱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是当年英公征讨漠北之时,北逃的余孽,其人是真珠可汗的儿子自封多弥可汗,想要重新恢复漠北领地。”

  看英公还有忧虑,李承乾笑道:“不是什么大事,孤让执失思力去平叛了。”

  李绩这才想起来,陛下在东征之前就让太子执掌关中,西域,松州,朔方以及河套的兵马,突厥人也要听太子号令的。

  再一想,出征一年回来的李绩这才回过神。

  这位太子已不是当年那个少年人,现在的太子正值鼎盛,已是一个能够号令天下兵马的储君了。

  虽说天下的兵马还未都在太子的手中,可陛下让太子执掌的几道州府,皆是大唐的最精锐的兵马。

  李绩在军中任职多年,他深知这天下最精锐的兵马在何处,也深知各州折冲府的意义。

  也就是这位太子能够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让执失思力去漠北平叛,好似不奇怪了。

  是呀,这些事对如今的太子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

  李承乾道:“英公,父皇或许还未有安排,可军中的大将军都已老了,父皇希望英公能够执掌将来的兵事。”

  李绩忙道:“殿下但有吩咐,末将万死不辞。”

  “当年父皇问过卫公,卫公与父皇奏对,说了对将来的安排,郑公依旧在养病,不能再理政事,老师也老迈了,卫公说军中大权可交付英公。”

  李绩站在太子身后,双手作揖,依旧是恭敬行礼。

  李承乾看着繁华热闹的洛阳,缓缓道:“同中书门下三品。”

  “末将万不敢当。”

  “父皇还未有旨意,但就算是将来,英公也该是这个位置,孤要统领天下兵马,还请英公相助。”

  李绩忙拜倒在地。

  太子想要执掌的是天下兵马,想要的是皇位,哪怕现在的陛下还未退位。

  李承乾扶起行大礼的英公,又道:“大唐社稷有大将军在,孤甚是庆幸。”

  君臣两人走在城头上,李承乾问了许多,李绩也回答了许多。

  都是一些关于各地折冲府将领的优劣,或者是兵力的事,这是为一个皇帝,或者是一个实习的皇帝,应清楚的条件与形势。

  英公说着他对各地将领的了解,讲述着天下折冲府的地理位置。

  李承乾询问道:“朝臣几次进谏要父皇封禅,父皇不该再推辞了。”

  “末将听闻当年陛下出游,远望泰山许久,终究是没有登上泰山。”

  “父皇是有心结吧。”

  李绩颔首。

  这个心结无外乎当年的玄武门,可现在天可汗的功绩早已足够了。

  皇宫内,李承乾回来时,听到了一声声惨叫,苏婉正在打着小於菟,这孩子正在委屈地大哭着。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