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491章

作者:张九文

  今年入夏时,高林就过世了,宁儿为他老人家守孝两月有余,如今才脱去了孝服。

  高林这位老人家交给东宫的两千顷地就在辽东,只不过辽东如今才平定,不知该如何处置。

  “明日一早,孤去祭拜温彦博老先生。”

  “嗯。”

  翌日,长安送来了有关孙神医的消息,那位孙神医出现在了终南山。

  只要能够一直听到关于孙神医的消息,东阳便觉得很高兴,她一早带着徐慧又在洛阳出诊。

  徐慧并不懂医理,但可以跟随左右,帮着公主殿下。

  东阳喜与病人谈话,谈话中她就会病人的过往病历记录下来,这些病历若能成书,将会是一册能够流传后世的医书。

  她说一个人的病历十分重要,以后的医者可以通过这些病历做参照。

  若丽质与东阳联手,或许以后的大唐又会出现几个足以流传后世的学说。

  薛万备又亲自给太子驾车,一路来到洛水河边。

  温挺命人在这里已备好了祭拜的香火。

  如今温挺出征辽东有功,旨意还没下来,父皇念他是驸马都尉,便让他遥领延州刺史。

第三百六十二章 文翰四贤

  温挺带着妻小穿戴孝服,站在一旁,而姑姑千金公主给温挺生了一个儿子。

  李承乾看着这个小孩,他与於菟的年纪一般大。

  这个孩子正用明亮的眼眸,在打量着这个前来祭拜的太子。

  本来,今日这场祭拜并没有告知太多人,但朝中知道此事之后,朝中有官吏纷纷自觉地前来祭拜,而这些人多数都是东宫太子门下的官吏。

  其中就有许敬宗,颜勤礼,张大安以及京兆府与崇文馆的一众官吏,就连杜荷也来了,还有刚从河北回到洛阳侯君集。

  还有些是生面孔,现如今京兆府与崇文馆有了不少新人。

  温彦博对东宫太子以及东宫门下的官吏意义重大。

  温彦博老先生是崇文馆的第一任主事,东宫太子的事业便是从这位老先生开始的。

  李承乾拿出一张纸,这张纸上写满了字,是写给温老先生的书信。

  书信在火盆中点燃,李承乾看着火焰燃尽纸张的文字,朗声道:“老先生,辽东收复了。”

  温挺收了收眼泪,仰头看着火盆中的扬起的碎屑,随风飘着。

  李承乾向着老先生的灵位躬身行礼。

  待香火烧尽,李承乾这才准备离开,看着众人陆续叩拜完,叫来了许敬宗。

  李承乾道:“你身边这位是……”

  许敬宗回道:“这是京兆府在学的学子。”

  那个年岁看着有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恭敬地行礼道:“太子殿下,学生李敬玄。”

  “等过些天朝中的任命下来了,刘仁轨来任职少尹。”

  许敬宗忙道:“臣明白。”

  薛万备一路护卫在太子身边,而跟在太子身后的年轻人有上百个,今年科举之后,在朝为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许敬宗身边跟了一个李敬玄,而褚遂良收了一个叫赵仁本的学生。

  走到洛阳城门前,李承乾停下脚步,道:“往后你除了任职京兆府少尹,还身兼中书侍郎,参与政事之余,还是以京兆府主事为主。”

  “臣领命。”

  李承乾看了看身后众人,便独自回了宫。

  洛阳城一日比一日地热闹,人口越来越多,往来人群在街道上,一度让街道拥堵。

  在一处酒肆内,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走入酒肆的少年人正是如今在弘文馆读书的裴炎,因年龄不够还未参加科举。

  此间酒肆内,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还有诸多文人。

  还有两位官吏也走入这处酒肆,这两人在朝中主持文翰编修书籍,乃是通事舍人来济与中书舍人孙处约,两人师出同门,跟在后方的还有了两位的好友,高智周与郝处俊。

  来济,孙处约,高智周,郝处俊四人是朝中新晋的中坚力量,为中书令岑文本所器重。

  裴炎坐下来刚要用饭食,就注意到一个好友的身影,他唤道:“魏兄。”

  魏玄同闻声走来道:“知晓你会来这里用饭,便来寻。”

  裴炎笑着给对方倒上酒水道:“听闻魏兄得到上官御史的举荐,如今科举及第了,朝中可有安排?”

  魏玄同抿了一口酒水道:“还未有安排。”

  这让裴炎有些讶异,他听着周遭的议论声。

  魏玄同是河北人士,是河北定州一个县令家的孩子,今年就来了洛阳参加科举。

  裴炎是绛州人士,两人是在游学时相识的。

  在山东游学拜访各地名仕并不算顺利,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授徒,到了之后便成了年轻人的游学之风,结交好友,拜访名仕,两晋之后,此风依旧盛行。

  本想着能够拜访名仕,能够给一些指点,可裴炎与魏玄同的游学之旅没有得到诸多名仕的接见。

  后来,两人遇到了在山东的御史上官仪。

  上官仪觉得魏玄同的学识不错,便举荐给朝中。

  裴炎有些意外的是,魏玄同科举都及第了,应该会授予官职,再者说还有当今御史举荐。

  今年,科举及第的众人中,魏玄同是其中一个,其余人多数都给了官职,只有魏兄迟迟未授予。

  魏玄同洒脱一笑道:“无妨,如今朝中人才济济,在下倒想去崇文馆,往后任职一个支教夫子挺好。”

  裴炎道:“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我等皆有用武之地。”

  “嗯,正是。”

  有人用了饭食就要离开,来济四人正好离开。

  裴炎又注意到酒肆内有人争吵了起来。

  魏玄同指着一个大声讲话的年轻人道:“那人是与在下一同及第的。”

  抬眼看去,裴炎询问道:“此人是谁?”

  “他叫李安期,是以前的礼部尚书李百药之子。”

  “李百药?”裴炎稍有回忆,道:“魏兄是说那位打遍诸国使者的礼部尚书?”

  魏玄同颔首。

  李百药已告老了,但他的名声依旧在朝野。

  当年大唐拿下吐谷浑之后,吐蕃西域诸国对大唐的态度都不太好。

  李百药在诸国使者之间周旋,甚至当年一度与吐蕃使团大打出手,传言中只要李百药出手,诸国使者皆服气。

  在李百药离开朝堂之后,吐蕃大相禄东赞就留在了长安,再也没有被送回吐蕃。

  现在那位吐蕃大相依旧在长安。

  来济四人用罢饭食,便急匆匆入宫去见中书令岑文本,四人跟着这位新任的中书令来到乾元殿旁的偏殿,也就是乾阳殿。

  岑文本领着这四人要给皇孙讲课。

  小於菟穿着有些宽大的衣裳,衣裳名贵,要配一个名贵的玉佩,此刻他席地盘腿而坐,迎接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可小於菟看到的来人并不是只有一位,而是一共五个人。

  向来自觉十分有智慧的小於菟并不慌乱,而后按照母妃所教的,懂事又乖巧地行礼,“学生,见过老师。”

  岑文本也行礼,而后站在这位皇孙面前。

  小於菟颇有灵气的双眼看着眼前几人,道:“咦?怎是五个人?爷爷没说有五个人来教导。”

  岑文本解释道:“这四位乃是当今朝中文学博士,他们与臣一同来教导殿下。”

  小於菟蹙眉道:“那好吧,既然爷爷这般安排,学生愿听几位老师的教导。”

  几人面带欣慰的笑容。

  李世民就站在殿门外,目光看着殿内的孙儿与几位老师交谈着。

  随后,又有内侍脚步匆匆来报,低声道:“陛下,赵国公请中书令去一趟。”

  李世民点头示意他去吩咐。

  内侍走入殿内吩咐了几句,岑文本脚步匆匆走到殿内,他见到正站在殿外的陛下,心中了然,不动声色地行礼。

  李世民示意他可以离开,继续看着坐在殿内的孙儿。

  小於菟道:“来济?”

  “正是。”

  “好奇怪的名字。”小於菟颇有大人模样,双手背负奶声奶气地道;“老师也有很多兄弟姐妹吗?”

  四人中最年迈的来济抚须笑道:“殿下何故有此一问?”

  小於菟努着嘴道:“我爹爹就有好多弟弟妹妹,都是我的叔叔与姑姑,我的叔叔与姑姑都可厉害了,魏王叔,吴王叔,晋王叔,还有好多姑姑,各有所长。”

  来济道:“臣也有兄弟,臣有兄长来恒,另有兄长名唤来整。”

  小於菟道:“好奇怪的名字呀。”

  来济不置可否地笑着。

  小於菟道:“爹爹说了,今天是我第一天听课,我要与各位老师先熟悉。”

  来济介绍身边的一位,道:“他们是孙处约,高智周,郝处俊,他们与臣皆师出同门。”

  闻言,小於菟扫视这几人,他又蹙眉使劲地挠了挠头,一时间记不清谁是谁。

  不过向来颇有智慧的小於菟并不显得慌乱,而是淡定道:“那以后我就称呼几位老师为文翰四贤。”

  四人皆是精通史学之辈,皆是满脸的笑容。

上一篇:谁让他修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